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沟教室里上课

1939年春,9岁的袁隆平与家人一道,在江上艰难行程了几天几夜,终于到达了重庆。

重庆被称为“山城”。由于它位于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又依着金碧山建城,境内有金碧山、凤凰山、马鞍山、华蓥山、歌乐山等大小不一的山。又由于上空水汽滞留,长年都是雾气腾腾的,所以又被称为“雾都”。山环着水,水绕着山,其地理上的优势,在抗日战争期间,被当时南京国民政府选作战时陪都,以备后用。

袁隆平在重庆生活了八年,搬了几次家,都是在江水边,这给他游泳创造了良好条件。

重庆作为大后方,又两江在此交汇,其水上运输比较发达。袁隆平的新家也就在嘉陵江边。在这里,大街小巷都分布着很有特色的茶灶。市民用砖垒起一口灶台,上面放几只水壶,取来江水,只烧一会儿,就有开水了。只花一个铜板,就能买一壶开水。少年袁隆平每天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跑到茶灶买一壶开水,供一家人饮茶冲凉之用。

虽然抗日战争的烽火不断燃烧着,但陪都重庆却还是很繁华的。

当年重庆之所以繁华,与两江的水是分不开的。水的流通引来了舟楫,后来又发展了水上运输。水上运输的运费低,江水两边又是陡峭的山崖,在战争年代选择水运是比较安全的。

在袁隆平的记忆中,离他家不远处,一年四季都有船只往来,上面载着许多的瓜果蔬菜和粮食。若是买粮食,只要走下码头就能买到,非常方便。每隔几天,母亲都会来这里买新鲜的花束。

袁隆平的母亲修养很高,她特别喜爱花朵,更喜欢插花艺术。在那个时候,他们家的房屋面积不是很大,母亲常说:“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房间虽小,在母亲的精心管理下,显得格外整洁。特别是窗台的插花,更让小房间增添了温馨感。

母亲每次从码头回来,手里总会捧着一束鲜花。春天到来时,母亲就忙着把买来的花插在花瓶里,首先插的白色的玉兰花,接着是红色的郁金香,随后是黄色的芙蓉花,紫色的康乃馨。秋天是金色的野菊花,冬天,母亲还会带回松柏枝。虽然没有花好看,但是它也给小屋带来了清香,小孩子们就围着松柏枝做作业。

过一段时间,母亲就会给这些花换清水,让它们的生命力更强,更持久。母亲看到孩子们做作业确实累了,就给他们讲松柏树的风格。这位贤惠、有修养的母亲,希望孩子们用功读书,更希望孩子们能养成好的习惯,在今后的道路中,能够养成良好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袁隆平在小的时候,最让他兴奋的是,到嘉陵江里学游泳。不仅练习游泳的技术,还可锻炼身体。他每次从江边回来,都会捡一些漂亮的河流石带回家来,因为母亲对这些河流石爱不释手。母亲对着这些形态各异的河流石看了许久,然后对袁隆平说:

“二毛,你看,这些河流石多漂亮啊!可是你知道吗?它可是经多少万年前,在大风大浪中,不断受到河水的冲击,大风的侵蚀,才变成今天的漂亮的河流石的。不过,它们也有很大的功劳,当时它们身上有棱有角,它们用锋利的尖角挖开河中的淤泥,它们用身躯加固河床。”

“一颗小石子发现自身价值后,就能为人类造福,我们人类应该找到自身价值,去改造自然,去改造世界,使世界变得更美好。如果我们人类都能发挥自身的创造力,那么,这个世界就将是更美好、更理想的世界。”

“妈妈,那我们要怎样发挥创造力呢?”小袁隆平疑惑地问妈妈。

妈妈告诉他:“小时候,要用心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长大后,要用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当中,并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

有一天,小袁隆平在江边玩耍时,突然间看到一个发光的河流石,他欣喜若狂,小伙伴们你一言,我一句都说是天然钻石。小袁隆平听到小伙伴们这样说,赶快跑回了家,让妈妈看。妈妈看到儿子的高兴劲,也是乐滋滋的,但无奈地摇了摇头说:

“这块河流石的确漂亮,可是它并不是什么天然的钻石。”

“什么样的才是钻石呢?”小袁隆平问妈妈。

妈妈说:“天然钻石晶莹剔透,光华闪烁,价值连城,人们视它为珍宝。钻石有十几种色泽,其中最优秀的是无色之色,如水所发出的色。”

“但无论何种色泽,在钻石都不是凝滞的私有质料,而是一种光,一种闪射的活的精神,犹如心脏之跳动。仅有颜色是不够的,没有光,再美的色彩也是死的,仿佛没有灵魂。玫瑰有色,可惜无光,在深夜我们看不到它。只有在黑暗之中,才能辨别光的真假。”“生命不能没有光。人不能只知接受而不知给予;不能只期望别人是宝石,自己却永远是佩戴者。被光照是有福的,光照别人更为有福。钻石的色泽生自钻石本身,真实,自然,气质非凡。”

小袁隆平睁着一双大眼睛,接着问妈妈:“那何为人生的色泽呢?”

妈妈笑了笑说:“虚荣不是,浮华也不是;得意的脸不是,骄傲的心更不是。人生的光泽不是别的,是阳光般的物质。爱是心灵的光泽,美好的德行就是人生的光泽。众人看见了它,且得到了它。”

“当你遭遇挫折的时候,一定不要气馁,要看到光明;当你人生贫穷落寞的时候,一定要发愤图强,不可懈怠;当你人生失意的时候,一定要抖擞精神,相信未来!”

小袁隆平听到母亲讲的道理,也似乎明白了一点,但还是不大懂。长大成人的袁隆平,回想小时候母亲讲的这些哲理故事,慢慢明白了一个道理:

“人不可贪婪,学会拥有,也须学会放弃。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自信心。”

在袁隆平家的院子里,有一棵橘子树,每到夏季就在树下乘凉。可是它的树冠不是很粗大,枝杈显得很瘦小,但是叶子还是很茂盛的。别看它瘦小,它的功劳却不小呢!它为了紫藤的生长,心甘情愿地付出着。

你看,那一株紫藤正攀缘着它生长呢!那紫藤的枝叶四处蔓延,下面开着一串串的花朵,它凭借着橘子树的树干,向上盘绕,竟爬到了顶端。

每天早上起床后,打开窗户,第一眼就可看到紫色的花朵。有一天,妈妈走过来,用剪刀剪断了紫藤的枝蔓,并把枝蔓扯下来,扔到了垃圾堆上。

小袁隆平看到母亲这样做,有些不解,便问妈妈,“为何要把这些好看的花毁掉呢?”妈妈反问他,“你是喜欢吃橘子的呢?还是喜欢看鲜花?”小袁隆平直截了当地说,“我两样都喜欢。”

这时,妈妈就给讲道理,妈妈说,“二者是不可兼得的。那紫藤花虽然好看,可它太霸道了,你看,上面全是它的花,很难再看到橘子树的枝叶了。况且,它还不停地吸取橘子树的汁液,再不把它弄下来,那橘子树便会死去。所以,二者是不可兼得的。”

“勇于索取,也要肯于舍弃,二者不可兼得。”这是袁隆平在母亲的教诲中悟出的道理。

1939年8月,父母将袁隆平与弟弟袁隆德一同送进了龙门浩中心小学读书。

袁隆平家与学校在同一条街上,距离并不远。龙门浩这条街比较长,一眼看不到头,街巷的道路都是由青石板铺成的,曲曲折折地向前延伸着,两旁的民房都用灰色砖建成的,基本上都是二层楼,看上去好像进入了灰色的世界。

每天早上,袁隆平吃饭早饭,就和弟弟一起穿过这条石板路,去学校上学。由于周围都是灰色调,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这条街在少年袁隆平心中似乎永远也走不完。

受到当时战乱的影响,袁隆平所上的小学并不太平。当时日军为了摧毁抗日的基地,对重庆进行了疯狂的轰炸,这是古今中外战争史上少有的轰炸,从1939年至1941年的年间,短短三年间,不足九平方公里的重庆市,却遭受了上万次空袭,空袭过后,整座城里遍地是倒塌的房屋,到处是被炸的尸体,使得整个重庆混乱不堪。

在这样的情况下,袁隆平的学习自然也受到了影响。每当防空警报拉响后,老师就带着同学们迅速钻进防空洞。

为了躲避日军的轰炸,为了不让学生的学习受到影响,老师就带领着学生到郊外的壕沟里上课,在当时被称为“地沟里的教室”。

空中敌机不断在上空盘旋,地下依旧是读书声响遍整个大地。敌人可以把学生的教室毁掉,也可以把我们的身体炸伤,但是他们却不能摧毁中华儿女心中坚强的意志,“地沟里的教室”,也就成了学生学习和避难的地方,这里也成了中华民族孕育希望的地方。

不久,由于日军的狂轰滥炸,使得水陆交通受阻,物资供应不上,食品和日用品也短缺,这个时候,袁隆平家的状况也发生了变化,一家人需要生活,孩子需要上学,而父亲的微薄收入也无法支撑这些开支,常常是入不敷出。昔日安稳的生活,此时,也不得不与全民族一样承受着生活的艰辛。

这一切罪恶,都应归于日军的大轰炸。这一页历史,让每个中国人愤怒不已,让每个中国人奋起反抗;让日本侵略者的惨无人道的嘴脸,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把中华民族的英勇斗争、顽强拼搏的精神表现得如此完美。这一页历史也让少年袁隆平明白,中国人是需要站起来的,是需要扬眉吐气的,这也激发了他爱国主义的情感。

在那阴森森的壕沟里,袁隆平学会了他终生难忘的歌曲,这是一首抗日救亡的歌曲: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战在战场!四方,都是炮火,四方,都是豺狼。宁愿死,不投降!宁愿死,不投降!

袁隆平和同学们唱得是那样振奋人心,慷慨激昂。回家时,他就把这首歌教给弟弟们唱,不知不觉中,爸爸、妈妈也跟着唱起来了,他们唱出了自己对敌人的仇恨,唱出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袁隆平从小就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他总是表现得很积极,全身心投入到抗日的队伍中去。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游行队伍中,他都会高唱救亡歌曲。那些救亡歌曲,就像火炬一样,不断在少年的心头燃烧着:

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看吧,一片片国土的沦丧!我们是选择战,还是降?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我们不愿做奴隶而青云直上!

父亲看到日军的丑恶行径,以及那肮脏的嘴脸,恨不得将他们碎尸万段。再看到同胞们所遭受的灾难,不禁感叹道,“这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惨剧啊!”

父亲带着愤怒的口气说:“你们兄弟要永远记住,中华民族在这段时期所遭受的灾难。”

此时,袁隆平在父亲的教诲下,懂得了做一个中国人所应肩负的责任,想到祖国人民所遭受的磨难,不禁潸然泪下,并在父亲面前下定决心,一定用实际行动报效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