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怀远的布老虎和纸扎

在陈楚中心淮阳古庙会上,随处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布老虎。

有单头虎、双头虎、直卧虎、侧卧虎、玩具虎、枕头虎等,形态各异,大小不一。这些俗雅并存的艺术品,大都出自乡村农妇之手,是民间艺人勤劳智慧的结晶。

这些老虎不是深山老林中那种凶猛的野兽,而是装饰化、人格化了的布玩具。它们造型天真活泼、稚气可爱,活像一个个惹人喜爱的孩子。

逛庙会的人们总要为孩子买上几个带回去,希望儿女们不受邪恶侵犯,吉祥如意,同时也像老虎那样虎里虎气茁壮成长。

追根溯源,布老虎起源于虎图腾崇拜。原始社会,风雷闪电,猛兽出没,人类自身的脆弱,强大的老虎被人们看做是世界上的强者。

而老虎不仅勇猛无敌,而且对自己的幼崽特别保护,民间有“虎毒不食子“的说法。因此,人们把虎作为生命保护神和繁衍生育之神。

布老虎之所以成为布制玩具中的代表,是因为它与我国民间风俗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早在6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原始部族在陶器、石器及玉器上,便有类似虎的图画,在河南的仰韶文化时期的墓葬中,虎与龙分别居于死者左右,从中可以看出虎在先民心中的地位。

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时代,人们对于自然和疾病都无法科学地去认识,只能归之于看不见、摸不着的恶鬼。

人们希望战胜它,于是便把这个希望寄托在理想中的英雄人物和老虎这种猛兽身上。老虎之所以成为百兽之王,自有其原因。

虎是健康的象征,人们用“虎头虎脑”、“生龙活虎”比喻身体的强健;虎象征着威猛雄武,《诗经·鲁颂·泮水》称勇武之臣为“娇娇虎臣”,《尚书·牧誓》称武王有“虎贲三百”。

虎象征着权力,国家用兵兵符,使节出国所持之节都以虎字名称为“虎符”、“虎节”。

“虎符”用铜制成,分为两半,一半存朝廷,一半付外官,朝廷有事遣使持半符,到外官处发令,半符合则真,即发令,可见“虎符”代表最高军事权威。

虎更是赈灾辟邪的象征,《风俗通》中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座风景秀丽的山上长满了桃树,看管这片桃林的是兄弟俩,名叫神荼和郁垒,两人力大无比,技艺高强。为了管好这片桃林,兄弟俩驯服了山上的虎群,命令它们守卫着桃林。

通过兄弟俩的辛勤劳动,桃树长得枝繁叶茂,眼看着就要迎来丰收的一年。桃子即将成熟的消息引来了一群恶鬼,它们冲上山来,企图用武力抢夺别人的劳动果实。

兄弟俩指挥着群虎与群鬼拼杀在一起,哥哥用桃木棍将鬼击倒,弟弟用苇绳将鬼绑住。打翻一个,捆住一个;捆住一个,虎便吃掉一个!不一会儿就消灭了大部分的恶鬼,剩下的恶鬼见势不妙,狼狈逃去。

战斗胜利了,神荼、郁垒的名字传遍了人间。后来世人便将神荼、郁垒尊为门神,老虎的名气也随之大振,成为百兽之王、恶鬼的克星。可见,从上古时期就画虎贴于门上以御凶护宅辟邪保平安了。

淮阳布老虎以双头虎枕为多见,是崇虎习俗在民俗中的表现形式,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双头虎枕是一个象征阴阳相合的母体,可以祛灾,保护娃娃的平安。而单头虎、直卧虎等则是作为全家保护神的镇宅图腾虎类型。

这些布虎内腹装草糠,黄布包皮,人工缝制,扭曲了老虎原形,把其身躯和尾巴都大幅度地收缩了,四肢也极度的简了。然而,老虎的主要特征却丝毫没有忽略。而且,虎头更给予着意地刻画。它那又圆又大的眼睛和龇牙咧嘴的形态,都被明显地夸张。

形象夸张之外,淮阳布老虎的神态夸张得更为准确生动。正像我国传统艺术追求的那样,“不肖形似,而求神似”。

这种老虎形象,把现实中的虎和理想化的虎交融在一起,具有人的性格,满含人的感情,因此显得格外可爱迷人,憨态可掬。

淮阳人喜爱老虎还源于伏羲兄妹成婚的传说:

相传,世上只有兄妹二人后,为繁衍人类,他们各自去寻找配偶,但遍寻无第三人,便商定滚石为媒,合而成婚。伏羲羞于看见妹妹,遂自变老虎,以草遮面,与其妹成婚,使人类得以延续……

因此,布老虎已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装饰品和玩具,也是后人对人祖伏羲、女娲的怀念与敬仰,成为早期人类繁衍崇拜的物化和象征。

淮阳的布老虎也是我国最朴实的布老虎,造型简洁,四四方方,仅在虎耳、腿爪、尾巴部位有些变化;色彩简洁,只有黄、红两色,虎身上也没有过多的色彩装饰;做工简洁,没有一般布老虎缝、绣、缀、粘等针线布贴工艺;装饰简洁,虎的五官和背上的花纹,大体采用套版手工印刷上去,细部再辅以描画,简单明快,有木版画味道。

制作布老虎的材料,较常见的是把棉布、丝绸缝制成形,内部装填锯末、谷糠、棉花或香草,表面用彩绘、挖补等手法描绘出虎的五官和花纹。

首先是剪出布样。大小可以根据自己喜好,小片的是耳朵,长片的是肚子;然后将布的正面相对缝合,注意要对接得齐整;再在肚皮下面剪开一个长口,将布翻到正面,添入棉、糠等;下一步是把开口缝合起来,缝耳朵的时候将布正面相对,缝合上边,然后再翻到正面缝合底口,抽线拉出褶皱;最后给布老虎装饰脸面,缝上眼睛、鼻子,用毛线做胡须,再把耳朵缝到头上。

渊源自古,华夏的民俗节庆长盛不衰。从异彩纷呈的欢庆盛况,到千姿百态的文娱表演,无不展示出传统文化的迷人魅力。张灯结彩庆佳节,民俗风情千古传。

节庆文化蕴含着珍奇的民间艺术。其中,传统的周口纸扎工艺在陈楚地区民间艺术中占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它虽在传承与流散中产生着变异,但仍在民俗文化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纸扎,也叫像生、扎纸活、扎彩等,原是民间用于丧葬活动的纸质器物的统称,主要包括纸人、纸马、纸屋、纸箱一类,一般多用于出殡行列中,到入葬时在坟前用火焚化,给死者带到“阴间”享用。

从事这项工作的匠人一般称为“纸扎匠”,其扎制技艺是民间艺术的一门独特行业。

民间传说,从前有个老汉,勤快俭省一辈子,给儿子媳妇挣下一份家业。可儿子媳妇对他忤逆不孝,把老子活活气死了。

阎王爷得知实情后,令牛头马面去人间把老汉留下的房子家什全部烧光,以示对忤逆不孝之子的惩罚。

老汉心肠一软,托梦给儿子,要他快想解脱的办法。媳妇连夜请来几个搭棚的匠人,命其照着宅院的样式扎几间纸房,其中纸床、纸帐、纸桌、纸椅,样样具备。

第二天,夫妇俩伏地跪迎牛头马面,一面哭诉懊悔之情,一面自己动手烧房子,还奉送一包纸钱给牛头马面做辛苦费,就此打发了阴差。

左邻右舍不明原因,问他们干吗要扎纸活儿烧?媳妇谎称这是给公公在阴间享用的。众人遂称赞这对夫妇有孝心。从此烧纸扎的习俗慢慢形成了。

周口纸扎工艺是先以竹篾或芦苇,绑扎出物件的骨架,然后以白纸裱糊,最后加彩绘完成。用于殡葬仪式中的纸扎作品有纸幡、纸人、纸马、纸屋、纸箱等类,有的还发展到门神、狮虎、仙鹤、人子花、四老、四少、四盆花、楼阁、聚宝盆、金银山、马车等。

纸扎工艺主要也用于年节期间的文娱活动,如跑旱船的船用纸扎的腰灯,毛驴、狮子亦作此状。

在周口地区就有龙灯、狮子、竹马、旱船、花草、黑驴、河蚌、鱼、花篮、绣球等多种纸扎道具,用于年节的歌舞和灯会之中。

[旁注]

图腾崇拜 是发生在氏族公社时期的一种宗教信仰的现象。一般表现为对某种动物的崇拜,其也是祖先崇拜的一部分,图腾主要出现在旗帜,族徽,柱子,衣饰,身体等地方。

《风俗通》即《风俗通义》,东汉泰山太守应劭著。原书30卷、附录1卷,今仅存10卷。该书考论典礼类《白虎通》,纠正流俗类《论衡》,记录了大量的神话异闻,作者还加上了自己的评议,从而成为研究古代风俗和鬼神崇拜的重要文献。

门神 旧时农历新年贴于门上的一种画类。门神是道教和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旧时人们都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辟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间最受人们欢迎的保护神之一。

香草 是会散发出独特香味的植物,通常也有调味、制作香料或萃取精油等功用,其中很多也具备药用价值。虽然一般所谓的香草主要是指取自绿色植物的叶的部分,但包括花、果实、种子、树皮、根等,植物的各个部位都有可能入药。

阎王爷 我国古代原本没有关于阎王的观念,佛教传入后,阎王作为地狱主神的信仰才开始在我国流行开来,与我国本土宗教道教的信仰系统相互影响,演变出具有汉化色彩的阎王观念:十殿阎罗。也叫阎罗王、阎王、阎魔王。

聚宝盆 我国民间故事中的一个宝物。传说明初沈万三致富原因是由于拥有聚宝盆。这个典故来自于周人龙的《挑灯集异》中的记载。

[阅读链接]

在庙会上,布老虎的买主往往不是孩子,是来人祖庙求子的香客,每年庙会上来求子的人数占有很大的比例。

虎在民间被看做阳物,是旺盛的生殖力的象征,求子者把虎请回家去,特别是沾着人祖灵气的虎,是期冀这种生殖力能影响转化到自己身上去,繁衍生命早得贵子。

淮阳布老虎的这种助人生育的功能,是其他地方的布老虎所不具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