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纱记》

《浣纱记》在昆山腔发展史上是个里程碑式的作品。昆山腔的流行,还借助于梁辰鱼的《浣纱记》。昆山新腔问世以后,梁辰鱼参考了魏良辅改进的昆山腔,又与一些朋友精研音律,不断推敲。创作出来的《浣纱记》以曲辞优雅、情节动人为时人所赏。所谓“不多出韵,平仄甚谐,宫调不失”。精心填写的曲辞与新创的曲调,使这出戏一问世就影响巨大。当时有“吴阊白面冶游儿,争唱梁郎雪艳词”的诗句。剧传腔,腔传剧,《浣纱记》使昆山新腔得到传扬;昆山新腔也使《浣纱记》一炮打响。从此以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文人进行戏曲创作,作品纷呈,很快达到昆山腔创作和演出的全盛时期。

这个剧在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交战的故事中交织了范蠡与西施的爱情曲折,场面壮阔,人物众多,所谓“罗织富丽”。吴、越春秋的历史,观众都比较熟悉。吴王夫差兴兵伐越;越王勾践不敌请降,携夫人和大臣范蠡赴吴庭服役。三人换敝衣,受凌辱,日夜辛劳,在石室养马。夫差患病,勾践夫妇前《浣纱记》剧照往问疾,避秽臭亲尝粪便以测病情,取得夫差信任。夫差不病愈后不顾伍子胥反对,赦放越王回乡。越王三年苦役得归,发誓复仇雪耻。他卧薪尝胆,采纳范蠡意见,对内生聚,对外结和。大臣文种建议献美女给吴王,诱其迷恋酒色,近佞远贤。范蠡举荐了自己的未婚妻。

范蠡三年前到诸暨游春,若耶溪边结识美丽的浣纱女西施。两人一见钟情,以纱定情。谁知好事多磨,越国兵败。西施苦守三年,迎宋的却是范蠡请她为国家计献入吴国的现实。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西施毅然应承。吴王果然十分迷恋西施、为她特建馆娃宫,穷奢极欲。从此对越王更加放松戒备,越加厌烦伍子胥的讽谏。直至越国君臣完成了一切准备,大举攻吴,生擒太子,夫差穷途末路自刎而死。

勾践完成雪耻复国大业,率众拜谢西施。范蠡携西施登舟泛湖而去。

《浣纱记》本事出自《史记·吴越世家》和赵日华的《吴越春秋》。金院本、元杂剧都曾有过作品。梁辰鱼的《浣纱记》想要总结吴越兴亡的历史教训,借古喻今,寄托自己对时政的忧虑。剧情内容过于繁杂,缺少提炼,不免失之冗长。但这个戏意义很大。剧中范蠡、西施的爱情与吴越兴亡结合在一起,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并把国家利益置于爱情之上,开后世同类主题风气之先。这是这个戏的意义之二。摆脱传统的贞操观念,让范蠡和西施完成复国大业之后,携手人生;而不是沿袭“女人祸水”的封建老调,卑劣地将西施沉江处死,这是这个戏的意义之一。灭吴之后,与越王私交最好、功勋最大的范蠡又能意识到“越王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欢乐”,不受忠君思想的束缚,带西施舍弃荣华富贵退隐而去,这种对统治阶级清醒的认识,非常难得。这是这个戏的意义之三。《浣纱记》之前,昆山腔虽经魏良辅等人改革,但还只是用于清唱。是梁辰鱼进一步精研音理,将昆山腔用于《浣纱记》的舞台演出;之后昆山腔借《浣纱记》好戏得到流传,成为占据舞台几百年的最重要的声腔,《浣纱记》功不可没。这是这个戏的意义之四。作者的思想、眼光、境界、艺术修养、贡献能达到这样的层次,值得赞扬。同时,剧中范蠡、西施、伍子胥、勾践、夫差、文种、伯喜否等人物形象塑造都比较生动。人物对话的语言生动,得到大家的好评。

《浣纱记》现在仍然有一些改编本活跃在舞台上,昆曲和其他戏种都有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