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流派

以一两个风格鲜明的戏剧家为标帜,一群风格相近的戏剧家自觉地以组织形式进行学术性、艺术性聚合;或者由于受某一历史时期社会风尚和艺术风尚的影响,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共同的创作倾向,互相呼应,从而构成有社会影响的戏剧流派。它大多产生于戏剧思想比较自由、戏剧事业比较繁荣的时期。它有多种形态,大小不同层次。一是以戏剧史上重大的戏剧思想和创作方法为标志的,如现实主义戏剧、浪漫主义戏剧、象征主义戏剧等,都有着各自的社会历史背景,并与特定的社会思潮、哲学观念有着比较直接的联系。另一是以特定的戏剧观念和具体的艺术表现方法为标志,如在现实主义戏剧内,有体验派和体现派,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和布莱希特叙述体戏剧等。还有以主角演员为标志的更小范围的流派。流派是经常呈现出分化、融合的流动状态。流派都与特定的观众群相呼应以及具有历史的承传性等特性。

现实主义戏剧

在舞台上客观地、精细地再现生活,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19世纪下半叶,欧洲文学与艺术中,现实主义占据主导地位以后兴起的一种戏剧运动和流派。它与浪漫主义相继出现。那个时期俄国的现实主义戏剧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别林斯基的有关论述和果戈里《钦差大臣》等作品,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之后的批判现实主义戏剧以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为代表的社会问题剧,尖锐地批判和否定了资本主义世界的伦理观念:法国也是它的摇篮,稍后形成的“小剧场运动”中上演过不少现实主义作品。相继出现了更多的现实主义剧作家,有德国的豪普特曼,英国的萧伯纳、高尔斯华绥,俄国的契诃夫、高尔基和美国的奥尼尔等。到20世纪初,终于形成了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演剧体系。

现实主义戏剧在题材和主题上扩大了反映生活的范围,特别注重揭露社会的黑暗现象,激起人们对生活本质的思索。在艺术表现上,它将客观真实地再现生活作为基本准则,它的结构通常具有时间、地点和事件比较集中紧凑的特点。它的演剧形式相应地要求从生活的真实再现中求美感,致力于在舞台上造成逼真的生活幻觉,与观众之间筑起了“第四堵墙”的演剧氛围。

在中国,近代造就了曹禺、夏衍等一批现实主义剧作家。它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曲折地获得发展。在国外,以布莱希特为代表的一批戏剧革新家,在舞台艺术方面丰富和发展了现实主义戏剧。重新评价传统的表现手段,努力与观众之间建立新的联系,反映对象的内向化和演剧形式的多样化,成了当代现实主义戏剧发展的重要趋势。

浪漫主义戏剧

戏剧的主要流派之一。从产生的背景来看,是坚决反对、冲破一切古典主义的既定原则。它崇尚主观,强调艺术家的激情、想象和灵感,既无视艺术程式的束缚,也不受生活真实的局限。它常用强烈的对比和夸张,使舞台上色彩斑斓,自由多变,充满机巧和突转,处处出奇制胜。作为一种思想文化运动,它反映了自法国大革命带来的社会大变动之后,人们不满于社会现实而沉浸于个人理想的心理。浪漫主义戏剧有消极和积极两大类。面对历史进程,前者充满了病态的恐惧,幻想着倒退;后者表现出战斗的热情,带有空想色彩的前进。他们的代表人物,包括莎士比亚以及施莱格尔兄弟、雨果、蒂克、克莱斯特、拜伦、雪莱等。在中国舞台上,田汉、郭沫若的一些剧作较多地带有浪漫主义色彩。

古典主义戏剧

在欧洲17世纪盛行的古典主义文艺思潮影响下形成,并占有支配地位。到19世纪浪漫主义戏剧兴起后逐渐消失。它的代表性戏剧家及作品是高乃依的《熙德》、拉辛的《安德罗玛克》、莫里哀的《伪君子》、《吝啬鬼》等。它的基本特征是: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宣扬个人利益服从封建国家的整体利益,主张国家统一。它崇尚理性,蔑视情欲。它把古希腊,罗马戏剧奉为典范,同时十分强调规范化等。因此,它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受到这种政权的保护、培植延续了200年之久,直到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浪漫主义戏剧兴起后才逐渐消失。

自然主义戏剧

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运动后产生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中形成,以否定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戏剧的面目出现的。它反对采用历史题材和神话传说,主张再现现实生活的片断;主张以观察到的事实对人物面貌作记录式的描写;主张用生活化的对话作为戏剧语言的基本形式;主张演员在对自然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布景要“尽可能确实的画面”。它的发源地在法国。左拉是它的代表人物,提出了“自然主义”名称及创作原则。他的《黛莱丝》(1873)就是法国第一部自然主义戏剧作品。稍后巴黎创建的“自由剧院”,打破了法兰西喜剧院的传统,专演反映当代生活的剧目,为自然主义戏剧流派活动提供了实验场地。德国豪普特曼的《日出之前》、苏德尔曼的《荣誉》、瑞典斯特林堡的《朱丽小姐》等也是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自然主义戏剧是实证主义哲学在戏剧中的具体运用。在19世纪70~80年代的欧洲剧坛上发生过较大影响但很快被其他流派所替代。

表现主义戏剧

西方现代戏剧流派之一,盛极于20世纪初至20年代前后。它不满于对外在事物的描绘,要求突破事物的表相揭示其内在的本质,突破对人的言行的模写而表现其“深藏在内部的灵魂”,丢弃人的个性而表现其原始性的“永恒的品质”。它借用象征主义戏剧的象征手法,运用内心独白、幻象和梦境的具象化,和光怪离陆、歪曲变形的舞台美术手段,以震撼观众的心灵。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有:瑞典斯特林堡的《去大马士革》、《鬼魂奏鸣曲》、德国凯泽的《从清晨到午夜》、美国奥尼尔《毛猿》、《琼斯皇帝》等。作为流派已衰落,但它对人的灵魂的深入开掘,以及为表现人的灵魂而运用的各种主观表现方式,仍被当代戏剧家所吸收、借鉴。

象征主义戏剧

西方现代戏剧流派之一。兴起于诗歌,后扩展到戏剧。象征主义认为宇宙万物与人类的精神之间存有某种互相契合的“对应”关系,主张将宇宙万物作为各种人类精神或社会观念的象征来加以表现。象征主义戏剧也基本体现了这种精神。它多具有浓重的神秘色彩和非理性主义的倾向,多采用与自然主义、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不同的象征、暗示、隐喻等表现手法,被后人所借用。比利时的梅特林克是该流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玛兰纳公主》、《青鸟》等。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些剧作家也受其影响,如田汉的早期剧作就有象征主义的特征。

未来主义戏剧

现代戏剧流派之一,盛行于20世纪前期。它以极度反传统的姿态,宣称其使命是“宣告过去艺术(过去派)的终结和未来艺术(未来派)的诞生”。它打破“旧戏剧”那种“冗长、静止的心理分析”结构,而代之以能符合现代生活特征的各种新的手段——不管它们是如何违背真实、离奇古怪和反戏剧。它采用标新立异的手段,突出各种非理性的效果。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马里内蒂(《月色》)、基蒂(《黄与黑》)等。

超现实主义戏剧

现代戏剧流派之一,盛行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法国。它将表现主义戏剧的非理性倾向推到了极限,主张在创作中完全打乱人的常规思维方式,而用一种所谓的“自动书写方法”,以区别于其他戏剧流派。演出中常采用怪诞、神秘、意喻的形象、强烈刺激感官的音响效果和有一定音乐感但无明确逻辑含意的语句排列方式。勃勒东(《你们要忘记我》)、科克抚(《奥尔甫斯》)、查拉(《正面与反面》)等是代表性剧作家。

存在主义戏剧

现代戏剧流派之一,兴于法国20世纪30年代末,二次世界大战后达到顶峰。它的思想哲学基础是广泛流行的欧洲存在主义学说。该学说认为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认为人有绝对的选择自由,但又并不具备理性的基础;认为世界是荒诞的,人生孤独而没有意义。存在主义戏剧正是传播这种哲学的有力手段。它为以后的荒诞派戏剧作了准备。代表作家是萨特(1905~1980)和加缪(1913~1960)。萨特剧作有《群绳》、《密室》、《死无葬身之地》、《肮脏的手》等。剧中的人物都面临多种选择,重估其人生观,创造新的生活准则。加缪剧作有《误会》、《戒严》等。萨特和加缪的戏剧都保持了传统的形式,人物、情节完整,结构是用理性的手法来表现非理性的内容。

先锋派戏剧

现代戏剧流派之一,活跃于20世纪前期的法国。“先锋派”一词,原泛指背离传统、标新立异的实验性艺术形式和流派。以贝梯、日瓦特、杜林等为代表,也可包括以科克托为代表的超现实主义戏剧、阿尔托的残酷戏剧、贝克特等的荒诞派戏剧。他们反对自然主义,也不苟同一些消极悲观的戏剧流派。他们强调发挥编导的想像力以激发观众的想像力,重视台词和形体功夫,有意识地培养新型的观众。先锋派戏剧曾与电影争夺观众,并给戏剧艺术以新的活力。

荒诞戏剧

现代戏剧流派之一。它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否定人类存在的意义,认为人与人根本无法沟通,世界对人类是冷酷的、不可理解的。因而,它反对戏剧传统,用象征、暗喻的方法表达主题,用轻松的喜剧形式来表达严肃的悲剧主题。它在西方剧坛享有极高声誉,影响也是深远的。剧作家及其代表作为: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呼吸》,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椅子》,热内的《女仆》、《阳台》,品特的《一间屋》、《生日晚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