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
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是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全部活动中,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得出的一个创造性结论。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重申并进一步发挥了这个思想。他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独立自主原则产生的客观依据
毛泽东提出独立自主原则不是偶然的,它有理论、历史和现实多方面的依据。
从理论上说,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以唯物辩证法的内因与外因关系的原理为其哲学依据的。独立自主要求立足于内,而非立足于外。做任何事, 处理任何问题都应把力量放在主要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毛泽东在论述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时,深刻阐述了内因与外因关系的基本观点。他认为: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一位原因,它决定事物的存在、性质、发展趋势和方向,对事物发展有决定作用。外因是第二位的,它对事物发展有重大影响,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可以促进或阻碍事物内部发展的成熟、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过程。
毛泽东所提出的和一贯坚持的独立自主原则和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和路线,正是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对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
独立自主原则的另一个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相信群众具有无穷的创造力,不仅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一个基本方面,也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重要内容。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必然成为实现独立
自主、自力更生原则的物质基础和基本力量。相信群众就是相信各国的命运由各国人民自己来决定;依靠群众就是各国的革命和建设归根结底要依靠本国群众来完成。毛泽东关于独立自主的思想是一贯的。还在抗日战争结束前, 他就说:“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 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后来,他又多次强调,只要依靠人民,相信人民就有无穷的创造力,和人民打成一片,就能克服一切困难并创造奇迹。从历史看,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也是我国革命经验的深刻总结。人们知道,在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来就把自己的方针放在依靠中国人民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不假外力,独立自主地发展中国革命力量。使中国革命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获得了空前规模的大发展。他在总结中国革命胜利的历史时说:“中国这个客观世界,整个地说来,是由中国人认识的,不是在共产国际管中国问题的同志们认识的。共产国际这些同志就不了解或者说不很了解中国社会、中国民族、中国革命。对于中国这个客观世界,我们自己在很长时间内都认识不清楚,何况外国同志呢?”周恩来也说: “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及其发展,是得到了共产国际不少的指导和帮助的,但是中国共产党的靠山却不是共产国际,而是中国的人民。”这是一个客观事实。1943 年 5 月共产国际宣布解散。是年 5 月 26 日中共中央《关于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中就阐述了“革命不能输出,亦不能输入”的观点,决议中指出:“共产国际的解散,将使中国共产党人的自信心与创造性更加加强,将使党与中国人民的联系更加巩固,将使党的战斗力量更加提高。”这个观点充分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独立自主的立场和依靠中国人民的自力更生精神。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能度过难关,对来自各方的压力敢于顶住,除了毛泽东等领袖们的大无畏精神外,其中很重要的因素也在于中国共产党拥有坚持独立自主的雄厚的物质力量,那就是人民的军队、人民韵政权、支持革俞的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力。邓小平评价说:中国革命的成功,就是因为毛主席抵制了斯大林。中国党没有听他的,结果打出了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如果不坚持独立自主,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办,屈从来自共产国际内部的压力,中国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继续奉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在诸如土地改革、三大改造等问题上,都明显地显示了中国的特色。进入社会主义建设历史阶段以后,毛泽东更是强调发挥本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指出: 党领导的广大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领导机关要善于从本质上发现群众的积极性,组织群众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两篇著作里,多次强调走群众路线和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集中体现了依靠人民群众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
从事实来看,我们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几十年来,在工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等领域所获得的巨大成就,无一不是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基础上取得的。以石油工业为例。旧中国石油基本依赖外国进口。建国后,党领导广大石油职工和科技工作者进行了多次大规模勘探与开发,除发展原有油田外,又先后开发了新疆克拉玛依油田、青海冷湖油田、东北松辽盆地油田等,特别是 1960 年 2 月中央决定在黑龙江省大庆地区进行石油勘探开发大会战,从甘肃玉门、新疆、青海、四川等地的 30 多个石油厂矿、院校,抽调人员组成几十个优秀的钻井队,集中几干名
科技人员,4 万多职工举行大会战。经过 3 年的艰苦努力,终于探明了该地区的石油地质储量并投入开发,使我国石油生产打了翻身仗。1963 年达到“基本自给”,1965 年实现“全部自给”。石油工业是如此,其他如国防工业中研制尖端武器等也是如此。
在依靠群众,独立自主地搞建设方面也有教训。1958 年“大跃进”虽说在形式上“发动”了群众,但由于忽视和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扭曲了群众路线,破坏了我党长期形成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又由于把搞群众运动看成走群众路线的唯一形式或主要形式,致使群众的积极性未能得到应有保护或受到损害。鉴于这个教训,1959 年 3 月毛泽东在一封党内通讯中说:凡属大政方针的制定和执行,一定要征求基层干部和群众中的积极分子的意见。一定要有他们占压倒多数的人到会发表意见,对立面才能树立,矛盾才能揭露,真理才能找到。信中还批评一些单位的领导干部几乎完全脱离群众,独断专行,在许多问题上仅仅相信他们自己,不相信群众,根本无所谓群众路线“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新的历史阶段开拓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在更大范围内,全方位地实践毛泽东一贯倡导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在他看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二、中国的现代化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按照本国的情况,找出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与建设道路,是各国革命与建设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是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找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同样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因为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千差万别,阶级关系状况及阶级力量对比很不相同,人民觉悟和组织程度有高有低,民族文化素质亦有差异。因此决不能按照一个固定模式进行革命与建设。所以找出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与建设道路,制定适合本国情况的战略与策略,只能由最熟悉本国历史特点和现状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来完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对整个中国情况的正确认识,独立自主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新中国建立以后,特别是进入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以后,毛泽东继续遵循这一思路,努力探索适合于中国情况和体现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在《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讲话和著作里, 都从不同方面探索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尤其是在 1956 年 4 月间所作的《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更是在系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苏联的建设经验为鉴,全面地阐发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和总体布局, 其中心思想就是独立自主:按照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规划和布署中国的现代化。文中指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1958
年 3 月 10 日在成都会议上回顾说:1956 年 4 月提出十大关系,开始提出自己的建设路线,原则和苏联相同,但方法有所不同,有我们自己的一套内容。同年 5 月 18 日又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各代表团团长会议上指出:十大关系的
基本观点就是同苏联作比较。除了苏联办法以外,是否可以找到别的办法比苏联、东欧各国搞得更快更好。1960 年 6 月 18 日又在《十年总结》中进一
步说:前 8 年照抄外国经验。从 1956 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开始反映中国客观经济规律。《论十大关系》及尔后的一系列说明中告诉我们:以苏联为鉴,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这一时期毛泽东关于从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方针和路线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所谓从实际出发,就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那么,毛泽东在有关的重要著作里究竟是怎样分析中国国情,并据以制定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针路线的呢?概括来说有以下内容:
1.中国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直接转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在旧中国,资本主义性质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未能得到充分发展,分散的个体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这就是说,中国是在相当落后的生产力的基础上和在前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的前提下转入社会主义建设的。
还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便清楚地指出:“中国的工业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全国范围来说,在抗日战争以前,大约是现代性的工业占百分之十左右,农业和手工业占百分之九十左右,这是帝国主义制度和封建制度压迫中国的结果,这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性质在经济上的表现,这也是在中国革命的时期内和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建国以后,经过了经济恢复时期、过渡时期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实践后,他对于中国建设面临的巨大困难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他说过:中国有两条缺点,同时又是两条优点,二者是相互联结的。第一条,中国过去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历来受人欺负。工农业不发达, 科学技术水平低,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
《红楼梦》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做不起来。第二条,中国的革命是后进的,到 1949 年才取得革命胜利,比苏联十月革命晚了 30 几年,在这点上,也轮不到我们来骄做。
根据上面分析,毛泽东又进一步把中国的经济遗产和文化遗产落后的状况概括为一穷二白,人们牢牢记住这一点,才能警钟长鸣。
2。中国地广人多,农民占人口中绝大多数,经济发展又极不平衡。
中国地域广大,领土面积约 960 余万平方公里,和整个欧洲面积差不多相等。在这片广大的领土之上,虽有肥田沃土、森林矿藏,山河湖泊。然而, 一方面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很低,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非常不够;另一方面,人口基数大,增长又快,使得每一个人所能利用的自然资源又极其有限。而且,人口多,社会经济负担就重,吃饭问题变成头等重要的问题。毛泽东在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时,始终抓住农业不放,就是缘于这个道理。他说:“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不抓粮食, 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他在说明农业是积累的重要来源时又说:“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农业就是工业。”
在普遍的经济落后的状况下,还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状况。毛泽东在 30 年代描述过的“近代式的若干工商业城市和停滞的广大农村同时存在”,“若干的铁路航路汽车路和普通的独轮车路,只能用脚走的路和用脚还不好走的路同时存在”这一状况,在建国以后的一段时期里并未改观。他后来在谈到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时又说:“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
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他并建议,为了改变这一不合理状况,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在谈到资源分布的畸形状况时又说,在少数民族居住地区, 尽管人口少,但资源却很丰富。“我们说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实际上是汉族‘人口众多’,少数民族‘地大物博’,至少地下资源很可能是少数民族‘物博’”。很显然,上面说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只有经过长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才能有所改变。
3.中国由于长期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榨, 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低,民主传统也较为缺乏。
毛泽东早就说,旧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长时期内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其贫困、不自由和文化低下的程度,为世界所罕见。建国以后,虽经过多方努力,使人民的文化程度渐有提高,但文化素质偏低的情况并未根本扭转。在广大农村,受到中等以上教育的人,为数寥寥, 在一些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区域,文盲在人口中比例极高,有的少数民族没有学校,有的没有文字,靠刻木结绳记事。这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极为不利。就以知识分子而论,不单单数量少(各类知识分子在解放初期不足 500 万),而且,一般说来,也缺乏进行现代化大生产的素养和经验。
文化水平极低,民主传统又缺乏。”这样,独裁专断的家长制作风易于滋长,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空想主义、冒险主义、绝对平均主义等等也容易泛滥。4.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和酷爱自由的民族,又是一个有进取精神和富有智慧的民族,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得到了有远见卓识的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毛泽东说,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为反抗国内外各种黑暗势力,有过大小数百次的战争和起义,产生了难以数计的民族英雄和革命领袖,并最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后,中国人民更是表现了自己的决心、才能和毅力。毛泽东说:“人类的发展有了几十万年,在中国这个地方,直到现在方才取得了按照计划发展自己的经济和文化的条件。自从取得了这个条件,我国的面目就将一年一年地起变化,每一个五年将有一个较大的变化,积几个五年将有寸更大的变化。”又说:“社会的财富是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自己创造的。只要这些人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又有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任何人间的困难总是可以解决的。”
5.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 20 世纪下半叶的更进步的历史
条件下开始的,中国的建设有先例可循,能够得到主要来自苏联的国际主义的援助,又可以吸取当代发达国家提供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条件。
在本书第二章里说过,从 1953 年开始的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
务,就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 156 个建设项目为中心
的,由 694 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致使我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一些工业部门建设起来。毛泽东谈到这一问题时说:“大家看吧,谁给我们设计和装备了这么多的重要工厂呢?美国给我们没有?英国给我们没有?他们都不给。只有苏联肯这样做。因为它是社会主义国家,是我们的同盟国家, 除了苏联以外,东欧一些兄弟国家也给了我们一些帮助。”如人们所知,这
一时期,世界上各先进国家的科学技术也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也便于我国的建设尽可能采取最新技术成果,以尽快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上述几个方面,概要地反映出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基本历史特点的分析。
这些特点不同于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又不同于中国任何一个历史阶段。只有牢牢地把握住这些历史特点,才有可能独立自主地决定适合于自己国家情况的建设方略。毛泽东提出的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中国农业的合作化与机械化,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及科学技术现代化等等都是由此而来:后来产生的许多失误,也是由于违背中国实际情况和急躁冒进的结果。
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认真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更加重视对国情的分析,他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进一步结合起来,努力研究和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规律,开拓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道路。他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 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必须“真正摸准、摸清我们的国情和经济活动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据以正确决定我们的长远规划的原则。”他还说:“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邓小平对于中国国情的分析,还突出地强调了以下几个观点。1.中国已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中国必须沿着社会主义道路继续走下去。邓小平说:“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我们要坚持。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奋斗,这是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过去闹革命的最大目标和崇高理想。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年轻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问题只是,由于若干年一左”的错误,使我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特点是什么?了解得不那么准确,甚至有偏离,这需要在实践中加以纠正。因此他又说:“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至于有的人以我国生产力落后为借口,试图否认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主张回过头去槁新民主主义或国家资本主义,甚至效仿西方走资本主义道路,这当然是完全不许可的。邓小平说:“中国根据自己的经验,不可能走资本主义道路。道理很简单, 中国十亿人口,现在还处于落后状态,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少数人更快地富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产生一批百万宫翁, 但顶多也不会达到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大量的人仍然摆脱不了贫穷,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不可能解决,还会发生严重的就业问题。”又说,有的人只讲四化,不讲社会主义,“这就忘记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更是郑重指出:“毫无疑问,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任何否认这个基本事实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 中国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和技术落后,对这一点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早在 1979 年,邓小平就说,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
点是必须看到的:一个是底子薄;一个是人口多、耕地少。由于底子太薄, 现今中国仍然是世界上很贫穷的国家之一,而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使得在生产还不够发展的条件下,吃饭、教育和就业都成为严重的问题。而这种情况不是很容易改变的,后来他又说:“我们要经常记住,我们国家
大,人口多,底子薄,只有长期奋斗才能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在另一次谈话里,他还用大国与小国的辩证关系来分析中国的国情。他说,“中国是个大国,又是个小国。所谓大国就是人多,土地面积大。所谓小国就是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还比较穷,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不过三百美元。”依据上述情况,他在 1987 年间又把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称作“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应该说,承认自己国情中这些不利的方面,能教育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事实也正是如此。建国几十年来,虽然我国的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依然是生产力水平低,物质生产不发达。不发达的物质基础突出表现在:工业化尚未完成;农业基本上处于手工生产阶段;国民经济处在手工劳动到高度自动化分层次的生产过渡,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较低;经济发展情况很不平衡。物质技术落后状况,不仅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落后于某些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建国几十年来,虽然具备了建设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主导地位所必须的社会化的生产力,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足以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完善和成熟的程度。生产力发展程度低,科学技术力量也很薄弱。虽说在某几个方面达到了较为先进的水平,但在总体上说,如装备、工艺、技术队伍、经营管理、现代新科技诸方面同各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特别是自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我国更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 中国必须坚持发展生产力,坚决实行改革和开放。
既然我国生产力水平低、科技落后,加之建国几十年来两次大曲折,加重了这一弱点,为此,把发展生产力规定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邓小平反复强调这个问题。他说: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过去认识不完全清醒。马克思主义最注意发展生产力。共产主义的含义就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还说:“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要坚持社会主义,就要实行改革,即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以解放生产力和促进生产力更快地发展。照邓小平的理解,这种改革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各个经济战线不仅需要进行技术上的重大的改革,而且需要进行制度上、组织上的重大改革。进行这些改革,是全国人民的长远利益所在”。同年 12 月间,又在一次讲话里指出:我们的经济管理工作,机构臃肿,层次重叠,手续繁杂、效率极低、政治的空谈往往淹没一切。原因在于没有及时提出改革,“但是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在实行改革的同时,还要坚决实行对外开放。
中国是 11 亿多人口的世界大国,底子又薄,就决定了必须实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方针。不是靠外国人越沮代囱,替中国人包建社会的物质文明。而是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然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并不等于闭关自守。依据中国国情,更需要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邓小平说:中国在历史上落后,就是因为闭关自守。几十年经验证明,关门搞建设是不行的。要发展生产力,改革贫穷落后的状况,既需要资金,也需要技术,还需要现代化管理的经验知识,这都是我们所不足的,因此必须开门搞建设。
三、对外交往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主权国家,在对外交往中理应坚持独立自主原则,这也是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事务方面坚持独立
自主原则的具体表现。
建国以后,在毛泽东领导下,我国在处理对外关系上,从维护社会主义建设大局出发,一贯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坚持捍卫国家和民族利益,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外部环境。
所谓在对外交往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是指从中国人民根本利益出发, 独立自主地决定我们的立场和制定我们的对外政策,不依附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不屈服任何大国压力,以独立自主的姿态活动在国际舞台上;实行不结盟政策,不与任何军事大国结成同盟或建立战略关系;同一切国家关系都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实践证明,它已成为当今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唯一准则,也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公认。从一定的意义上说,独立自主原则是中国对外政策的中心点和根本特点。自建国至今,由于我国政府在对外关系上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原则和立场,国际交往不断扩大,同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不断加强,不仅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了世界和平,也在国际上赢得了声誉。
独立自主的心理基础是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自尊、自力、自强、自信是尊重、相信、依靠自己民族的一种心理表现,又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光辉体现。毛泽东正是这种民族精神的杰出代表。百多年来饱受帝国主义侵略之苦所激发的民族抗争精神赋予了毛泽东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他不畏强暴和压力,为了民族的尊严和利益,敢于藐视强大的对手,每当国家和民族的主权和尊严遭到敌人的侵害时,他总是带领群众奋起反抗。当日本帝国主义疯狂地侵略中国之时,他充满自信心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丁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他的这种品格和特性不仅深深地埋藏在人民的心目中并为人们所敬佩,在国际上也为世人所推崇。尼克松在《1999 年:不战而胜》一书中回顾说:1972 年他第一次访华时,有的专家预言毛泽东提出的第一句话将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准备怎么帮助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然而这位专家的判断错了。他同毛泽东、周恩来会晤长达 20 小时,中方没有提起经济问题。因为对中国领导人来说,重要的不是美国的金钱而是美国的实力,使中美走到一起的是国家安全这个压倒一切的当务之急。他还不无赞赏地说:“中国人是个独立性极强的民族,对于外人企图影响或主宰他们事务历来很有反感。”
毛泽东在对外交往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精神在同大国沙文主义的斗争中有着最突出的表现。
50 年代未至 60 年代初,苏联逐步走上大国沙文主义的道路,提出了一
些有损我主权的要求,如 1958 年 7 月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在我国领土上建立长波电台、潜艇基地和共同舰队等无理要求,毛泽东当即严正表示:这是要控制,要租界权,是对我们民族尊严和主权的侮辱,中国不能接受。并指出,俄国人把自己的民族主义扩大到了中国海岸。其后,苏联领导入采取了导致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的严重做法。 1959 年 6 月苏联政府片面撕毁了
1957 年 10 月两国签订的关于国防新技术协定。1960 年 7 月苏联政府不同中
国政府协商,单方面决定在短短一个月内撤回全部在华专家,撕毁了 343 个
专家合同和合同补充书,废除了 257 个科学技术合作项目。由于这些专家分
布在我国经济、国防、文教、科学研究等部门的 250 多个企业和事业单位, 并在技术设计、工程施工、设备安装、产品试制和科研等方面都担负着重要职务。而聘期未到,合同不到期,苏方不顾中方挽留,说撤就撤,带走了全部图纸和资料。这种突然袭击和拆台做法造成我国一些重大设计项目和科研项目被迫中断,使一些正在施工的建设项目被迫停工,使一些正在试验生产的厂矿无法按期投入生产。苏联领导人这种背信弃义的行动严重地破坏了我国国民经济预定计划。在此之后,在 1959 年的中印边界事件中,又公开偏袒一方,策动反华,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和损失,也严重损害了中苏两党、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苏共一些领导人的做法表现了它以“老子党”自居,企图以强凌弱、以富压贫,背信弃义,脱离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准则,也破坏了国与国之间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等原则。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顶住了这种压力、坚决地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并发扬自尊、自力、自信、自强的精神,不仅度过了建国以来少有的困难时期, 还完成了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科研任务和建设工程。
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后,邓小平继续坚持在对外交往中维护主权的原则,重视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绝不允许丧失国格、人格。他曾说:“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部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作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以后又说:“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我们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无疑是对毛泽东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思想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