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通常所说的溶解度,一般是指各种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例如,20℃时, 100 克水最多能溶解 36 克食盐,那么,食盐在 20℃时的溶解度是 36 克。在

相同条件下,硝酸钾的溶解度是 31.6 克;高锰酸钾的溶解度是 6.34 克;碳

酸钙的溶解度是 0.0013 克。

讨论 20℃时,蔗糖的溶解度是 204 克。试说明这是什么意思?如果称取这种蔗糖溶液 304 克,它必定含蔗糖多少克?含水多少克?

练习 计算上述蔗糖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

在讨论溶解度时,一再强调“一定温度”,现在,让我们研究一下,当温度发生变化时,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会有什么变化呢?

[实验 2—3]取实验 2—2 中的试管(2)。发现冷却后的溶液里又有固体析出;把试管加热,析出的固体硝酸钾又溶解了。在加热后的试管里继续加入固体硝酸钾,到不能再溶解为止。将这支试管放在试管架上,冷却后,观察试管里有什么现象?

从上面的实验可以看出,随着温度的升高,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使较高温度下形成的饱和溶液冷却,部分已溶解的硝酸钾又形成固体从溶液中析出,也就是说,随着温度的降低,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

可以用实验测定硝酸钾在各种温度时在水里的溶解度,见表 2—1。

表 2 — 1 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溶解度(克)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69 202 246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变化的关系,可以用坐标法作图表示。如图 2

—3,以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把各种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测得的溶解度,用坐标法画出它们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温度对各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不同,这主要是由物质的本性不同所决定的。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也有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甚至还有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例如氢氧化钙。见图 2—4。

图 2-3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图 2-4 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

练习 利用溶解度曲线,填写下面表格里的空格。

溶解度(克)

物质

10

40

80

100

硝酸钠

氯化铵

练习 下列说法对吗?为什么?

(1)20℃时,把 10 克食盐溶解在 100 克水里,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

度是 10 克。

( 2)20℃时, 100 克食盐溶液里含有 10 克食盐,所以,20℃时食盐

的溶解度是 10 克。

(3)上面(1)、(2)中的食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是 10%。

各种固体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是不同的。通常把各种物质按它们在水中溶解的能力大小分为易溶、可溶、微溶和难溶,见表 2—2。

表 2 — 2 物质的溶解能力分类

溶解度(克) 20 ℃

实 例

易溶

> 10

硝酸铵

可溶

1 ~ 10

硼酸

微溶

0.01 ~ 1

氢氧化钙

难溶

< 0.01

碳酸钙

绝对不溶于水的物质是没有的,习惯上把“难溶”物质叫做“不溶”物质,如属于“难溶”的碳酸钙,就说它“不溶”于水。

练习 利用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为上面的表补充易溶物质的实例。在生产和生活中,常把溶液区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例如,农业上选种

用的 20%的食盐溶液是浓溶液,医院用的生理盐水(0.9%的 NaCl 溶液①)是稀溶液。这只是指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与前面学过的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是两回事。有些易溶物质,如蔗糖,即使在水中溶解了很多,已经是浓溶液了,却还没有达到饱和;有些难溶或微溶物质,在水里即使溶解得很少, 溶液很稀,但是却达到了饱和,例如,实验室常用的澄清石灰水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