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编随唱的壮族民歌

八桂地区民间文学的一个重要的流行方式为民歌。八桂地区有“歌海”之称,尤其壮族乡村山寨自从出了“歌仙”刘三姐之后,“歌王”、“歌匠”、“歌手”到处都有,聚众唱歌形成习惯。

壮族称民歌为欢、比、西、加等。不同地区叫法不一,以称“欢”的地区最多。壮欢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其形式独特多样,有长歌、散歌、套歌、组歌、勒脚歌、排歌;有五言、七言、长短句、有两行、四行、六行、八行、十二行、十八行;其韵律有脚腰韵、脚头韵、脚韵等。韵律符合壮族口语习惯,唱起来非常和谐优美,体现了壮族人民在文学上的创造才能。

壮族人能触景生情,随编随唱,辩驳对歌,几天几夜,总之,他们有编歌、唱歌的高超本领。而民歌内容极为丰富,许多民歌是用壮族“土俗字”记录传下来的,更多的是以口头传授的形式广泛流传于民间。

最著名的如“哭嫁歌”,是广西壮族农家特有的一种婚嫁习俗,源远流长。古代妇女尤其是壮族妇女无法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故事,只能以诉说和吟唱的方式表达心情,形成了哭嫁歌。

壮族哭嫁歌亦称“伴离歌”、“伴嫁歌”、“送嫁歌”、“送老歌”,取义“送姑娘去与丈夫百年偕老”,是一种壮族礼俗歌曲,在广西南宁、钦州、贵港和百色等地区流传。

壮族哭嫁歌甚是讲究程式。姑娘出阁前数日,十姐妹每晚聚集在新娘闺房内唱哭嫁歌,出阁之日达到高潮。

哭嫁歌内容中,控诉旧的礼教和买卖婚姻占有很大分量。此外,还有歌颂父母养育之恩,或埋怨生为女孩要出嫁,或埋怨兄弟在自己嫁出后独占家产,或对一同长大的姐妹的留恋等。

哭嫁歌曲调虽然简单,但婉转缠绵。唱来情真意切,催人泪下。出嫁新娘上轿前在厅堂上辞别祖先、父母时,唱得凄切动人,甚至有唱至昏迷不醒的,满堂宾客为之哽咽。

哭嫁歌的曲调为五声商调式,层级递进,乐段结构为上下旬,曲调流畅、纯朴、哀伤。词七言四句,通常是即兴创作。内容以斥媒人、骂接亲、叹祖宗、怨父母为主。

如《姐妹难离分》中唱到:

油茶点灯灯花新,今夜姐妹难离分。

明天花轿抬姐去,在家姐妹泪淋淋。

流传于桂西右江一带的“嘹歌”,包含着山山水水、动物植物、农工技艺、世俗民情、婚恋嫁娶、从征打仗等,内容无所不有,既叙事,又抒情,被称为“一部未经刊行的壮族古代原生态百科全书”。

嘹歌那来自人民生活的语言,朴实、凝练、生动,唱出了壮族人民的心声。这种民歌,内容广泛,有生活歌、时代歌、情歌、劳动歌、仪式歌等。

壮族生活歌主要是苦歌,它反映了壮族人民历受的苦难。苦歌主要有生活苦、长工苦、媳妇苦、牧牛苦、单身苦、孤儿苦、鳏寡苦、当兵苦、无家苦、拉夫苦等,字字句句都渗透了当时艰苦生活的血泪。

如“竹篙打水两面飞,孤儿丫头受人苦,哪个晓得黄泉路,写封书信喊娘回”这凄楚动人、催人泪下的生活歌,让听者无不为之动容。

时代歌是壮族人民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做出评价,态度鲜明,措词尖锐。如《唱中国历史》、《三国诗》、《刘二打番鬼歌》等,都表达了壮族人民的历史观,说明壮族人的视野远远的超出粤西,越出一族一地的范围,这在民间歌谣中是不多见的。

壮族情歌是正大光明爱的宣言,热情洋溢的青春的颂歌。那种男女青年因相爱而激发出来的激情的涌泉,令人荡起回肠。在壮族的歌海里,情歌是最澎湃的浪涛。

壮族劳动歌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它是壮族劳动人民生活经验的结晶,传授生产知识的重要手段。

其中有反映劳动美德的劳动歌;有反映劳动内容的看牛歌、采茶歌、烧炭歌、农事歌、造屋歌、十二月农事歌;有咏唱劳动工具的盘歌;有反映水、旱、虫、涝、风、霜等自然现象的歌;有描绘动植物形状、性质、用途的瓜果歌、十二月花歌、鸟兽歌等。形式新颖别致,内容丰富多彩。

壮族仪式歌内容最为广泛,它几乎反映了壮族各个方面的习俗,是研究壮族人生活、心理、意识演变的极好材料。仪式歌里的诀术歌,表明壮族祖先相信语言的力量,认为咒语可以影响神的意志。

排歌是壮歌的一种形式,壮语称“欢排”。属自由体诗,流行于百色地区。特点是句不定字,段不定行,首不定段,押韵宽松,中间也可变韵,一排接一排连唱,颇有气势。

《壮族排歌》是男女对唱的情歌集,分为初会、试探、交心、定情、结义、离别、相思、诉苦、出走、安家等十章。贯穿着反对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的思想,表现壮族青年男女热爱生活,追求个性解放的美好心灵。

壮族的歌圩节,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为纪念“歌仙”刘三姐而立,时间是农历三月初三。

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农历正月十五、三月初三、四月初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初三最为隆重。

在这一天,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壮族人们会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专门接待外村歌手。家家户户还会做五色糯米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可以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两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

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间贸易活跃,赛歌者的食宿一般都是附近的群众提供。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千米的男女青年都会来参加,届时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

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互定终身,互赠信物。对歌时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

抛绣球主要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碰彩蛋是互相取乐承欢,亦有定情之意。

歌节期间,除传统的歌圩活动外,还要举办抢花炮、演壮戏、舞彩龙、擂台赛诗、表演武术和杂技等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

[旁注]

勒脚歌 壮族欢体民歌形式之一。勒脚,壮语是复唱的意思。民间有“单勒欢”和“双勒欢”之分。单勒欢,六行一首,每首三节,每节二行。头一节的第一行构成第二节的尾行,第二行构成第三节的尾行。双勒欢,十二行一首,每首三节,每节四行。和单勒欢的区别是每次复唱部分不是单行,而是双行。

十姐妹 少数民族婚嫁习俗,新娘过门前一个月,同村寨的同辈姑娘自愿组成10人傧相,到未婚新娘家做姐妹,与新娘日夜相伴,帮她做新鞋,缝嫁衣,备妆奁。成亲的那天,十姐妹与新娘打扮得一模一样,甚至连举止姿态都相近相似,到了新郎家,11个姑娘一起登堂入室,热闹非常。

结义 即结拜,雅称义结金兰,是民间非血缘关系的人结为兄弟般关系的一种形式。它源于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后来,人们仿效之,遂演变成一种具有人文色彩的礼仪习俗。

抢花炮 流行在侗族、壮族、仫佬族等民族中的一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主持人宣布抢花炮开始时,将红炮圈放在铁炮的筒口上,然后点上火药放炮,红炮圈被射上高空中,各村寨的选手争先抢夺。谁抢到红炮圈之后,还必须在人人争抢中“过关斩将”,将其送到裁判台上才算获胜。

[阅读链接]

壮族哭嫁歌之所以存在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有着其合理的缘故。壮族农家大部分人居住的地方,群山连绵,地势偏僻,交通不便,姑娘出嫁之处,近到两三里,远则数百里,跨省、跨县、跨乡,天各一方,一别难见。

“相见时难别亦难”,不知何时是归期,思前想后,不禁潸然泪下。哭嫁是勤劳勇敢、淳朴善良、尊老爱幼、热情好客的壮家人告别家人,答谢亲友的感情流露和心灵表白。

哭嫁歌的特点在于演唱形式的多样性与群体性。以新娘为轴心,囊括与之发生感情联系的一切社会成员。新娘的身份不仅通过举行婚礼时的各种仪式得到确认,也通过哭嫁公之于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