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艺高超的周口传统杂技

周口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定都圣地、道家鼻祖老子故里,也是中华龙文化、道教文化、姓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周口就有众多民间艺人以杂耍技艺谋生,可谓源远流长。几百年来,一年一度的淮阳太昊陵庙会就是杂技展演的天然大舞台,杂技团体和杂技班遍布城乡,且实力雄厚、技艺一流,具有典型的广泛性、群众性和代表性。

杂技的起源有种种说法,如源于劳动技能的艺术化、原始畜牧业的提炼,最早的驯兽节目、武技的超常表演、部落战争的影响,如原始时代的蚩尤戏、巫术的变幻神奇、原始乐舞中特技等。这些均是杂技发生的源头之一。

周口杂技是历史极为悠久、内容丰富的一门以人体特技异能为中心的表演艺术。它包括各种徒手滚、翻、扑、跌技巧,各种手技、顶技、蹬技、车技和高空悬吊及腾跃技巧;变幻神奇的戏法,还包括了幻术、魔术、马戏和种种驯兽节目;独特的丑角滑稽表演也是现代杂技节目的重要内容。

春秋战国时代,列国兼并激烈,群雄角逐,竞相养士。这些士中当然也有口把式,以出谋划策、能言善辩的说客为特征,但更多的是身怀奇技异巧或勇力过人的大力士,这些就为杂技艺术的正式形式奠定了源起基础。

秦王朝大规模地将民间技艺集中于京城,并作为宫廷娱乐的一部分,极大地刺激了各种技艺的相互交流和水平的提高。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秦每破诸侯,放其宫室,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以至咸阳“妇女倡优,数巨万人;钟鼓之乐,流漫无穷。

汉代百戏,指流行于两汉的各类竞技、杂耍、幻术以及乐舞、俳优戏和动物戏等。当时,多沿袭秦朝的称法,叫做“角抵”,如“角抵戏”、“角抵奇戏”、“角抵诸戏”、“角抵百戏”等。

“汉代百戏”是东汉以后对上述不同艺术表演形式的统称。由于百戏实际上是以杂技为主导的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串演,所以后人也习惯把百戏看成是杂技的前身。

而百戏真正的兴盛,则是出现于西汉武帝时期。汉武帝还专门设立了统管宫廷宴飨时演出的倡优伎乐的机构乐府。

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西域各国使节纷至沓来,带来了西域幻术与方物,大大丰富了百戏内容,并与传统的技艺相结合,推陈出新,使汉代百戏的表演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经过魏晋南北朝160多年的大动荡和民族文化的大融汇,至589年隋朝统一全国,杂技艺术已经极为成熟,至唐代成为宫廷和民间共盛的艺术。

北宋的首都汴梁,即为河南开封,当时有了各种街坊、市场的演出场所,当时称瓦子乐棚。杂技、舞蹈、武艺、说唱各种形体表演艺术,同场献艺、互相观摩,无疑对周口杂技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而元代在元杂剧中,因为当时的戏剧艺人和杂技艺人同场献艺,并在元代鼎盛成熟起来,“杂剧”所以有此名称,周口杂技也得到继续发展。

明清两代,杂技与舞蹈等传统表演艺术很少在宫廷演出。清代杂技艺人进一步沦落江湖。但戏曲却勃兴起来,形成以武戏为主的繁荣景象。

清代,周口杂技艺人生活凄苦,在艰难的环境中,保持和发展了自己的艺术,“蹬技”和“古彩戏法”都有了新的创造,“耍坛子”、“剑、丹、丸、豆”系列幻术,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古代周口杂技的主要表演内容,主要包括有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表演“跳丸弄剑”和“载竿”节目的,载竿技巧高超,一人额顶十字长竿,上有3个少年倒悬翻转表演。顶竿者脚下尚有7个圆盘。表演者要瞻上顾下,力量灵巧均达极高水平。

第二部分是乐队,有磬、钟、建鼓、琴、埙、排箫等多种乐器,共15人演奏,可见当时之盛况。

第三部分是“刀山走索”和“鱼龙曼衍”之戏,前者惊险,一人在地下立着刀尖朝上的索上拿顶倒立,两端还各有两人在索上相对表演,一似手挥流星,一似双手执戟。后者气魄雄伟,既有鱼龙之巨型,又有人扮之大鸟。

第四部分是“马戏”和“鼓车”表演,马上或做倒立,或耍流星,人欢马跃,技巧高超;鼓车更是隆隆作声。这些节目如手技、倒立、走索、顶竿、马上技艺、车上缘竿等。

后世,周口杂技又发展出类似汉代百戏的倒立、顶碗、杂耍、驯兽;在歌舞台上,也有汉代百戏中舞女们优美的舞姿和小丑诙谐的表演。

[旁注]

蚩尤 中华始祖之一。相传蚩尤面如牛首,背生双翅,是牛图腾和鸟图腾氏族的首领。他有兄弟81人,都有铜头铁额,8条胳膊,9只脚趾,个个本领非凡。蚩尤以勇猛善战被历代誉为“战神”。

角抵 我国古代的一种竞技类活动形式,自秦代兴盛起来。汉代,发展而成两个人在公开场合表演的竞技活动,已经具有后来摔跤的基本特色,并有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它们主要是通过力量型的较量,用非常简单的人体相搏的方式来决出胜负。

元杂剧 又称北杂剧。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其内容主要以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阅读链接]

“北有吴桥,南有周口”,这是流传在我国杂技界的一句老话。

在周口下辖的淮阳县,每年举办的“太昊陵庙会”,当地史志记载“杂技棚连棚,会师陈州城”的描绘,再现了当年周口杂技的盛况。

太康县张集乡温良口更是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喝了温良水,傻子也能踢两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