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神农氏在陈地建立都城

炎帝,即神农氏,远古传说中的太阳神。传说炎帝神农生得人身牛首,3岁知稼穑,长成后,身高八尺七寸,龙颜大唇。

神农氏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伏羲氏禅位于第一重臣朱襄氏,即炎帝神农氏。

神农氏曾设都于陈地。因为从地理环境上看,陈地属黄淮平原的一部分,大致以沙颍河为界,以北为黄河冲积平缓平原区,以南为淮河及其支流冲积湖冲积低缓平原区,土地平旷,河流众多,土质疏松肥沃;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气候,降水量适宜,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古代神话中,讲得最多的是神农氏对农业耕作的发明。《白虎通》记载: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陈地兼有南北地理条件之长,具有发展农牧业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神农氏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以功绩显赫,以火得王,故为炎帝,世号神农,并被后世尊为农业之神。

据《拾遗记》记载,一天,一只周身通红的鸟儿,衔着一棵五彩九穗谷,飞在天空,掠过神农氏的头顶时,九穗谷掉在地上,神农氏见了,拾起来埋在了土壤里,后来竟长成一片。

他把谷穗在手里揉搓后放在嘴里,感到很好吃。于是他教人砍倒树木,割掉野草,用斧头、锄头、耒耜等生产工具,开垦土地,种起了谷子。

神农氏从这里得到启发:谷子可年年种植,源源不断,若能有更多的草木之实选为人用,多多种植,大家的吃饭问题不就是解决了吗?

那时,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草药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谁也分不清。神农氏就一样一样的尝,一样一样的试种,最后从中筛选出的稻、黍、稷、麦、菽五谷,所以后人尊他为“五谷爷”、“农皇爷”。

神农氏教民种五谷后,并不单单靠天而收,还教民打井汲水,对农作物进行灌溉。

在神农氏的诸多事迹当中,最为人们称道和熟悉的是制耒耜、种五谷一事,这也正是神农氏之被称为“神农”的原因所在,“神农”一词中的“农”字就完全体现了这一伟大创举。

农业包括种植、收获储备、加工食用三大步骤。伴随着陶器的出现,人们才具备了安全有效的贮藏手段,因而能够长期储备食物和饮水,从而把采集储备和食用两个独立过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才会形成大量获得植物种子的需求。

原始种植业开始于使用葫芦作饮水器具的伏羲氏时代,人们最早种植的是葫芦,在种植葫芦的过程中,人们积累比较丰富的种植技术。

神农氏又曾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找寻治病解毒良药,以救夭伤之命。

据西汉初年的古书《淮南子》记载: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

神农氏游历天下,回到陈地后,便继续研习丹术,花费数年时间终于在炼丹之术上略有所得,炼制出了一些可以治病的丹药,神农氏很高兴,将所有自己领悟出来的东西都交给了愿意学的族民。

后世人们依据神农氏的传说,著有医药名典《神农本草经》。

神农氏还教给人们通商交换:“神农是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传说神农氏为了给人们寻找治病的草药,他尝尽了百草,有一天尝到一种剧毒的断肠草,终于他的肠子断烂,为人民牺牲了生命。

炎帝神农在位120年,传七代世袭神农之号,共计380年。这些传说都是后人对祖先炎帝的神化,说明他和黄帝一样,是中华民族文明之祖。

[旁注]

《白虎通》又称《白虎通义》、《白虎通德论》。东汉汉章帝在朝廷召开白虎观会议,由太常、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陈述见解,“讲义五经异同”,意图弥合今、古文经学异同。汉章帝亲自裁决其经义奏议,会议的成果由班固写成《白虎通义》一书,简称《白虎通》。

《拾遗记》志怪小说集,作者东晋王嘉。主要内容是杂录和志怪。书中尤着重宣传神仙方术,多荒诞不经。但其中某些幻想,如“贯月槎”、“沦波舟”等,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文字绮丽,所叙之事皆情节曲折,辞采可观。后人多引为故实。

葫芦 葫芦在中华吉祥文化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因葫芦谐音“福禄”,又是草本植物,其枝茎称为“蔓”,“蔓”与“万”谐音,“蔓带”与“万代”谐音。“福禄”、“万代”即是“福禄寿”齐全,故它是吉祥的象征。

[阅读链接]

传说有一次,神农氏在深山老林采药,被一群毒蛇围住。毒蛇一起向神农氏扑去,有的缠腰,有的缠腿,有的缠脖子,想致神农氏于死地。神农氏寡不敌众,终被咬伤倒地,血流不止,浑身发肿。他忍痛高喊:“西王母,快来救我!”

王母娘娘闻听呼声后,立即派青鸟衔着她的一颗救命解毒仙丹在天空中盘旋窥瞰,终于在一片森林里找到了神农氏。毒蛇见到了王母的使者青鸟,都吓得纷纷逃散了。

青鸟将仙丹喂到神农氏口里,神农氏逐渐从昏迷中清醒。青鸟完成使命后翩然腾云驾雾回归。神农氏感激涕零,高声向青鸟道谢,哪知,一张口,仙丹落地,立刻生根发芽长出一棵青草,草顶上长出一颗红珠。

神农氏仔细一看,与仙丹完全一样,放入口中一尝,身上的余痛全消,便高兴地自言自语:“有治毒蛇咬伤的药方了!”于是,给这味草药取名“头顶一颗珠”。后来,药物学家给它命名为“延龄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