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革是解放生产力的第二次革命

唯物史观历来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1957 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又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是首次在理论上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论断,是毛泽东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大贡献。然而, 毛泽东虽然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却并没有对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问题作具体深入的研究。

1979 年 1 月,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到:“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从二十多年的实践看来,这个提法比其他的一些提法妥当”,明确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论断的正确性。但是,他又指出:“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①邓小平从发展生产力着眼,通过总结汲取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提出一系列改革思想。他指出“我是主张改革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中国社会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二十年时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

①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256 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 182 页。

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这种情况不改革行吗?”②他还提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一场革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等一系列重要命题,令人耳目一新。邓小平的改革观,创造性地运用、发展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具有许多理论创新。

邓小平提出通过改革社会主义制度下与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在社会经济发展动力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只讲到革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其任务只是为了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毛泽东也是这么认为的。邓小平在有关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动力问题上的重大理论突破,具体表现在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提出了通过改革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以解放生产力的问题,即“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他认为“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①“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

改变上层建筑”。②

邓小平提出“改革是一场革命”,它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斗争,也不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所说的那种“革命”,而是具有新的时代内容的特殊的社会革命,正如邓小平所说:“这不是对人的革命,而是对体制的革命”。它是对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原有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我们进行的这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但是,不能把原有的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传统体制当作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过去的改革是在原有体制框架和目标模式内作细枝末节的修补,邓小平所说的改革是要对原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作根本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