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艺术

由演员扮演角色通过舞台行动过程创造人物形象的艺术。表演艺术的基本特征就是演员创造舞台角色形象。演员粉墨登场,现身说法,身体力行,而且每一次都要重新创造,都要像第一次那样重新表演整个舞台行动过程。演员扮演的角色形象是在舞台时空中逐步展现的。表演艺术的空间性与时间性在舞台行动过程中达到统一。舞台人物形象是直观的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它诉诸观众的直接视听。演员本人既是创作者又是创作的材料与工具,他表演角色的过程又是艺术作品本身。演员表演时必须完整地再现舞台行动的过程,表现角色性格,要内心与外形统一,内容与形式、体验与表现相结合。因此,演员必须通过学习、锻炼、修养掌握表演技巧和创造舞台人物形象的方法,使自己具有相应的专业资质。即包括理解力、观察力、想像力、感应力和表现力等的资质。这些专业资质的总和,构成演员的创作才能。

演出的各种艺术成分都是在剧本基础上进行的二度创造,表演艺术在二度综合性的创造中是占中心地位的。一切都围绕着表演艺术而存在,一切都为演员当众表演、创造角色形象服务。由于戏剧演出的整体性,它要求表演艺术与导演艺术及舞台美术等之间达到有机的统一和完整。所以,要求演员创作必须以剧本为基础进行再创造,以导演阐述与整体构思为前提进行整体性的形象创造;也必须服从演出集体的纪律和秩序,保持排演相对稳定的形式,并善于与创造对手之间的默契合作。

表演创作基本上是认识——构思——表现这样的流程。即对扮演的角色分析,根据生活积累、联想、体验,进行角色的形象构思,包括外部造型、行为方式和写有关角色性格形成的历史的自传。主要一环是涉及全部表演技巧的形象体现,以自身准确的创造、与集体性创作的方方面面整体的完整性的合作,以及与观众共同创造剧场的效果等,才算最终完成表演创作。

演员

运用戏剧表演艺术把剧本的文学人物形象创造成为舞台人物形象的表演者。演员一般都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和熟练的表演技巧。在创作风格上,一般可分为本色演员和性格演员两种。演员和生活中的人一样,在自己身上都具有能体现出自己的经历、身份、教养以至某些性格特征等个性因素的气质体态。作为戏剧人物形象,应该由演员创造出气质来。本色演员,一般是指运用个人的容貌、体态、气质以至人的个性来创造人物形象;性格演员是指能对自己从事创造的每一个角色,按人物性格塑造各种不相似的人物形象。演员所具有的各种创作上的特点相互渗透的总和,逐渐成为这个演员的独特的创作个性。演员总是有意识和无意识地按照自己的创作个性来进行艺术创作,因而他在众多人物创造中,不管形象如何不同,都会贯串着或具有能反映自己创作个性的独特的创作风貌。

演员技巧

为培养和发展演员应具备的内部和外部创作素质,帮助演员掌握创造舞台人物形象(角色)的内部和外部技巧和创作方法所进行的训练。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是要演员创作所必需的内部和外部自我感觉的诸元素和训练方法及创造人物的方法,逐渐形成具有明确、坚实的理论基础,是一种充实、完整的教学内容和系统性较强的演员技巧训练方法。还有梅耶荷德的有机造型术训练法、瓦赫坦戈夫的综合训练法、美国薇俄拉·斯泼玲的即兴戏剧表演训练法、格罗托夫斯基的排除法训练法等。目的都是使演员能够掌握创造出真实、准确、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的方法。为此,首先要培养演员内外部创作素质,如对生活的观察力、理解力、模仿力等。语言、发声,形体也是演员从事表演的重要工具。创造完整的人物形象,是演员技巧训练的最后阶段,它通过舞台行动体现在舞台上。

表现派

表演艺术学派之一。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哲学家狄德罗说到演员表演时,主张刻苦钻研人物性格,创造“理想典范”,在每次公演时,演员应准确地像一面镜子那样把这个典型形象真实地重现在舞台上。19世纪法国演员哥格兰提出了“两个自我”的理论。认为第一自我的演员必须始终冷静地随心所欲地控制着自己的创造物第二自我,不论角色的应如何激动,演员“在竭尽全力,异常逼真地表现情感的同时,应当始终保持冷静,不为所动”,不能让角色“拐跑”。他认为第一自我是扮演者,是灵魂;第二自我是工具,是声音和肉体。他的名言是:“艺术不是‘合一’,而是‘表现’!”因而被称为“表现派”。

体验派

表演艺术学派之一。主张演员应主动地感受角色的情绪,把自己的情感化成艺术的一部分。演员应有“双重意识”。表演时不仅要一遍两遍地感受到角色的情绪,而且在每次演这个角色时,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这种情绪。“体验派”与法卤哥特兰为代表的“表现派”截然不同,因此,要求演员在舞台上,在角色的生活环境中,应正确地、合乎逻辑地,有顺序地、像活生生的人那样地去思想、希望、企求和动作。亦称为体验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