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大改策

1978 年 12 月 13 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的闭幕会上的重要讲话中, 根据我国新的情况,提出了新的经济政策。他说:“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他强调:“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

对于邓小平提出的这个经济政策,许多人比较注重从收入分配,从先富与共富的关系来理解。但是,如果联系邓小平有关论述和我国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我们认为对邓小平这一思想的理解,不能局限于收入分配的范围,而应当理解为是一种涵盖生产发展—— 收入分配——生活水平提高在内的经济发展的新政策——即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作出这一判断的根据是邓小平这一段话本身和后来他自己结合改革发展的实际来解释这一思想的有关论述。从邓小平这段话本身来看,他是主张一部分地区、企业、个人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即在经济发展中贡献大),从而“收入先多一些”,再“生活先好一些”,实行这一政策的目标是“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其基本着眼点是“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实践中,逐步贯彻了这一经济政策。邓小平在 1983 年 1 月《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谈话中指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大家都拥护的新办法,新办法比老办法好。”1986 年 3 月,在我国农村政策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以后,邓小平在解释为什么实行这一政策时又说:“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现在看来这个路子是对的。”①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到,邓小平把是平均发展、吃“大锅饭”,还是波浪式发展,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看成是新旧不同的两种办法、两条路子。这实际上是既包括生产,也包括分配的经济发展的两种模式。这就可以帮助

①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155 页。

我们理解:为什么邓小平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把允许一部分先富起来作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情况的第一条经济政策首先提出来,并强调“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因为,当时中央已经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实现四个现代化上来。但是,我们面临的是长期“左”的思想影响和林彪“四人帮”破坏造成的人们思想僵化、经济停滞、生活贫困的局面,整个国民经济如同一部陷于瘫痪的大机器。如何把这部大机器开动起来并使它加速运转? 邓小平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发展经济民主,充分发挥国家、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个方面的积极性。为此,他把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先富起来的政策,作为撬动陷于瘫痪的国民经济大机器的一个有力杠杆——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大政策”。这一政策之所以具有撬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威力,其实质在于它是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利益原则,把为国家创造财富与集体或个人经济收入、生活福利有机结合起来,从物质利益着手来推动经济发展。后来,邓小平在著名的南巡重要谈话中总结他提出的共同富裕的构想时说:“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这一总结概括,更清楚地表明他的“先富带后富”论着眼点在于加快发展,是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提出来的。

邓小平的“先富带后富”论是从总结经验教训,否定旧办法、旧模式基础上提出来的,它与旧办法、旧模式存在几点区别:

  1. 旧的办法、旧的模式混淆了社会主义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途径之间的关系,认为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共同富裕,因此,社会主义制度一建立,就要立足于消灭阶级、消灭阶级差别,因此,必须消灭人们的收人差别和富裕程度差别——执行平均发展、平均主义分配的原则。新的办法、新的模式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但共同富裕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 由于经济发展程度和发展条件的不平衡,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需要有一个过程。它需要通过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逐步带动其他人富裕的渐进过程才能实现。因此,邓小平在讲“共同富裕”的实现时,总是讲“逐步达到”、“最终达到”。从整个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来看,邓小平勾画了一个由“消灭穷困”——“不贫不富(小康)”——“比较富裕”的进程。①邓小平将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2. 旧的办法、旧的模式把实现共同富裕的着重点放在收入分配上,主张收入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把收入的大体平均看成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实际上就是一种“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办法。实行这种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办法,阻碍生产力发展,物质产品越来越少,结果只能“共同落后,共同贫困”。新办法。新模式把实现共同富裕的着眼点, 放在生产发展。它主张反对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因为它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阻碍生产力发展。邓小平强调:“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 人民生活永远改变不了,积极性永远调动不起来。我们现在采取的措施,都是为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服务的。”

  3. 旧的办法、旧的模式在公平和效率关系上,追求表面上的平等而忽

① 参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109 页。

视效率。邓小平针对我国 70 年代中的平均主义的工资制度指出:“如果不管贡献大小、技术高低、能力强弱、劳动轻重,工资都是四五十块钱,表面上看来似乎大家是平等的,但实际上是不符合按劳分配原则的,这怎么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②邓小平在谈到我国的经济政策时,曾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③

  1. 旧的办法、旧的模式片面夸大精神的作用,忽视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而新的办法、新模式则强调在重视革命精神的同时,必须重视群众的物质利益。邓小平指出:“为国家创造财富多,个人的收入就应该多一些,集体福利就应该搞得好一些。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①

邓小平提出的先富带后富,加快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和模式包括丰富的内涵,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1.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不能搞两极分化。他说: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他强调: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他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②

  2.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但是不搞平均发展、平均分配。他指出:“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③

  3.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目的是为了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它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可以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④同时,强调“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⑤

  4. 实行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政策,要注意防止两极分化。邓小平认为:“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①并认为“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要防止两极分化,首先要靠正确的政策。邓小平

②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 30—31 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 314 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 146 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123 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155 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172 页。

⑤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166 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195 页。

指出:“不搞两极分化,我们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注意到了这一点。”②我国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中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在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中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都是防止两极分化的重要政策。同时,邓小平还强调先富要带动和帮助后富。他明确指出:“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

  1.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经济政策是关系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它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先富裕起来。因此,它的政策范围包含了地区之间、企业之间、个人之间的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关系。在处理这三个层次中的先富和后富关系的总原则是一样的,但是具体实现形式又是有区别的。因此,需要对三个层次进行分别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