第一节 国防建设的理论和原则

国防建设的理论和原则,是和国家的经济、政治、外交等社会发展战略相互联系的。其中,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又是问题的关键。一、科学地分析形势,遣时地进行国防现代化的战略决策科学地分析形势是战略决策的客观依据。建茵后,毛泽东在国防现代化方面有过三次大的战略决策。第一次是由新中国成立开始至 50 年代末,他当时制定的战略方针是:积极防御,巩固国防,强化国家机器的专政职能,与帝国主义侵略、颠覆的政策作针锋相对的抗争,保卫革命胜利成果和伟大社会主义祖国。这一方针是和当时的客观形势相符合的。人们记得,还在建国前夕,毛泽东就预言:“我认为有必要唤起人们的注意,这即是: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中国反动派对于他们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失败,是不会甘心的。他们还会要互相勾结在一起,用各种可能的方法,反对中国人民。例如,派遣他们的走狗钻进中国内部来进行分化工作和捣乱工作。”“例如唆使中国反动派,甚至加上他们自己的力量,封锁中国的海港”。“派出一部分兵力侵扰中国的边境,⋯⋯所有这些,我们都必须充分地估计到。”实践的发展证实了毛泽东的预言。建国之初,各个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了封锁和包围的政策,其中,尤其是美国,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直接驻军台湾,并与蒋介石签订所谓“共同防御协定”,支持蒋反攻大陆;在亚大地区拼凑军事集团,怂恿法国扩大印度支那战争;又单独与日媾和,签订所谓“日美安全条约”,扶植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充当其远东的反共堡垒。 1950 年,它悍然把侵朝战火燃烧到鸭绿江边,直接威胁中国的安全。在这种严重的军事威胁与挑衅面前,毛泽东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抗争战略。一方面派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另一方面又积极加强自己的国防能力。他发出号召:“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在英勇的经过了考验的人民解放军的基础上,我们的人民武装力量必须保存和发展起来。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为了有效地对付美蒋的侵扰与颠覆活动, 又主张强化国家机器的专政职能。他强调说:“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是保障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和反对内外敌人的复辟阴谋的有力的武器,我们必须牢牢地掌握这个武器。’由于毛泽东的正确决策和全党全民的同心同德, 我们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军事威胁,保卫了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为国防现代化工作打下了初步基础,并使社会主义建设得以顺利进行。

第二次战略决策是在 60 年代中至 70 年代初期,我国面临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及其支持者的一些周边国家的军事威胁,鉴于这一形势,毛泽东作出了反对苏美两个霸权主义者的战略决策。如人们看到的,这一时期美国继续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并发动了侵越战争。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陈兵百万并

不断制造边界事端,印度也不断侵占、吞食我国领土,日本军国主义也蠢蠢欲动。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毛泽东向全党、全军、全民发出加强战备的伟大号召,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和“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等战略思想。决定加强“三线”建设和三北地区的国防工程建设;强调民兵工作“三落实”,并把民兵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应有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尖端武器,谋求打破超级大国的垄断等等。

第三次战略决策是在进入 70 年代中期以后,毛泽东根据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同苏联的矛盾加深,提出建立以反对霸权主义为战略目的的统一战线。从而提高了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应当说明的是,70 年代前半期,我们对世界大战的危险估计得过高,提出立足于早打、大打、甚至打核战争上,使国家和军队长期处于临战状态, 严重地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这恐怕是一个值得记取的教训。

二、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应协调发展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正确地解决的问题。国防建设如果脱离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盲目地追求自身的规模与速度,势必影响与制约国家经济建设;相反,只顾经济建设,忽视国防建设,经济现代化也就没有安全的保障。

还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十分关注经济力量对革命战争的重要作用。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就把经济力量看作工农武装割据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后来,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中,又明确指出:在革命战争激烈发展的情况下,务必动员群众“立即开展经济战线上的运动,进行各项必要和可能的经济建设事业。”“只有开展经济战线方面的工作,发展红色区域的经济,才能使革命战争得到相当的物质基础”。抗日战争结束前,又提出“战争不但是军事的和政治的竞赛,还是经济的竞赛”的著名观点。

不过,在革命战争年代,战争是中心任务,“一切工作,都应当为着革命战争的胜利”。而到和平建设年代,情况有所不同。这时,经济建设已成为一切工作的中心,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1950 年毛泽东在全国战斗英雄和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上就把“建文强大的国防军”和“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当作两件大事来看待。到 1956 年 4 月问写的《论十大关系》一文里,又专列一节,论述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

在这篇著作里,毛泽东首先肯定了国防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说: “国防不可不有。”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其次,毛泽东又认为,在有限的建设资金的状况下,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在资金、人力和物力的使用方面又是有矛盾的,多用于前者,必少用于后者,反之亦然。他在讲到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做法时说,当时,军政费用占国家预算全部支出的 30%,其结果是减少经济建设投资,从长远看,恰恰是由于削弱经济建设而削弱了国防建设,这是一种老的章程,是应当改变的。他认为,可靠的办法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的费用。只有经济建设发展了,国防建设才能有更大的进步,才能拿出更多的钱用于国防建设。这符合于老子说的“将欲弱之,必固强之”的道理。

毛泽东在谈及这一问题时风趣他说:“你对原子弹是真正想要、十分想

要,还是只有几分想,没有十分想呢?你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你就降低军政费用的比重,多搞经济建设。你不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你就还是按老章程办事。这是战略方针的问题。”

其实,如果追根溯源,毛泽东关于国防建设为经济建设让路的思想早在1950 年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就已形成。当时作出了人民解放军压缩员额、节省军费开支、腾出财力、人力支援国家建设的决策。后由于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未能得到彻底贯彻。1953 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全面转入和平建设,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整编部队、精简机关、紧缩开支、抽调干部、大力支援国家经济建设,特别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为国家的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经济建设对国防建设的影响还可从更深的层次考察,即经济力是军力的物质基础。所谓经济力包括生产力水平、人力物力资源、物资储备,现代科技成果在军事领域的运用等。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力量作后盾,战时无法作战,平时无法进行有效的国防建设。在孙子时代,就有“军无辎重则亡、无粮则亡、无委积则亡”之说,现代战争则更不必说。如一次大战耗掉了 3870

亿美元,二次大战耗掉 4 万亿美元,1973 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每日约耗 6 亿美元。可以想见,战争愈是现代化,它对经济实力的依赖性便愈明显。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国防现代化最终也无法实现。

国防建设依赖干经济建设,既包含着军力发展不能超越国家经济实力的发展的思想,也包含着在国民经济实力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发展军力的思想, 它绝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国防建设。民富不等于国强,一个经济强国并不一定是军事强国,国家的经济实力转变为军事力是一个过程。如果平时不注意武装力量,国防工业、军事设施的建设和军事科学理论的研究,即使国民经济上去了,军力也难以增强。正因为这样,毛泽东很早就提出“一手抓经济, 一手抓国防”的方针,并采取抓住重点带动全局的有效措施,解决了国防建设中需要和可能的矛盾。

也是基于这一考虑,还在我国生产力基础十分薄弱、人民生活水平还很低下的情况下,决策搞两弹一星。据统计资料,1956 年石景山钢铁厂约有 13

%的职工家庭人均月收入不足 8 元,29%的职工人均在 8—10 元之间。而农

民的人均年收入在 1955 年只 82 元。但尽管如此,毛泽东建议用有限的资金搞原子弹、导弹、遥控装置、远程飞机等。这不能不说反映了他作为战略家的眼光。同年,在周恩来亲自指导下,我国制定了 12 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选择原子能、航天、半导体、电子计算机、电子学及自动化技术为国家重点, 也是把国防工业建设放在首位。对于这一点,很多著名学者备加赞赏,他们说:“五十年代,我们曾经不失时机地注意发展新兴技术,促进国防的现代化。经验证明,这是一次成功的战略决策。”军事理论界的人们也承认:决策搞“两弹”(原子弹、导弹),证明我们把握住了时机,瞄准军用高技术的发展前沿。这些国防尖端技术的发展,不但增强了我国的国防能力,而且带动了全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如人们所知,从那时起,我国在国家工业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能自制飞机、坦克、大炮等重型武器,并掌握了“两弹一星”等尖端武器的制造技术。由此,使我军成为能进行诸兵种合成作战的现代化合成军队。还能在 50 年代中期以后重点发展以核武器为代表的尖端武器,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军的威慑力量。

三、国防建设应自力更生,以我为主

毛泽东在处理国防建设中自力更生和争取外援的关系时,坚持“自力更生”,“以我为主”的方针。独立自主、自力更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出发点,毛泽东提出的方针是,“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 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千工业、干农业、于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他也以同样的方针指导我国国防建设,50 年代初在学习和引进苏联的军事技术和装备的同时,就提出要自力更生建设一支强大的国防力量。正因为坚持贯彻这一方针,正确处理了发扬民族优良传统和惜鉴外国经验的关系,因而后来并没有因为苏联撤走专家,撕毁合同而受到大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自力更生建设国防,毛泽东还提出动员全党和全民办国防的方针。我国是一个大国,有党的坚强领导和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也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在武装力量建设上,武装群众,大搞民兵建设,在军工生产上,实行平时和战时相结合,尖端武器和常规武器相结合。通过对群众的发动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充分发挥了我们的政治和人力资源的优势,弥补了经济技术落后的不足。

国防建设也和经济建设一样,要面向世界,要不断学习和研究友军的、甚至敌军的长处和经验,只是任何向外国学习都不能代替自己的创造。因此, 又必须把学习外军同继承和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结合起来,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如上所述,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曾批评了照搬外国经验的错误作法,强调学习外国的东西一定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

在国防建设中“以我为主”就是要把学习外军同我国、我军的实际结合起来,反对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机械搬用。也就是要把学习外军的某些长处同继承和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结合起来。我军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又产生了博大精深的毛泽东军事思想以及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党委集体领导和首长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强有力的政治工作,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经验和传统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决不能借口学习外军予以取消,而应进一步发扬光大。

当然,不可把“以我为主”解释为只研究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了解对方,也难以深刻地了解自己。如果只强调全盘继承自身历史经验,不考虑、不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发展并创造新的经验,这是同毛泽东一贯坚持的“着眼于特点、着眼于发展”的研究战争的根本方法背道而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