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三居陈地讲学不辍
孔子是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一生周游了许多国家,宣传他的儒家学说。但令他至死仍念念不忘的是他在陈国的几段经历。
公元前489年,孔子第三次到陈国讲学。这年,吴国攻打陈国,陈国求救于楚国,楚国发兵与吴军战于城父,即安徽亳州东南。
楚昭王听说孔子在陈国,派人聘请孔子。陈国和蔡国的大夫们商议说:“孔子当今贤士,他每到一国,都能针对该国的状况向国君提出治国的方针。现在他长时间地游说在我们国家,一旦他被楚国重用,那么我们这些人就危险了。”
于是他们便组织人把孔子拦在陈、蔡之间,使他去不了楚国。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一连被困十余日,无可奈何,就在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件动人的故事。
传说孔子及其弟子当初来陈国路上,遇到一高一低两个采桑女子。孔子即兴说:“南枝窈窕北枝长。”
高个女子答:“夫子到陈必绝粮。”
低的说:“九曲明珠穿不得,”。
高的接道:“回来问我桑采娘。”。
不想日后真的应验了她们的话,孔子使命徒弟颜渊和子贡找到那采桑女,采桑女便拿出九曲宝珠和一根丝线说:“你们能把线穿过宝珠,我们就告诉你们解困的办法。”
他们怎么也穿不过细小的珠孔,于是就向低个女请教。低个女说:“把线头蘸上蜂蜜,找个蚂蚁衔住线头,用香火烧蚂蚁屁股,蚂蚁便钻珠孔,线头就穿过了。”
子贡按此法果然线穿珠孔。这时高个女才对他们说:“你们要想不挨饿,城南25里村有个叫范丹的人,可以找他借粮。”
于是子贡找到范丹,范丹说:“听说孔子学问很大,你是他的弟子,我问你个问题,答对了就借粮给你。”
他问子贡:“什么香,什么臭,什么高,什么厚?”
子贡不假思索便答:“肉香屎臭,天高地厚。”
范丹说:“错了,你回去问你师傅去吧,他一定知道。”
子贡垂头丧气见到孔子,向老师说明原委。孔子笑笑说:“应该答‘饿了香饱了臭,爹娘的恩情高,真诚的友谊厚’。”
子贡把这话跟范丹一说,范丹感慨地说:“不愧为是‘仁、爱、礼、智、信的圣人啊!”遂无偿济粮给他们。
相传孔子和弟子们困于陈蔡之间时,发生过这样的一个小插曲:夜黑风高,米不够吃,孔子决定熬粥给弟子们喝。其他弟子去拾柴火,颜回负责烧火看锅。孔子则坐在离火不远的地方翻看竹简。
过了一会,孔子偶然抬头,发现颜回正用勺子从锅里舀起粥来送进口中。孔子一怔。但他不动声色,继续观察。
过了一会儿,他又看见颜回从锅里舀起粥正要往口里送,孔子马上把他叫住,责问道:“回啊,你怎能这样做呢?这可不像你平时的作为啊!”
颜回一愣,旋即明白过来,赶紧笑答道:“先生,我不是偷吃!我是见有柴灰落在锅里,本想舀出扔了,可又得带出一些米汤,不忍心浪费,就把它喝了。”
孔子由此感叹道:“常言道:眼见为实。今天看来,眼见未必为实啊!”
大家被拦在陈蔡这里无处可去,孔子却还在不停地给大家讲学,朗诵诗歌、歌唱、弹琴。子路很生气地来见孔子:“君子也有困窘的时候吗?”
孔子说:“君子在困窘面前能坚持节操不动摇,小人遇到困窘就会不加节制,什么过火的事情都做得出来。”
这时子贡的脸色也变了。孔子说:“赐啊,你认为我是博学强记的人吗?”
子贡回答说:“是的。难道不对吗?”
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种基本原则贯穿于全部知识之中的。”
孔子知道弟子们心中不高兴。便叫来子路问道:“《诗经》上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然而它却徘徊在旷野上’,难道是我们学说有什么不对吗?我们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呢?”
子路说:“大概是我们的德还不够吧?所以人家不信任我们;想必是我们的智谋还不够吧?所以人家不放我们通行。”
孔子说:“有这样的话吗?仲由啊,假使有仁德的人必定能使人信任,哪里还会有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呢?假使有智谋的人就能畅行无阻,哪里会有王子比干被剖心呢?”
子路退出,子贡进来见孔子。孔子又对子贡问了同一个问题。子贡回答说:“老师的学说博大到极点了,所以天下没有一个国家能容纳老师。老师何不稍微降低一些您的要求呢?”
孔子说:“赐啊,好的农夫虽然善于耕种,但他却不一定有好的收获;好的工匠虽然不精巧的手艺,但他的所作却未必能使人们都称心如意。有修养的人能研修自己的学说,就像网一样,先构出基本的大纳统绪,然后再依疏理扎,但不一定被世人所接受。现在你不去研修自己的学说,反而想降格来敬合取容。赐啊,你的志向太不远大了。”
子贡出去之后,颜回进来见孔子。孔子又问他相同的问题。颜回回答说:“老师的学说博大到极点了,所以天下没有一个国家能容纳老师。虽然是这样,老师还是要推行自己的学说,不被天下接受又有什么关系呢?不被接受,这样才能出君子的色!一个人不研修自己的学说,那才是自己的耻辱。至于已下大力研修的学说不被人所用,那是当权者的耻辱了。”
孔子听了欣慰地笑着说:“是这样的啊,姓颜的小伙子!假使你有很多钱财,我愿意给你做管家。”
于是派子贡到楚国去。
另一个传说是,当孔子及其弟子饥肠如鼓,孔子仍诵讲弦歌不止时,感动了湖中的一条9尺来长的大鲫鱼,为了救孔子师徒的性命,自动跳上岸上来让他们煮吃。
这些都是民间传说,真正救孔子师徒命的是湖中的白嫩甘甜的蒲根,据说,淮阳后世著名的宴客特产蒲菜,就是源于当年孔子被困时的发现。
第五日,孔子在幽谷中发现了一片兰花,它们千姿百态,争芳斗艳,令人陶醉。孔子认为这些兰花生长在幽谷,不为人所知,不为人所赏,不为人所赞,默默地迎朝晖,送晚霞,装点着荒山野岭,慷慨地抛洒着色与香,它们是真正的君子。孔子将弟子们召集过来,让大家观赏、品评,并操琴赞颂,即兴作《倚兰操》。
阻拦孔子师徒的人中有两名兵勇,非常敬佩孔子,他们悄悄逃走,并把孔子师徒被围的消息报告给了楚军。楚国将军十分仰慕孔子,并且知道孔子是应楚昭王的邀请从陈国到楚国的,于是亲自率领部队到幽谷营救孔子师徒,并护送孔子师徒平安经过蔡国,进入楚国境内。
[旁注]
颜渊 即颜回,春秋时期鲁国人,他14岁即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历代文人学士对他也无不推尊有加,宋明儒者更好“寻孔、颜乐处”。
子贡 政治家,儒商之祖,官至鲁、卫两国之相。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门十哲之一,且列言语科之优异者。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子路 仲由,字子路,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性格爽直率真,有勇力才艺,敢于批评孔子。孔子了解其为人,评价很高,认为可备大臣之数,做事果断,信守诺言,勇于进取,曾任卫蒲邑大夫、季氏家宰。
比干 子姓,一生忠君爱国倡导“民本清议,士志于道。”为殷商贵族商王太丁之子,幼年聪慧,勤奋好学,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从政40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受其兄帝乙的嘱托,忠心辅佐侄儿。
[阅读链接]
孔子共来陈国讲学三次,最长的一次是三年。
陈人为纪念孔子对淮阳传播文化知识的重大贡献,在湖中建弦歌台祭奠。淮阳人民是世代敬仰孔子的,困厄他的只是陈国腐朽的士大夫。
孔子在卧床病危时说:“怎么跟我在陈蔡被困的学生们都不在我跟前啊!”说明他对陈蔡绝粮是至死不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