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的种类

悲剧

戏剧主要体裁之一。渊源于古希腊,由酒神节祭祷仪式中的酒神颂歌演变而来。悲剧中的主人公遭受挫折,受尽苦难,甚至失败丧命,但其合理的意愿、动机、理想、激情预示着胜利、成功的到来。它的撼人心魄的力量来自悲剧主人公人格的深化。

悲剧有四种类型。有英雄悲剧:如古希腊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以及法国的高乃依、德国的席勒等的剧作。有家庭悲剧: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哈姆雷特》、拉辛的《菲德拉》、曹禺的《雷雨》等。有命运悲剧:如古希腊的《俄狄浦斯王》、歌德的《浮士德》,以及贝克特《等待戈多》等。还有表现人们日常生活需求,即“小人物”平凡命运的悲剧。如奥尼尔的《安娜~克里斯蒂》、《天边外》,米勒的《推销员之死》等。

悲剧的实质,如恩格斯所说:“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冲突。”悲剧的人物,无论是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还是哈姆雷特、奥赛罗,抑或像《等待戈多》中表现出来的现代西方社会的悲剧情绪,均体现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总之,悲剧“是戏剧诗的最高阶段和冠冕”,是人类精神极致的艺术丰碑!

喜剧

以可笑为外在表现特征的一类戏剧。最早产生于古希腊,其代表性喜剧家为阿里斯托芬。中国约在12世纪才产生成熟的喜剧艺术。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滑稽和幽默。丑乃是滑稽的根源与本质,是一种否定的人生价值。滑稽是丑的一种变形,幽默是美的一种变形,美被颠倒便是幽默。滑稽与幽默虽都是一种变形地去透视人生价值,却有质的不同。它们都属于喜剧性的审美范畴。喜剧表现生活的范围十分宽广,既可以表现丑恶、腐朽的事物,也可以讴歌美好的事物以及梦幻的理想、欢乐的心情、人生的苦难等。它可根据不同的对象、艺术家不同的态度,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审美价值。

喜剧可划分出不同的类型。有讽刺喜剧(如莫里哀的《贵人迷》、果戈理的《钦差大臣》等),有幽默喜剧(如阿里斯托芬流传下来的《阿卡奈人》、《妇女国》等喜剧,以及堂吉诃德这类喜剧人物),有欢乐喜剧(如莎土比亚的《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等),有正喜剧(如哥尔多尼的《一仆二主》、博马舍的《费加罗婚礼》、中国的《玉簪记》等),有荒诞喜剧(如迪伦马特的《贵妇还乡》、贝克特的《等侍戈多》等),有闹剧(如15世纪最有名的闹剧《巴特兰闹剧》),等等。

正剧

又称悲喜剧或严肃剧。莎士比亚的戏剧便兼有悲剧和喜剧的成分。1757年,狄德罗写了《私生子》及其有关的谈话,首次为正剧“正名”。他说:“严肃剧处在其他两个戏剧种类之间,左右逢源,可上可下,这就是它优越的地方。”还提出了有关戏剧中的现实主义原则问题,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正剧的外部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物命运、事件结局的完满性,既表现生活的肯定方面,又表现生活的否定方面。正剧人物现实地实现着自己的意志,自由地创造着生活。他们在实现自觉意志的行动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内在精神的斗争历程。

正剧的种类可分若干。莎士比亚的《一报还一报》、《暴风雨》,中国古典的“公案”戏,还有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以及高尔斯华绥(英)、奥德兹(美)、高尔基等人的作品,都被列入正剧。另一类称英雄正剧,它往往表现政治、阶级、民族斗争中的重大题材。如前苏联的《铁甲列车14·69》、《带枪的人》等,及中国反映革命时期的一些英雄主义的作品。

话剧

戏剧种类之一,中国的一种特殊称谓。在欧洲,一般将发端于古希腊悲剧和喜剧的舞台演出形式称之为戏剧,并与歌剧、舞剧、哑剧相区别。它从20世纪初传到中国,最初称之为新剧、文明戏、爱美剧等,1928年戏剧家洪深提议定名为话剧。它综合文学、表演、导演、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文艺成分,而以说话(对白、独白、旁白)为主要表现手段;演员的表演则是以说话和动作来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直观地展现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斗争。随着时代的发展,话剧的题材、体裁、风格、手法和艺术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发展。

歌剧

以音乐因素和戏剧因素为主,综合诗词、舞蹈、美术、建筑等其他艺术因素的综合性表演艺术。从广义上讲,中国的戏曲艺术也具有歌剧的性质。近代西方歌剧,是指16世纪产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演唱剧,后衍变成意大利歌剧,即正宗的西方歌剧,并形成了各种风格和样式。如法国的大歌剧、喜歌剧,意大利的喜歌剧、轻歌剧,德国的乐剧以及现在欧美流行的音乐剧等。西方歌剧基本上属于音乐作品,不以戏剧情节为表现目的,因而创作以作曲家为主。如威尔第的《茶花女》、普契尼的《蝴蝶夫人》、柴可夫斯基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比才的《卡门》、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等。中国民族歌剧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包括40年代在延安出现的《白毛女》。新中国成立以后,向戏曲和地方戏借鉴中,逐渐形成了既区别于传统戏曲又与西方歌剧有一定差异的民族歌剧。代表作有《兰花花》、《小二黑结婚》、《窦娥冤》、《洪湖赤卫队》、《江姐》、《苍原》等。

舞剧

以舞蹈作为主要手段,综合音乐、舞台美术及舞蹈演员共同创造。其编导则是一出舞剧的组织者、整体艺术形象的创、造者。

芭蕾是西方舞剧艺术的典范,最早从民俗舞蹈、社交舞蹈进入了宫廷和城市舞台,在不断的革新中形成严谨规范的艺术形式,具有高超的表现技巧。代表作有《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巴黎圣母院》、《堂吉珂德》等。中国芭蕾舞台上,已创作、上演过自己的剧目有《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民族舞剧以中国古典舞蹈和民间舞蹈为基础,并不断革新和吸收国外舞蹈艺术的遗产,已有自己的艺术特色。作品有《宝莲灯》、《丝路花雨》、《嫦娥奔月》、《木兰飘香》等。

哑剧

不用台词而以动作和表情表达剧情的戏剧。它要求演员有高超的形体语言,去表达戏剧思想和意蕴。哑剧最早起源于古代人的生活活动。现代哑剧主要产生于19世纪法国哑剧表演大师德布洛,创作了一个独特的人物形象比埃罗及其一系列哑剧作品,引人瞩目。现代哑剧有独角戏也有集体哑剧,都有完整的情节。卓别林(英)、马尔索(法)、莫尔肖(奥地利)为代表人物。中国戏曲中含有大量无声表演。作为独立哑剧出现始于80年代,有王景愚等人的创造。

宫廷剧

在封建贵族的宫廷及宫廷剧院里上演的戏剧。欧洲的宫廷戏剧起源于16世纪的意大利,上演喜剧、悲剧、田园剧等,供少数上层人物欣赏。其田园剧,以美丽动人的诗的形式写成,加上音乐优雅、服饰华丽、布景精致,是贵族阶级的消遣品。逐渐蔓延到英国、德国等国的宫廷,至19世纪还风靡一时。在东方的7世纪印度古典剧坛上也曾流行。中国清代内廷戏班的演出,也属宫廷剧的范畴。

书斋剧

意旨供阅读而不适于上演的文学剧本。又称案头剧。最早的剧作家是古罗马的塞内加,代表作有《特洛伊妇女》、《美狄亚》等。恩格斯在谈到拉萨尔的悲剧《弗兰茨·冯·济金根》时指出,这部剧作“由于道白很长,根本不能上演”。这是这类剧的共同弱点。在中国戏剧史上,清代的蒲松龄的《墙头记》、蒋士铨的《临川梦》等均属此类剧作。

情节剧

主要特点是情境险恶多变、矛盾冲突尖锐激烈、剧情发展中包含着大量偶然及巧合的因素,充满了紧张的戏剧场面。在欧洲,考茨贝写过200多部情节剧,以《厌世与忏悔》最为著名。在现代戏剧中,惊险剧,侦破剧、推理剧也可属此类剧。A·克里蒂斯(1891~1976)的《捕鼠器》(1952),是伦敦剧院有史以来上演的最悠久,演出场次最多的剧目。

多幕剧

按形式规模划分的戏剧类别之一。大幕启闭两次以上者,即称多幕剧。欧洲戏剧在17世纪以后开始分幕。一幕之内又可分成若干场。幕标志着剧情发展的一个大段落,而场则表示大段落中时间的间隔或场景的变换。在现代戏剧中,幕与场的界限已不明显,多场景、无场次的剧目中,时空变换显得更为自由。

独幕剧

与多幕剧相对应而言。要在一幕内完成的小型戏剧。剧中一般人物较少,情节线索单纯,从一个生活侧面反映社会矛盾,构成一个独立完整的戏剧故事。莫里哀的《可笑的女才子》、契诃夫的《求婚》、J·辛格的《骑马下海人》、格雷戈里夫人的《月出》以及田汉的(名优之死》、丁西林的《压迫》、洪深的《五奎桥》等,都是独幕剧的代表作。

街头剧

又称广场剧。多以大众关注的政治时事为题材,对观众进行形象化的宣传。如中国30年代宣传抗日的《放下你的鞭子》。在国外,各种各样的街头剧演出,也是多以民众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为内容。演出中时有观众参与,演出结束后演员与观众进行讨论,很受群众欢迎。

活报剧

以迅速反映时事、进行宣传为目的的戏剧形式,就像“活的报纸”。在演出中,常常把反面人物漫画化,动作高度夸张,演出不拘一格,多在街头、广场演出。中国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就有这种形式的演出,在战争时期更是常用的形式。在国外亦如此。

儿童剧

以儿童为观众的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戏曲,以及童话剧、神话剧、木偶戏、皮影戏等不同类型剧种的统称。它适应儿童特有的情趣、心理状态和思考方式,要求思想鲜明,形象真实,情节生动,向儿童观众进行美的陶冶。以不同的年龄段,还可区分题材和内容。俄罗斯、日本、挪威等国儿童剧较为发达,作品有《十二个月》、《青鸟》、《灰姑娘》、《皇帝的新衣》、《快乐的汉斯》等。中国儿童剧始于20年代,以黎锦晖的《小小画家》为代表。之后在艰辛中发展,如新安旅行团(1935年),孩子剧团(1937年)都是较早成立的儿童剧团。宋庆龄创建的中国福利基金会的儿童剧团(1949年)是历史最久的儿童剧团体,作品有《猴儿大王》、《表》等。新中国成立后,相继成立了20多个儿童戏剧院团,有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中国福利儿童艺术剧院等。作品有《宝船》、《马兰花》、《报童》、《宋庆龄和孩子们》等。

神话剧

以神话故事为题材的戏剧。在不同国家和时代都有出现。如古希腊悲剧的题材,多取自希腊神话,莎士比亚、高乃依、拉辛等的部分剧作亦如此。中国古典戏曲中,这类剧目也很多。如根据《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等改编的戏曲,还有《天仙配》、《牛郎织女》等民间故事改编的戏剧,都属神话剧范畴,它从不同的生活角度、不同的人物身上,反映出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及对假恶丑的鞭挞和嘲讽。

宗教剧

以圣经教义为题材的中世纪戏剧的统称。在9世纪前后,出现了以耶稣受难、天使向圣母及使徒显灵、耶稣升天为内容的瞻礼式戏剧。10世纪形成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的戏剧,又至13世纪出现歌颂圣母为主的有情节的故事表演,如《亚当的故事》。到14世纪一切宗教题材的戏剧都被称为神秘剧。它先在教堂内配合弥撒形式进行演出,逐步走向广场。最早表演者是僧侣、修道士和神学院学生,用拉丁语演出。走上广场后,演出对象从善男信女扩大到广大民众,并搭台演出,增强戏剧成分。地狱、天堂各居一端,中为尘世。代表平民的小丑也逐步显露其重要性,更具有表现尘世生活的人情意味了。传世作有《耶稣受难神秘剧》、《圣母奇迹剧》等。

历史剧

取材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剧目。作为戏剧艺术的一个种类,并不要求拘泥于历史事件的自然进程,而重心置于对历史人物的把握、表现和解释上。历史纪实剧注重对历史现象的忠实再现,可使观众获得历史知识。历史故事剧则取材于流传的历史故事,如中国戏曲中的杨家将戏、包公戏等,具有更广阔的虚构和想象的天地。在中国,以辛亥革命以后的现代革命史取材的作品另称革命历史剧。

社会问题剧

反映社会矛盾、提出社会问题的戏剧作品。广义上说,古希腊悲剧、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法国古典主义的某些悲剧和喜剧等都可列入;狭义上说,专指易卜生及其继承者的某些作品。19世纪70、80年代,易卜生创作的《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视为社会问题剧的代表作,具有强烈的社会问题批判色彩。英国的萧伯纳、高尔斯华绥,美国的奥德兹均为继承者。中国剧作家深受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的影响。

广播剧

通过无线电广播传达给听众的听觉艺术。运用语言、音乐、音响效果和录音技术描绘生活场景,展开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1924年1月,英国广播公司播出的《危险》系为第一部广播剧。广播剧有调动声音媒介的优势,转换时空也有更大的自由度,便于随意收听、欣赏,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20世纪前期,中国一批著名戏剧家洪深、夏衍、熊佛西等写过广播剧,成为中国广播剧的先驱者。新中国的第一部广播剧是《一块夹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