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开化——古老历史

广西称“八桂”由来已久。自中生代以来,这里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岩溶发育,洞穴众多,为古人类生存活动提供了优良环境。

广西古人类活动非常早,并且成为我国继北京周口店之后又一古人类发现热点地区。其中重要的发现有麒麟山人、甘前人、白莲洞人以及宝积岩古人类遗址、百色旧石器古人类遗址、甑皮岩古人类遗址等。

华夏壮族的远祖白莲洞人

“白莲洞人”是古人类的化石,发现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白莲洞,在白莲洞人类化石遗址处有石器500多件、人牙化石两枚、动物骨胳化石3500多件、人类用火遗迹两处。后经证实,白莲洞人系我国壮族古人类始祖之一。大约距今50000年。

白莲洞位于柳州市东南12千米处的白面山南麓,距古人类柳江人遗址东北约2000米,因洞外有一块状似莲花蓓蕾的巨大钟乳石,因而得名。

传说古代这一带连年干旱,观音菩萨返回南海途经此地,看到这里旱情非常严重,百姓要到远处挑水抗旱。观音关心百姓疾苦,忙查原因,原来是一火龙作怪。

观音菩萨把它收服,用手上的杨枝净水点化火龙,使它化作赤色金鲤,吐水为涧,并在溪涧下的潭中撒播白莲造福百姓,因而这里变得山清水秀,奇石嶙峋,石叠石,洞串洞,宛如仙境。

白莲洞自然环境奇特,迂回曲折的洞中狭道全长1870多米,溶洞面积约7000多平方米,洞穴底层,全长370多米的地下河道流水清幽,终年不息。洞前有湖泊遗迹。周围群山环绕,景色秀丽。

白莲洞是一个岩厦式洞穴,分洞内和洞外两部分。白莲洞室内又分外厅和后部长穴道两部分。外厅宽敞,明亮,穴道屈曲,后部开阔。人牙化石和哺乳动物化石及石器等都发现在外厅,堆积中含有十分丰富的文化遗物。展现出中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面貌。

白莲洞中发现了两枚人牙化石,其中一枚为左侧第三下臼齿化石。与白莲洞人化石一起的还有众多的动物骨化石、牙齿化石和石器、石制装饰、原始夹砂陶片等丰富的文化遗存,包含着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早期三期文化连续序列。

白莲洞人遗址总面积约200平方米,堆积物厚达3米。遗址分东、西两部分,东部堆积物可分为8层,西部堆积物分为10层,时间跨度达30000年。

这些化石和遗物,说明了大约距今50000年以前“白莲洞人”已经会缝制衣服,用火和熟食,构成“白莲洞文化”。

结合白莲洞的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白莲洞遗址可划为三个不同的文化时期:

第一期文化在西部遗址4层5层7层,距今3万至2万年前后。存在的各类砾石制品具有明显的旧石器时代风貌,同时出现工具小型化的趋势,可证明接近这一时代晚期。

这一时期,白莲洞人的经济生活主要以采集和渔猎为主,猎取对象多为大型哺乳类动物如剑齿象等,而且这一时期地层中竟然有螺蛳壳的化石,说明石器时代的白莲洞人已经开始捕捞河里的螺蛳为食了。

第二期文化位于东部遗址4层6层、西部遗址1层3层,距今约1.2万年。是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向新石器时代文化过渡的典型代表。

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粗犷的砾石工具和燧石石器以及少量磨刃石器,此外,还有大小适中的原始穿孔石器和碾磨赤铁矿粉的碾磨石。可见,这时白莲洞人的经济生活有了变化,猎狩对象由大型动物转向小型动物群,水产经济上升到新高度。

第三期文化处于东部遗址1层3层,是距今1.2万年至7000年间的我国史前文化层。磨制工具由前期局部磨刃到通体磨光,原始穿孔石器由琢凿发展到钻孔磨光,并出现了原始陶片和穿孔装饰品。从出土的禾本花粉组合推断,白莲洞人存在原始农耕的可能。

[旁注]

观音菩萨 又作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等,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他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当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便前往救度,所以称观世音。

中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过渡性阶段。直接取之于自然的攫取性经济高涨、并孕育向生产性经济转化的时期。地质时代属于全新世。在世界范围内约开始于距今1.2万年,结束的年代在各地区很不一致。

史前 即有记载之前我国境内人的发展史,包括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母系氏族、以及有关上古时期三皇五帝的传说史,直至最后建立夏朝。

农耕 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古人类的定居生活等的发展,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是第一次生产力的飞跃。农耕的重要表现为男耕女织,规模小,分工简单,不用于商品交换。

[阅读链接]

1956年,在柳州发现了白莲洞古人类遗址,发掘出石器500多件、人牙化石2枚、动物骨胳化石3500多件、人类用火遗迹2处。

1973年至1982年,又对白莲洞进行了全面清理发掘。

1980年,广西区政府建立“白莲洞人”博物馆,位于柳州市南郊12千米的白面山南麓莲花山上。白莲洞遗址已经成为中外人类学家关注的科研场所、科普课堂和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