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发展深化时期
党的十三大以后,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人们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经济得到进一步快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邓小平高兴他说,中国真正活起来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矛盾,主要是经济比例失调,通货膨胀严重,腐败现象蔓延,经济不稳定和政治不安定因素增多, 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直至发生了 1989 年全国性政治风波。与此同时,1989—1991 年,我国进行了三年治理整顿,为经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国际上也出现风云变幻,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到严重挫折。我国在国际形势上也面临着严峻局面。在这种复杂的形势面前, 邓小平主张要排除“左”的和右的方面的干扰,继续前进,要“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认为只要“改革开放政策稳定,中国大有希望”。
邓小平坚定不移地提出“要继续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连语言都不变。十三大政治报告是经过党的代表大会通过的,一个字都不能动。”①在这个时期,他针对新的实际进一步发展深化了自己的经济发展思想,特别是 1992 年,邓小平发表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南巡谈话,实际上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丰富实践和方针政策作的全面系统总结, 为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指明了方向。在邓小平南巡谈话精神鼓舞下,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再度涌起。在这段历史时期,邓小平的经济发展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
邓小平向来认为,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今中国的主题,“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①经济发展要保持适当的速度, 不能滑坡,“这不只是个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经济能不能避免滑坡,翻两番能不能实现,是个大问题,“使我们真正睡不着觉的,恐怕长期是这个问题”,“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发展才是硬道理”确是至理名言,这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关于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现代化主题的深化。
- 提出“科学是第一生产力”
1988 年 9 月 5 日、20 日,邓小平在两次谈话中说到:“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②在这以前,邓小平只提“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现在提
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他在理论上的一大创见和认识的深化, 反映了科学技术在现代化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所起的日益增大的决定性作用。他认为“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因此,“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这是具有世界性战略眼光的。
①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296 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354 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274 页。
- 提出要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
1987 年 11 月 16 日,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到党的十三大的一大特点是“保证我们改革开放政策能够连续贯彻下去,并且加快步伐。”1988 年 5 月, 他又提出“思想要更加解放一些,改革开放的步伐要走得更快一些。”①1989 年政治风波后,社会上出现姓“社”姓“资”问题的空洞的论争,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使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对此,1992 年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尖锐地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为此,他提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标准大大深化了以往的生产力标准。他还进一步比较完整地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以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只讲到革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邓小平认为不完全,应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是邓小平的一大理论贡献。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全面认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为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奠定了基础。在邓小平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国内改革力度加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对外开放步伐也加快了,在业已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逐步推进的开放格局基础上,1988 年 4 月,举办海南经济特区,1990 年,上海浦东被列为开发、开放的重点。邓小平南巡谈话后,党中央又作出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对外开放,陆续开放沿江沿边和内陆中心城市,基本形成由沿海到内地梯次发展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取得了巨大成就。
-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早在党的十三大前夕,1987 年 2 月,邓小平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中说:“为什么一谈市场就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我们以前是学苏联的,搞计划经济。后来又讲计划经济为主,现在不要再讲这个了。”① 明确把市场和计划当作发展生产力的手段。但是,1989 年政治风波以后,理论界仍有人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与姓“社”姓“资”问题联系起来,对此, 邓小平再次严肃指出:“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么回事,计划和市场都得要。”②党的十四大根据邓小平的意见,明确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使之成为全党的共识,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体制保证。
- 提出我国农业改革和发展的第二个飞跃
邓小平十分重视我国农业的发展,因为农民占中国人口的 80%以上,农村不发展,中国就不会有大的发展。1978 年以来,邓小平积极鼓励和支持农业生产责任制,使农业发展出现了奇迹,1984 年、1985 年达到了顶点。但是,
①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265 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203 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364 页。
这种建立在细小土地规模基础上的农业,其技术进步和农业的商品化进程是非常缓慢的。1990 年 3 月,邓小平从长远的战略目光出发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③ 从目前和长远来看,随着客观条件的成熟,应主动地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促进我国农业的长期稳定增长和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顺利转变。
- 提出经济发展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我国经济发展规律是波浪式前进,这是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共同认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强调的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一部分企业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我国经济波浪式发展规律的空间形式。1991 年 8 月,邓小平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过几年有一个飞跃, 跃一个台阶,跳了以后,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一下,再前进”,①1992 年南巡谈话中,又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②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波浪式前进规律的时间形式。从国际经验看,一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曾有过高速发展时期,或若干高速发展阶段,如日本、韩国、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现在我国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若干发展速度较快、效益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总之,从党的十三大到十四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入开展,邓小平经济发展思想在许多方面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并且更加系统化了。
③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355 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368 页,375 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368 页,37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