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是一部历史悲剧,元杂剧中的现实主义杰作。作者纪君祥,一作纪天祥,大都人,生卒年不详,元杂剧前期作家。有杂剧6种,只存《赵氏孤儿》一种。《太和正音谱》评其词曲风格,喻为“雪里梅花”。
剧写春秋时代晋国大夫赵盾满门三百余口被诛杀事件。此事《左传》、《史记》、《说苑》均有记载,但作者没有拘泥历史真实,进行了艺术剪裁和加工。京剧舞台改编演出的《赵氏孤儿》剧照,马连良饰程婴,张君秋饰公主,小王玉蓉饰卜凤晋灵公时,国事依仗一文一武两个大臣。文臣赵盾忠良,其子赵朔招为驸马。武臣屠岸贾奸邪,设计蒙蔽灵公以欺君之罪将赵盾满门良贱杀绝。又假传圣旨命赵朔自尽。赵朔临死嘱咐怀孕的公主,生子唤作“赵氏孤儿”,长大报仇雪恨。公主被囚禁在府,断绝亲疏。这是楔子的内容。
第一折,屠岸贾要斩草除根,决定等赵氏孤儿一满月就“钢刀铡死”。公主为保留赵家一条根,跪求唯一能进出的草泽医生程婴。程婴是驸马门客,多受优待,此时深知关系重大,思虑再三,咬牙应承下来。公主托孤后自缢而死。程婴将孤儿放在药箱里,鼓起勇气往外闯。守府门的是正直的下将军韩厥。他不满屠岸贾倒行逆施,但作为军人又服从命令严守府门。程婴出门,韩厥盘问时已觉察药箱中肯定有夹带。他摒退手下,揭箱验查,猛见婴儿“额颅上汗津津,口角头乳食喷,骨碌碌睁一双小眼将咱认,悄促促箱儿里似把声吞”,心中暗暗怜悯。程婴一面向他晓明大义,呼吁他拔刀相助;一面也表示自己拼得一死,韩厥可以捉拿他去“请功受赏”。一席话激起韩厥英雄胆,他慨然放行并自刎而死。
第二折,屠岸贾发现公主、韩厥均自尽,得知孤儿被救,又生毒计。他假借灵公命令,要将晋国内半岁之下、一月之上新生婴儿全都“拘刷将来,见一个剁三剑,其中必然有赵氏孤儿”。“违者全家处斩,九族不留”。程婴抱着孤儿逃亡,想起下野的宰辅公孙杵臼,他为人正直,与赵盾相交情厚,如今年老退隐在吕吕太平庄。程婴即刻投奔公孙杵臼。两人反复商议,决定由壮年的程婴献出自己的亲生婴儿,交付公孙杵臼,然后去告发公孙杵臼救藏赵氏孤儿;由年已七十的公孙杵臼假意保护假赵氏孤儿而牺牲。
第三折,程婴报案,屠岸贾当然不会轻易相信。程婴经受了严厉的审讯,并且被屠岸贾逼着亲手拷打公孙杵臼,最后亲眼看着亲生儿子被搜出,被当作赵氏孤儿“剁做三段”,眼看着公孙杵臼为保守秘密撞阶自尽。屠岸贾满意地收程婴为心腹,抬举程婴的“儿子”做了义子。
第四折,二十年过去,赵氏孤儿在屠岸贾眼皮底下长大成人。随程婴习文,随屠岸贾习武,一直不知自己身世。程婴逐渐年老,将从前为救孤儿而死的忠臣良将事迹画成一个手卷,让赵氏孤儿明白了身世,杀了屠岸贾,报了二十年前的大冤仇。
《赵氏孤儿》以拯救弱小、新生的赵氏孤儿为线索,描写了志士仁人赴汤蹈火、前仆后继的斗争和舍生赴义的无私精神。揭露了不义统治者的残暴和虚弱,形象地表达了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信念。
《赵氏孤儿》的成就首先体现在主题思想的升华上。此剧依据的历史,时间跨度很大,经历了晋灵公、晋成公、晋景公三个朝代。素材也并不典型,相当芜杂。经过纪君祥独具匠心的裁剪、取舍,时间集中在晋灵公时代,突出搜孤、救孤、复仇这一线索,把个人、家族的复仇故事上升到维护正义、反抗奸邪的高度来表现,使人物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具有了更普遍的教育意义。在元蒙贵族征服者采取野蛮酷毒的恐怖政策血腥镇压人民的时代,这种主题反映了时代的折光。欧洲的文学家们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法国的伏尔泰根据《赵氏孤儿》改编成了《中国孤儿》,他就直接把屠岸贾设计为铁木真,把孤儿改为中国皇族遗孤。
成就还体现在独到新颖的戏剧结构上。故事围绕灭孤救孤这一线索展开,弱小的婴儿是观众注意的焦点,这一点贯彻始终。另外还可注意一个构思,从楔子开始,每一折开始都是屠岸贾先出场,部署阴谋、施行毒计,造成一种强烈的戏剧效果:晋国奸臣掌权,乌云笼罩,不可一世。特别是楔子,屠岸贾的出场简直像死神掠过,赵盾三百余口的大家族,瞬间只留下赵朔妻子一人,幸亏她是晋国公主才得活命。之后屠岸贾针对孤儿,步步紧逼。为了斩草除根,不仅宣布对救助者全家处斩,九族不留,甚至宁可错杀晋国全国婴儿,也要找出赵氏孤儿,丧心病狂到了极点。矛盾冲突设计得惊心动魄,恶势力描写得十分充分。正义的一面则表现得很有寓意。一个毫无自卫能力的新生婴儿,刚出土的幼苗一样脆弱,处处被动却步步胜利,总有人不惜牺牲保护孩子,晋公主、韩厥、公孙杵臼、程婴……最奇妙的是,孤儿竟然在凶恶的屠岸贾屋檐下被当作义子抚养成人!这种构思,很好地表现了正义和善,无论怎样弱小,终究会战胜貌似强大的奸邪和恶这样一种思想。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考》中就评论说:“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由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纪君祥用成熟的技巧,在元杂剧有限制的形式中,一个戏写好了三个人物。别的戏用四折戏写好一个人物就是不小的成就。纪君祥采取的手法是因人而异,突出人物某一性格特征。写韩厥,是用一个完整的内心转变过程来突出他男子汉的刚烈和荣誉。写他,只用了一折戏,堪称杰作。写公孙杵臼,是把他放在最尖锐的矛盾关口,来突出他的无私、壮烈和坚定。他年已70,已经在过平静顺适的退隐生活。可是程婴抱着婴儿来投奔他时,他毫不犹豫马上跟程婴同心同德来商议救孤大事。而且考虑自己年高,怕难以完成育孤报仇的计划,毅然主张让程婴活下来,自己去死。关键时刻的种种表现完全无私,高尚品质令人肃然起敬。恶毒的屠岸贾命令程婴拷打他,试图试探离间他们。程婴和老人两个人的精神和肉体都备受熬煎。老人酷刑下昏迷中险些吐露真相,待敌人稍有分心,他立即自杀,保住了秘密。这一细节,不仅营造了紧张气氛,而且真实准确地塑造了自觉自愿、承受了巨大痛苦、视死如归的可敬的老人。描写程婴是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让人物在典型环境里充分行动,来突出他的大智大勇和坚忍不拔。他是这场反抗的发起人,是他的正义感、自我牺牲精神感召了更多的人支持他的斗争。每个关口,都靠他的坚定不移、舍生忘死闯过难关。他后来承担了比死更艰巨的压力:献出中年才得的亲生儿子,在仇人眼前忍辱负重,保护孤儿长大,引导他认清仇人,为家族报仇。他这个主角,非常奇特。纪君祥居然没有安排他的唱段,依照元杂剧的惯例,每折戏里程婴都算配角。可是正因为他的活动始终处于矛盾的旋涡中心,贯穿整个悲剧始终,有着充分表演的机会。所以,虽然他一句没唱,却同样形象饱满,光彩照人。最后凸现出来,他是第一主角。
中国的戏剧中,《赵氏孤儿》是第一个传到欧洲的,也是18世纪惟一在欧洲流传的中国戏剧。所以,《赵氏孤儿》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它对18世纪欧洲的戏剧文学和戏剧舞台演出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赵氏孤儿》在中国戏曲舞台上长演不衰。南戏有同题材的《赵氏孤儿记》;明代有改编的传奇《八义记》;清代的京剧和地方戏叫《八义图》;近代有京剧《搜孤救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