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之魂——岭南拾英

八桂文化是以广西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以内涵丰富、久远神奇为特色,以本土性和兼容性和谐统一为表征,以鲜明的岭南山水品格为个性的地域性较强、影响力较大的优秀传统文化。

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广西人民在这神奇美丽的土地上,创造了无数光辉灿烂艺术瑰宝,如著名的壮锦、桂林山水、花山壁画、绣球和娃崽背带等。

这些珍贵的艺术瑰宝为古老的八桂文化增添了几分色彩,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大名锦之一的壮锦

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我国四大名锦,据传起源于宋代,是广西民族文化瑰宝,是广西尤其是壮族地区一项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手工艺品,主要产地为广西靖西、忻城、宾阳等县。

历经千余年发展的壮锦有自成体系的三大种类、20多个品种和50多种图案,以结实耐用、技艺精巧、图案别致、花纹精美著称,既是精美的工艺品,又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作为工艺美术织品,壮锦是八桂人民最精彩的文化创造之一,其历史非常悠久。关于美丽的壮锦,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相传,在古时候,住在大山脚下的一位壮族老妈妈,与3个儿子相依为命。

老妈妈是一位手艺精湛的织工。她织出了一幅壮锦,上面有房屋,有花园,有田地、果园、菜园和鱼塘,还有鸡鸭牛羊。

一天,一阵大风,把壮锦卷向东方的天边去了,原来是那里的一群仙女拿壮锦做样子去了。

老妈妈先后派出了两个年龄稍长的儿子出发去寻找壮锦,但他们都畏惧路途艰辛,拿着钱到城里享福去了。后来,老妈妈的三儿子在大石马的帮助下,越过火山和大海,找到了红衣仙女,让她还回壮锦。

红衣仙女说什么也不肯,有一天她正拿着老妈妈的壮锦样子在织锦,老三趁机拿走了自己家的壮锦,骑马回到老妈妈的身边。

老三回到家中,壮锦在阳光下渐渐地伸展,变成了美丽的家园。但是,让老三没想到的是,仙女实在是太喜欢老妈妈的壮锦了,便偷偷在壮锦上绣下了自己的像,被老三带回家中。于是老三就跟她结为夫妻,过上了幸福生活……

早在汉代,广西就已有织锦技艺。聪明智慧的广西人民,充分利用植物的纤维,织制出葛布、络布作为衣料,这种布料,“细者宜暑,柔熟者御寒”。

到了唐代,据《唐六曲》和《元和郡县志》记载说:当时广西人民所织出的蕉布、竹子布、吉贝布、班布、都洛布、麻布、丝布、食单、葛布等9种布料,已被朝廷列为贡品。

唐人张籍的《白纻歌》称赞白苎布说:“皎皎白苎白且鲜,将作春衣称少年”。意思说人们穿着白苎布缝制的衣服好像年轻多了。

尽管此时的织锦技艺已经取得了朝廷的好评,但真正能够称为“锦”的纺织品则出现于宋代。这一时期,壮族的纺织业进一步发展,除普通的布帛以外,还出现了丝、麻、丝棉交织的锦。

据说宋代有一名叫达尼妹的壮族姑娘,看到蜘蛛网上的露珠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异彩,从中得到启示,便用五光十色的丝线为纬,原色细纱为经,精心纺织而成。从此就产生了瑰丽的壮锦。

据南宋诗人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记载,壮锦当时出产于广西左右江,称为“羰布”。南宋地理学家周去非也在《岭外代答》中也说:绒布“白质方纹,广幅大缕,似中都之线罗,而佳丽厚重,诚南方之上服也”。

所谓“白质方纹”,就是指当时生产的壮锦,装饰花纹为方格几何纹,色调为单色。这便是最早的壮锦了,此时,它已经具备了“厚重”和织有方格纹图案等基本特征。

到了明代,壮锦越来越流行,工艺也越来越精湛。明代万历年间,织有龙、凤等花纹图案的壮锦已成为朝廷的贡品。

明清时期,壮锦已发展到用多种色彩的绒线编织,使壮锦呈现出绚丽的色彩,虽仍为皇室贡品,但平民百姓亦可享用。

传统的壮锦以棉、麻线作地经、地纬平纹交织,用粗而无拈的真丝作彩纬织起花,在织物正反面形成对称花纹,并将地组织完全覆盖,增加织物厚度。其色彩对比强烈,纹样多为菱形几何图案,结构严谨而富于变化,具有浓艳粗犷的艺术风格。

壮族民间织锦品种有被面、床毯、背带、挂包、台布、围裙、头巾、衣服边角饰等。它们与其他民族的织锦品的形成具有不同的特点。

首先,壮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中琢磨出了一整套壮锦织造技术。他们使用的是装有支撑系统、传动装置、分综装置和提花装置的手工织机,以棉纱为经,以各种彩色丝绒为纬,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巧妙交织而成的。

使用的传统小木机,又称竹笼机,机上设有“花笼”用以提织花纹图案,用花笼起花为壮锦织机的最大特点。

其次,壮锦艺人对壮锦的配色也有一些特别的要求,既要艳丽夺目,还要经久耐看。

壮族人多喜爱重彩,以红、黄、蓝、绿为基本色,其余是补色,对比鲜明强烈,以红为背景,充满热烈、活跃、欢腾的气氛;用绿作烘托,有开朗的情调;如以黄绿配置,则艳丽动人。

一幅壮锦,常常用几种颜色甚至是十几种颜色搭配组成,由于配置得当,显得斑斓绚丽,丰富统一。对比和谐,古艳深厚,华而不俗。

壮锦色彩运用的特点是:以少见多,纯朴中见丰富,素雅中见多彩,对比鲜明强烈。显示八桂人民热情、爽朗、勇敢、朴素的性格。

最后,壮锦图案构成的式样大致有三种:

一是平纹上织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的几何纹,组成连绵的几何图案,显得朴素而明快。

二是以各种几何纹为底,上饰动植物图案,形成多层次的复合图形,图案清晰而有浮雕感。

三是用多种几何纹大小结合,方圆穿插,编织成繁密而富于韵律感的复合几何图案,有严谨和谐之美。

壮锦传统图案有数10种之多,大都选取生活中的可见之物和象征吉祥幸福的花纹,尤以几何纹为多。

常见的有方格纹、水波纹、云纹、回字纹、编织纹、同心圆纹以及各种花草和动物图像,如蝶恋花、凤穿牡丹、双龙戏珠、狮子滚球、鲤鱼跳龙门等。

凤的图案在壮锦中独占鳌头,“十件壮锦九件凤,活似凤从锦中出”。这是由于壮族喜爱凤凰,视之为吉祥的象征。

[旁注]

云锦、蜀锦、宋锦“云锦”是南京传统提花丝织物的总称,以其华贵,多彩灿烂,变换如云霞而得名;“蜀锦”是指汉代至三国蜀郡所织造的锦,大多以经向彩条为基础起彩,并彩条添花,;“宋锦”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宋代由官府锦院主持生产的织锦,二是指明、清时期由苏州织造府主持生产的宋式锦。

张籍 唐代诗人。字文昌,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

范成大 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诗人。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平纹 一种纺织的组织形式,与之相对的有斜纹。平纹组织的经纱和纬纱以一上一下的规律交织,所以交织点最多,纱线屈曲点最多,使织物坚牢、耐磨、硬挺、平整,但弹性较小,光泽一般,平纹织物密度不可能太高,较为轻薄,耐磨性较好,透气性较好。

[阅读链接]

壮锦丰富而精彩的纹样,充分反映了广西人民淳朴健康的审美情趣,反映了他们对生活、大自然和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崇敬。

这种利用棉线或丝线编织而成的精美工艺品,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充满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