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大家最熟悉的一个元杂剧。这个剧无论从揭露元代社会浓重的黑暗现实、歌颂人民的反抗意志的思想意义角度,还是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成就而言,都无愧作为元杂剧的代表作。

《窦娥冤》是旦本,主角是青年寡妇窦娥。剧本表现的是一桩冤案,体制是四折加一楔。为了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还要介绍一点元杂剧结构方面的知识。中国戏曲学院学生排演的《窦娥冤》剧照元已杂剧的结构有独特的惯例,一般情况下是以一本四折为单位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四折正好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的起、承、转、合四个过程。

什么叫“折”?相当于现在戏剧的“幕”。当然元杂剧是早期戏剧,不拉幕。也就是说,元杂剧的每一折,都是戏剧情节发展的一个段落。这是指一般的惯例,每出戏都分四个大段落,是一本四折。当然也会有特殊情况,像《赵氏孤儿》是一本五折;《西厢记》规模更大,是五本二十一折。

另外,为了弥补四折结构对剧情的局限,元杂剧结构中还有一种重要的形式——楔子,相当于现在戏剧的“过场戏”。它的作用是补充说明一些情节,又不影响剧情的紧凑简炼。楔子用在四折之前或加在折与折之间,作用是使戏剧冲突更迅速有力地推向高潮。们绝不允许将楔子加在最后。楔子本来是木工用的小木片,用来弥缝填裂的,可以使器具更加坚固。现在用来称呼过场戏,很恰当、很传神。比如《窦娥冤》,是很典型的一本四折结构,它的四折之前,用了一个楔子。在楔子里把窦娥3岁死了母亲,跟着父亲流落在楚州;7岁时,又被迫作为借债的抵押品成为蔡婆的童养媳这段身世作了交待。这一段情节与窦娥被冤杀的故事,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楔上这段情节后,人物的悲剧命运、性格就被刻画得更深刻更丰富了。

另外,还要介绍一点元杂剧音乐、演唱方面的知识。元杂剧采用的曲调是北曲。北曲是在我国北方地区流行的声腔系统,它吸收了宋金词、曲和诸宫调的成分,受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影响,与南方流行的曲调、风格和发音都不同,比较高亢、激昂。元杂剧的演唱形式也很特别,全本四折戏中,每折只由一个主要角色独唱到底,其他人都只能说,不能唱。由女主角独唱的剧本叫“旦本”,由男主角独唱的叫“末本”。有的书上介绍说,“一人主唱”,不准确;是一个角色主唱,不是一个演员。比如《单刀会》是末本,第一折正末乔国公主唱,第二折正末司马徽主唱,第三、四折才是正末关云长主唱。都是由正末这个角色主唱,不是一个演员主唱。我们来看一看《窦娥冤》的故事:

楔子的内容是:穷苦的书生窦天章,因为借了当地放高利贷的寡妇蔡婆婆20两银子,一年后滚成40两,无力偿还,只好答应蔡婆婆的要求,将7岁的女儿端云抵给蔡婆婆做童养媳,改名窦娥。蔡婆婆另外又送了10两银子给窦天章作盘缠,以便他上朝应试。

第一折已是13年之后。改名窦娥的端云守寡也已3年。一个浑名“赛卢医”(古代良医扁鹊住在卢,人称卢医)的庸医,也是借了蔡婆婆的高利贷还不起,结果起了杀心。他把蔡婆婆骗到郊外,要用绳子勒死她。行凶之际,被泼皮张驴儿父子碰上,无意中救了蔡婆婆。当张驴儿得知蔡婆婆家只有婆媳两个寡妇时,威逼蔡婆婆婆媳俩改嫁他父子,否则就用赛卢医的绳子勒死她。蔡婆婆无奈,只好把两人带回家中。窦娥哀叹自己不幸的命运,平时只好与婆婆相依为命,决心守寡侍奉婆婆到老。这次见婆婆不明不白把一对鳏夫父子引进家门,坚决反对,责怪婆婆糊涂,同时义正词严地拒绝了张驴儿的无理要求。终究因为蔡婆婆软弱怕事,两个无赖就赖在了她们家里,被好茶好饭供养了起来。

第二折里,蔡婆婆忧惧成病。张驴儿想乘机害死蔡婆婆,然后霸占窦娥。他找到赛卢医要到了毒药,下在了蔡婆婆想吃的羊肚汤里。不料因为蔡婆婆呕吐,把羊肚汤让给了张老头吃。就这样,张驴儿反倒药死了自己的父亲。张驴儿竟然以“药死公公”的罪名逼迫窦娥顺从他。窦娥坚决不从,自恃清白,情愿与张驴儿到衙门“官休”。贪赃枉法的楚州太守桃杌只听张驴儿的一面之词,毒刑逼供。窦娥坚持不招。最后,昏官要刑讯蔡婆婆。善良的窦娥为了救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的罪名,被判了死刑。

第三折是窦娥临刑,也是全剧的高潮。窦娥披枷带锁被押赴刑场时,她对官府所有的幻想全都破灭了。她满腹冤屈、满腔怨愤,终于火山一样爆发出来!她唱道: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她痛骂鬼神天地,斥责天地间的一切不公平。最后临刑前发下了三桩誓愿:一、被斩后,“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二、三伏天,“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三、从今以后,“楚州亢旱三年”。窦娥冤死后,这三种超自然的现象果然一一实现。

第四折,三年后,窦娥的父亲作了肃政廉防使,到楚州审囚查卷。窦娥的冤魂投诉冤屈,终于昭雪复仇。

这本戏源出于汉代东海孝妇的故事。但是关汉卿的《窦娥冤》却并非民间故事的翻版,而是结合元代社会现实的艺术再创造。《窦娥冤》根本的价值也正在于对现实的深刻反映。关汉卿对元代社会现实的揭露通过描述窦娥冤案的过程来反映。分析窦娥冤死的原因有二:直接原因是泼皮无赖横行、官吏贪污和刑狱黑暗;间接原因是高利贷。

官吏贪污和刑狱黑暗是封建社会的普遍存在。窦娥的案子根本没有人详细审问。从楚州太守桃杌朝告状人下跪、并声称“但来告状的都是我的衣食父母”这种貌似闲笔的插科打诨来看,我们不难体会到对官吏贪污腐败的讽刺和揭露。不问青红皂白,清白的窦娥遭受毒刑,酷刑代替了审案。泼皮无赖历代都有,但像张驴儿父子这样肆无忌惮欺侮寡妇、侵占家产、杀人害命的,却带着元代种族压迫的特征。元代的蒙古人和色目人属于社会的统治种族,凭着特权到处游荡,惹是生非,敲诈勒索,欺压汉人和南人。这是人民深恶痛绝又防不胜防的恶势力。剧本虽然没有写明张驴儿父子是什么人种,但他们的所作所为,正是元代种族压迫的具体形象的刻画。

高利贷是封建剥削的特征之一,而元代达到了高峰。元王朝甚至设立了高利贷机构——斡脱所,利率计算是一年本利滚一倍,称“羊羔儿利”。在这种官营高利贷的刺激下,民间借贷也按这种利率计算。蔡婆婆放的就是这样的高利贷。《窦娥冤》剧也正是在高利贷的阴影下开场的:窦天章由于还不起高利贷卖掉了女儿,使年幼的窦娥失去了亲人的庇护;赛卢医由于还不起高利贷企图杀害蔡婆婆,给泼皮无赖提供了趁虚而入的机会,也使他不敢不卖毒药给张驴儿,造成张驴儿误杀父亲、诬告窦娥之案。剧情的发展,人物的行动,都受到了高利贷这有形无形的罗网的制约。

窦娥的形象代表着被压迫人民对统治者血腥罪行的控诉。一旦她打破了对官府、对统治者的幻想,她的怨恨、她的反抗精神终于喷薄而出!她痛快淋漓地大骂了代表至高无上权力的天地、鬼神:“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错看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福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是惊心动魄的质问,是窦娥对冤屈的申诉,也是广大人民内心反抗情绪的爆发!想当初演出的时候,坐在台下的老百姓一定会感到窦娥喊出了他们想说而无处说的话,会感到从未有过的痛快。

关汉卿的伟大之处,还在于他运用浪漫主义的笔法,让窦娥发下了三大坚定的誓愿,并且大胆地让它们一一实现。这就不但表现了窦娥、人民、以及剧作家自己对正义、胜利的信心,而且使窦娥性格中宁死不屈的侧面更加鲜明完整。这种坚强和反抗精神给了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和启发,影响十分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