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逆境中学会坚强

1967年年初,湖南省科委将“水稻雄性不育”课题正式列入省级科研项目,他们时常派人来帮助袁隆平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就在这年4月份,袁隆平起草了一份《安江农校水稻雄性不育系选育计划》,并把这份计划呈报给了黔阳地区科委和湖南省科委。

由此,袁隆平的计划得到了经费支持,第一年,湖南省科委帮助袁隆平解决600元的科研经费,以后逐年增加。袁隆平利用这有限的经费,从一个瓦窑买来大约一百个烧废的瓦盆,作为培育水稻雄性不育系的试验设备。

经湖南省有关部门批准,学校决定给袁隆平配备两名助手,袁隆平点名选拔学业成绩优异的应届毕业生李必湖和尹华奇留校,作为自己的助手。

不久,由袁隆平、李必湖、尹华奇师生三人组成的“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组”正式成立。

学校在中古盘7号田拨出半亩上等的好地,作为他们的试验田。

1968年的春天,气候非常恶劣。狂风暴雨时常忽然降临。

一天,袁隆平带着他的两个弟子,将珍贵的雄性不育秧苗插在中古盘7号田里。那些躲藏在臭水沟里偷偷成长起来的雄性不育秧苗,大难不死,已经发展到可插满两分地的试验田了。

就在他们插秧这天,恰好是嫘祖的生日。几千年以前,嫘祖发现了吐丝织茧的野蚕,然后发明了养蚕织丝的技术。

湘西一带的山民都非常重视这个节日,这一天,每家每户都备香烛纸箔,扶老携幼,跋山涉水,去参拜嫘祖坟、嫘祖宫、嫘祖殿,祈求蚕丝丰收。

袁隆平看到这种情景,心中十分感动。他将嫘祖的故事讲给他的助手们听,然后说:“我钦佩嫘祖,从她身上,我看到了人们征服自然的意愿。同时,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也是人们对自身创造力的体现。无论是传说,还是现实,总之,我非常钦佩嫘祖那种为人民造福的智慧和精神。”

一场春雨过后,湘楚大地阳光明媚。袁隆平他们管理的试验田里呈现出勃勃生机。那些嫩嫩的秧苗,一天天长大,分蘖、拔节、抽穗,每株秧苗都分出三五个蘖,长势非常喜人。袁隆平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他知道自己做实验的材料越来越丰富了。

袁隆平每次走进中古盘7号田,总是贪婪地呼吸者田野的气息,用这清新的气息冲洗那被嘈杂污染的胸膛,聆听那秧苗的低语如同美妙的音乐。

袁隆平看到那些在微风中摇动的秧苗,感觉到了一种安宁和快乐。他似乎感觉到了它们的生命的价值,更感觉到了它们的思想活动。无论是每一片稻叶,还是每一株稻,都在悄声说着,唱着,是那样地自由,那样地快活。

中古盘7号田边,经常可以见到他们师徒三人出没。他们在精心照管秧苗,更加细心地呵护。

在此期间,尹华奇带上无花粉型不育材料去广东繁育,退花型和败育型不育材料则在中古盘7号田里生长。

秧苗的管理工作全由袁隆平一个人承担。他一边认真地观察着,一边详细地记录着。他热爱这份工作,更加喜爱这些秧苗,不管刮风下雨,他都坚持着。

这时候,一位搞常规水稻育种的学者来安江农校作了一次演讲,他在演讲中说:“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退化,杂交无优势,因此杂交水稻的科研课题没有前途。”

一些人趁机攻击袁隆平,他们说:“袁隆平是一个科技骗子!”

袁隆平听说后,心中十分生气,他回到家的时候,脸色十分难看。

邓哲知道事情的原由以后,安慰丈夫说:“你是个有志气的人,犯不上跟这样的人一般见识,你要看开一些。”

在妻子的鼓励下,袁隆平又开始在水稻杂交这条异常崎岖的道路上进行长途跋涉。

为了给自己的科学研究讨回一个说法,在妻子深情的注视下,袁隆平书写着一篇又一篇论文。

袁隆平的这种精神感染着他的弟子,也感染着关心杂交水稻事业的有关部门的领导。

湖南省委有关领导考虑到水稻雄性不育的科研项目非同一般,把这一重大科研课题继续留在安江农校这样一个基层单位,显然是不合适的,于是决定将这个科研项目由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主管。

与此同时,湖南省委还决定在农科院成立“湖南省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协作组”,由农科院配备一位干部任组长,由袁隆平主持业务,尹华奇和李必湖继续充当袁隆平的业务助手。

与此同时,湖南省委还特意从有关单位抽调一批业务骨干,充实到科研协作组,以求加快科研进度。

1968年5月18日的这一天,正是周末。傍晚时分,袁隆平像往常一样,在实验田边来回巡视,自信观察禾苗的生长情况。经过精心培育,禾苗株高而挺拔,还带有三到五个分蘖。

袁隆平为这些秧苗做了七十多块带有标记的小木牌。那些小木牌整齐地排列着,仿佛是站岗的哨兵。

袁隆平做了观察记录,天渐渐黑下来了,趁着一点余晖,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这期间,他的第二个儿子降生了。袁降平回到家里,就忍不住要抱一抱儿子。他是那样的兴奋,那样地高兴万分,在儿子稚嫩的脸上亲了又亲。

袁隆平不仅疼爱自己的亲人,对同事、农民也是格外关心。他有着农民一样的憨厚朴实;又有着大丈夫的气魄和勇气。是一般人所不具有的。

5月19日,这天刚好是星期天。袁隆平一直放心不下他的试验田。吃过早饭后,骑上自行车就急匆匆地直奔他的试验田。

来到田边,眼前的一幕让他惊呆了。昨天傍晚还好好的,只过了一夜,就变成一片狼籍,田里的禾苗被拔光了,一株也没有剩下,不知去向,留在试验出里的是七扭八歪的脚印。

那一棵棵流淌着他的汗水、浸透着他的心血的秧苗,一夜之间踪影全无。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流了多少汗水,用捡来的几根秧苗培育出来的这些实验材料,再次遭到了灭顶之灾!培育有系的计划又不知要推迟多少年?

袁隆平只觉得脑子里乱哄哄的,浑身发抖。他的心像被利剑刺穿似的,眸子里不住地淌着泪水,久久地沉默着。在那黑云翻卷的日子里,他坚挺筋骨,对抗风霜雨雪的侵袭。

在地头坐了很久,他慢慢回过神儿来,含着泪水,强忍住悲痛,四处去寻找那劫后余生的秧苗。他深一脚浅一脚地寻找着,终于在一潭污泥里,他如获至宝地发现了五株半埋着的试验秧苗,就把这些带着污泥的秧苗抱回家,插在试验盆里。

袁隆平喃喃自语到:感谢上天还给我留下了雄性不育材料,使它们还终于没有绝种!

袁隆平从污泥中找回了五株秧苗,似乎找到了一线希望。最近,他还在四处寻找秧苗。直到第四天,也就是5月21日这一天,他在学校西侧的一口水井里,发现水上浮着的几根秧苗,捞起来一看,果然是他的实验秧苗。

他不顾水温低、井深的危险,奋不顾身地跳下井里,但是却无法打捞沉在水底的秧苗,只好请求校方帮助打捞。

学校领导很重视袁隆平的实验。于是,派人抬来了抽水机,把井水抽干,捞出了井底的禾苗,但已经全部沤烂了。这就是震惊黔阳地区的“五一八毁禾案”。

面对那些被沤烂的秧苗,他不禁长叹一声:人啊,为何这么无耻啊!为何手段这样残忍呢!

然而,这一切都没有动摇袁隆平的信心。当他想起饿死桥头的农民,想起那场饥荒,想起祖国的贫穷,再想到大有希望的杂交水稻事业,他又站起来了,他的筋骨比以前更坚挺了。

于是,他的面前便又出现了生机蓬勃的雄性不育秧苗。

在袁隆平的身上,体现出了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并从他身上找到了他的超越与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