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
王实甫的《西厢记》要算是元杂剧中最脍炙人口、流传最久远的爱情诗剧了。《西厢记》体制宏伟,有五本二十一折。它文辞俊美,诗意浓郁,在古典戏曲中几乎无与伦比。也是邮票上的《西厢记》剧情画以爱情为题材的元杂剧的高峰。它在描绘男女青年反抗封建婚姻、争取自主爱情方面给人们的震撼和启示,至今具有现实意义。
王实甫的生平事迹不详,但根据《录鬼簿续编》所赋[凌波仙]吊曲中“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飚飚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杂新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的形容,我们可以知道王实甫很熟悉勾栏生活,善于描绘儿女风情,文笔优美,撰写的《西厢记》是当时剧坛中被文士们公认的最佳剧作。
《西厢记》故事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会真记》。但是《西厢记》把一个维护、宣元末明初刻本《西厢记》残页传封建礼教的故事改变为宣扬自主爱情的故事,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题。同时,在艺术上的成就也更为突出。
《西厢记》的故事大家都熟知。唐代书生张珙入京赶考路过河中府,顺便探望小时学友——现在统领十万大军的白马将军杜确并游览名胜古刹普救寺。不料在寺中邂逅绝色美女崔莺莺,“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当即放弃赶考,在普救寺借住下来,以便接近小姐。但是,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崔莺莺作为崔相国的女儿,家教更严。亲“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内无应门五尺之童,年至十二三者,非呼召,不敢辄入中堂”。张生百明弘治刻本《西厢记》方求计,也只得道场遥观,隔墙酬诗,没有当面倾诉的机会。风云突起,作乱孙飞虎闻听莺莺有倾城倾国之貌,带领半万贼兵包围普救寺,要掳莺莺为妻。三日不交人,烧寺杀人,“僧俗寸斩,不留一个”。众人一筹莫展,莺莺提出三个方案:一、“将我与贼汉为妻,庶可免一家儿性命”。母亲不允:“俺家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怎舍得你献于贼汉,却不辱没了俺家谱?”二、“我不如白练套头儿寻个自尽,将我尸榇,献与贼人,也须得个远害全身。”母亲不舍。三、“不拣何人,建立功勋,杀退贼军,扫荡妖氛,倒陪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这个主意得到母亲的赞成,当下命令长老在法堂上高叫:“两廊僧俗,但有退兵之策的,倒陪房奁,断送莺莺与他为妻。”张生挺身而出,修书给白马将军杜确,搬来救兵,彻底赢得了莺莺和丫鬟红娘的好感。大家都以为好事将成,不料事平之后老夫食言不守,许婚不认,设宴让张生、莺莺兄妹相称。两个年轻人大失所望。张生据理力争,被老夫以老相国在世已将莺莺许于侄儿郑恒推脱。张生痛苦万分。终于,红娘见义勇为,决定帮助两个有情人。她建议张生趁小姐到花园烧夜香时,隔墙弹琴倾诉心意,让莺莺进一步了解了他的一片深情与至诚。红娘又答应为张生传送书信,推动崔、张爱情的实际进程。莺莺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终于向张生居住的西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老夫人发现了崔、张的自主爱情之后,又是红娘承受了“家法”,据理力争,指责事“乃夫人之过也”,指出“信者,人之根本”,“兵退身安,夫人悔却前言,岂不为失信乎?”提出了成全两人的方案,迫使老夫人应允了两人的婚事。虽然后来张生和莺莺还经历了一些波折,但云开雾散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西厢记》不是一般的才子佳人戏,没有浮皮潦草、公式化的俗套。它生动地表现了封建社会中男女两性在礼教压迫下追求爱情时的艰难和种种真实的情感。特别是男女两性在恋爱中的矛盾、痛苦、期待、追求、挫折、失望、欢乐……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所以能久经时间的考验,时至今日仍然得到共鸣。而且《西厢记》把爱情与婚姻联系起来考虑,把爱情作为婚姻的基础来歌颂,也具有深刻的反封建意义。对后世文学作品影响十分深远。
《西厢记》的戏剧性很强,全剧虽然篇幅宏大,但安排得生动自然,一波三折,情节紧凑,毫无冗长之感。剧中围绕崔张爱情一条线索展开,“惊艳”之后立即“借厢”,“联吟”,“闹斋”。爱情陷入僵局,又起“寺警”,引起下一轮“悔亲”矛盾冲突。冲突过程中,两个年轻人相互更多了解,莺莺的感情逐渐向反叛的方向转移,为第三本集中解决爱情矛盾作好了铺垫。第三本中莺莺的态度还是有反复,明明写信约了张生幽会,却又瞒着红娘;见了张生来赴约,却又喊“有贼”,让人家张生跪在花园里满头大汗听她言不由衷的教训。人家张生失魂落魄、病倒床榻,她又心疼,再让红娘送信约他。之后的两本,“酬简”、“拷红”、“哭宴”、“惊梦”、“争婚”等等,都有很强的戏剧冲突,非常有吸引力。纵观全剧,一折有一折的曲折,一本有一本的波澜,把一个恋爱故事演绎得跌宕起伏、摇曳多姿。每一折的情节都贴近生活,细腻生动,充满喜剧情趣,引人入胜。明崇祯刻本《秘本西厢》插图。陈老莲绘,项南洲刻《西厢记》的语言典雅华美、音韵谐婉动听,为问世以来众所公认。《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里曹雪芹借宝玉、黛玉之口赞美《西厢记》“真是好文章!”“但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这也是《西厢记》广泛流传、深受大家喜爱的原因之一。故事的两位主角都是满腹诗书的才子才女,又都沉浸在恋爱的激情之中,他们的语言充满诗情画意、浪漫优美而又十分自然。像《崔莺莺夜听琴》一本中,莺莺遇到张生以后,爱情觉醒了,深闺中她不由得感到了烦闷、窒息。这时她有两段唱词:
[仙吕·八声甘州]恹恹瘦损,早是伤神,那值伤春。罗衣宽褪,能消几度黄昏?风袅篆烟不卷帘,雨打梨花深闭门:无语凭阑干,目断行云。
[混江龙]落红成阵,风飘万里正愁人;池塘梦晓,阑槛辞春。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
两支曲完全是优美的文学语言,大都由前人诗词融化而来。描绘暮春景象,表达伤春哀怨,含而不露,温文尔雅,正符合莺莺情窦初开、心事朦胧的内心,符合她贵族小姐端庄的身份和莺莺深沉的性格。
张生的语言虽然同样优美典雅,但由于他有点书生呆气,又不顾一切热烈追求莺莺,所以他没有“假意儿”,很坦率诚恳,甚至有点天真。见不到莺莺,只能隔着院墙听到她的声音,隔墙吟诗酬对之后,他就撞出去想和小姐相见,被红娘把小姐拉走,一个人怏怏回去。此时他满心愁闷也有两段唱辞:
[络丝娘]空撇下碧澄澄苍苔露冷,明皎皎花筛月影。白日凄凉枉耽病,今夜把相思再整。
[拙鲁速]对著盏碧荧荧短檠灯,倚著扇冷清清旧围屏。灯儿又不明,梦儿又不成;窗儿外淅零零的风儿透疏棂,特楞楞的纸条儿鸣;枕头儿上孤另,被窝里寂静。你便是铁石人,铁石人也动情。
同样是孤独烦闷,张生曲辞的风格就明快爽直的多,完全符合他热情至诚的性格,符合他陷入爱情的心理状态。
最脍炙人口的是“长亭送别”一折的曲辞: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辉。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叨叨令]见安排著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麽心情花儿、靥儿,打扮的娇娇滴滴的媚;准备著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今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惶惶的寄。
这也是莺莺的唱辞,与前面的相比较,表达的情感显然更坦率、炽烈。因为她和张生的情感已经不再是内心隐秘的心事,已经冲决了一切束缚。长远的离别在即,她再也掩饰不住伤心的泪水。随着情感的发展,语言的风格也在变化。
剧中红娘的语言又不同,几乎全是口语,本色牛动,锋利泼辣、爽朗热情,符合一个下层女孩儿聪明无私的性格和情操。其他如老夫人的语言尊贵严谨、惠明和尚的朴素豪爽、郑恒的语言庸俗粗野等等,都各具特性。在元杂剧的前期,剧本的曲辞就能够做到个性化,为刻画人物性格服务,这一点非常可贵。
《西厢记》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成就同样出色。张生、莺莺、红娘,甚至老夫人、法本长老、惠明和尚都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张生的至诚之外,时时表现出来的傻气,被红娘讽刺为“傻角”的,充满喜剧色彩,非常真实可爱。莺莺稳重矜持,逐渐爱上有才有情的张生之后,瞒着一切人她一步步采取大胆行动。她的“假意儿”早就被聪明的红娘识破了,她带着封建礼教的假面具的行为在观众面前就同样具有喜剧色彩,可笑也真实。红娘在《会真记》和《诸宫调西厢记》中都只不过是个性格模糊的配角,经过王实甫的《西厢记》之后,红娘成了光彩照人的动人形象,甚至有光芒压倒爱情故事中的两个主角的趋势。她的聪明、热心、勇敢、无私,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这个形象塑造出来以后一直活跃在舞台上,许多戏干脆把红娘当主角,莺莺、张生反倒成了她的陪衬。《拷红》一折就是戏曲舞台上久演不衰的以红娘为主角的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