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系法列入科技计划

三系法杂交稻的诞生,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鲜花和掌声使这个淡泊名利的农学家脱颖而出,一步跨出人生的第一个高峰。

三系杂交水稻取得成功后,袁隆平感到三系法虽然大幅增产,但也存在不足,如配组不自由、种子生产环节多等因素。他决心开展新的技术攻关,寻找新的突破。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袁隆平不断在国内和国际上获得巨大的荣誉,但他并没有被这些殊荣冲昏头脑。袁隆平十分清醒地认识到:科技发展永无止境,科技界的竞争日益激烈,要想保持杂交水稻研究的世界领先地位谈何容易!

因此,袁隆平在获得成功之后,仍然在农业科学领域进行着孜孜不倦的探索。他不仅没有像美国朋友威尔其所说的那样,去“盖一所王府好好享受一番”,就连星期天,他都没有好好休息过。

在成绩和荣誉面前,袁隆平公开声称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是“三个有余、三个不足”,即“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分蘖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实不足”,他马不停蹄地组织助手们,从育种与栽培两个方面,不断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袁隆平凭着丰富的想象、敏锐的直觉和大胆的创造精神,认真总结了百年农作物育种史和“三系”杂交稻应用的经验,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广亲和基因和光敏核不育基因的相继发现和研究,为他的新战略思想奠定了基础。

在袁隆平看来,由常规育种进入杂交育种领域的办法是由简到繁,但今后,杂交水稻育种的方法,必然要由繁到简,从“三系”简化到“两系”,再到“一系”;杂种亲缘的利益范围必须由近到远,从品种间推远到亚种间再到远缘间;杂种优势必须由强到超强方向发展。

1987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在《杂交水稻》杂志上发表了。这篇论文更加详尽地论述了他在首届国际杂交水稻学术会议上的新设想。他在论文中提出:

超越三系法品种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过渡到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最后实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

这时袁隆平杂交水稻理论发展的又一座新高峰。他认为,只有把杂交水稻的强优组合优势稳定下来,才不至于年年制种,这样就成了一系法杂交稻。而固定杂种优势的途径,主要是培育水稻无融合生殖系最有前途。

无融合生殖主要是对种子进行无性生殖,它的后代遗传结构与母本相同,其基因没有任何变化。

再利用无融合生殖,以及遗传工程,可以将杂种优势固定下来,还可能培育出远缘杂交水稻,创造出更强大的优势。

袁隆平这种全新的战略思想,被世界农业科技界称为“袁隆平思路”。

这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奔着这个目标,直步迈进。

有人善意提醒他:你育出三系杂交稻,已成了著名科学家,还搞什么“两系”、“一系”?万一搞砸了,岂不坏了名声?

袁隆平笑了笑说:“搞科研就如同跳高,跳过一个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着。要是不跳,早晚要落在后头,即使跳不过,也可为后人积累经验,个人的荣辱得失又算得了什么!”

早在198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简称为“863”计划。这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脉的重大科技发展计划。

“863”计划是在世界高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关键时期,我国政府组织实施的一项对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肩负着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历史使命。

“863”计划从世界高技术发展的趋势和中国的需要与实际可能出发,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方针,选择了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7个高技术领域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

1987年,水稻两系法亚种间杂交优势利用技术研究,被国家正式列为其中的生物工程项目中的第101-1号专题,袁隆平被国家指定为该专题组组长和责任科学家,主持全国16个单位协作攻关。

从此,水稻两系法亚种间杂交优势利用技术研究在原已被列为同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和国家“七五”科技攻关课题的基础上,再一次获得国家重点计划保障。

此时,袁隆平感到自己肩负的任务很重,压在他肩头上的,不仅有要使国家在21世纪的挑战面前站住脚跟的历史责任感,还有第三世界国家的那些饥饿的人们的呼救声。

从此,袁隆平工作起来更加废寝忘食了。

袁隆平像以前一样,挽起裤腿,下到实验田后,就忙碌起来。农民看到他瘦小的身体,好心地劝到:“你都这么大年纪了,要少下田,多休息,以免累坏了身子。”

袁隆平乐呵呵地说:“整天关在屋子里手脚发痒,下田搞试验,才有乐趣。”

此时看起来,袁隆平依然像年轻时那样充满活力。

两系法杂交成功的关键在于育成光敏核不育系,难度颇大,研究几受挫折。

袁隆平以过人的胆识和丰富的经验,几度调整方案,发动各协同单位寻找新的育种材料,最终使水稻两系法研究得以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