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的推广

1976年,杂交水稻先是在湖南进行了大面积推广,随后在全国遍地开花结果。

当年推广208万亩,增产幅度全部在20%以上。试种杂交水稻的农民都是笑不合口,称赞杂交水稻是黄金水稻。

贵州金沙县农业局技术员张本,是袁隆平的大学同学,毕业后分配在贵州省农科院,1957年他到金沙,挂名在县农业局,实际长期在某大队接受劳动改造。

袁隆平得知张本的情况以后,叫助手寄给张本2.5公斤“南优2号”种子。

1976年,张本按照袁隆平在来信中交代的技术规程,将种子播下,再栽插成2.5亩试验田。

当地农民看到张本独特的栽种方法,都嘲笑他。但到验收时,这些奇妙的水稻,亩产居然高达850公斤,比常规稻亩产翻了一番多,当地农民都惊得目瞪口呆!

该县县委书记知道这件事情以后,亲自来视察,然后,他十分尊敬地邀请袁隆平赴金沙“传经送宝”。

袁隆平来到该县以后,受到很高的待遇,连上厕所都有警员跟随。还有年轻漂亮的女服务员递烟递茶递手巾,随侍左右。

袁隆平从未享受过如此隆重的礼遇,他反倒被弄得很不自在。

此时,袁隆平的同学张本也身价大增,他被任命为县农科所所长,还娶了一个漂亮的媳妇。

袁隆平用2.5公斤杂交稻种子,拯救一名老同学跳出苦海的故事,一时成为人间的传奇故事。

没过多久,杂交水稻以其不可抗拒的巨大魁力,成了广大农民争相购买的神奇稻种。

杂交稻迅速在中国农村推广,袁隆平也受到了广大农民的高度赞扬,声望一天比一天高。杂交稻的推广被称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为了用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袁隆平认真总结杂交水稻实验过程的经验,进行理论上的概括和升华。从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后,他就带着助手在实践中奋斗了十个春秋,已经把构想变成了现实。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以及精神财富。

1977年,袁隆平在《中国农业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学术论文《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与理论》。他在这篇论文中这样写道:

现在,我们可以确定无疑地向世界宣告,这项工程技术已由我国先于世界正式完满地研究成功,并同时先于世界投入实际应用。

研究杂交水稻应用工程的学术理论基础,是经典的遗传学说,即孟德尔一摩尔根的基因、染色体遗传学理论体系。

但是,处于同一理论体系中的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于某一研究也会产生不同的看法?

对于杂交水稻研究来说,最有羁碍的理论,莫过于所谓“显性学说”论者关于“自花授粉作物无杂种优势”的错误论断。

植物有无杂种优势,并不取决于它们固有的生殖方式,水稻和其它植物的杂种优势,受共同的规律所支配。水稻有无杂种优势或优势大小,关键在于选配亲本。这与异花授粉植物具有很大的共同性。

在这篇论文中,袁隆平阐明了杂交水稻研究中几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他还有力地批驳了持“显性学说”观点的某些学者。

与此同时,袁隆平也详细地论述了选育杂交水稻“三系”的基本原则。他在文章中写道:

从选育水稻“三系”和利用其杂种优势的目的出发,我们要求的不育材料应该是所谓核质互作型,因为这种类型比较容易做到“三系”配套。而用远缘杂交进行的所谓核置换,是创造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的有效方法。

并非一切远缘杂交的核置换都能造成雄性不育和实现“三系”配套……运用核置换方法求取雄性不育和“三系”配套的实现,必须把握两点:一是亲缘关系的远近要适度;二要以在系统发育上处于低阶段的品种做母本。

这篇论文的发表,对于杂交水稻的发展、扩大“三系”杂交稻的成果,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1977年8月上旬,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在这次会议上,党和政府提出重视教育、重视科技人才的问题。袁隆平听到这个消息后,深受鼓舞,他预感到科学的春天即将来临。

就在这时候,袁隆平怀着兴奋的心情步入全国科学大会的会堂。

这次科学大会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各个科学门类的两千多位科学精英。

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在致辞中说:

我们得到了第二次解放……科学的春天来到了。

在这次科学大会上,党中央发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伟大号召。

在这次科学大会上,方毅作了《关于发展科学技术的规划和措施》的报告,他要求:

在全面安排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把农业、能源、材料、电子计算机、激光、空间、高能物理、遗传工程8个影响全局的综合性科学技术领域放在突出的地位,做出显著的成绩,以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显然,在这次大会上,党和政府已经把农业摆在突出的位置。

抓农业,主要是抓粮食。水稻产量在我国居粮食产量的首位,因此,在改革开放之初,党和政府就将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摆在最突出的位置上。

在这次科学大会上,袁隆平一直十分激动。他真正明白了知识分子的价值,明白了“科学家”的含义。读懂了人生的价值。他深刻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于知识分子的高度重视,并且深受鼓舞。

科学的春天到来后,袁隆平更洒脱了,更兴奋了,人也更有活力了。也有了足够的信心研究杂交水稻。的确,他庆幸自己赶上了一个时代。回头看看以前走过的路程,踩着泥泞歪歪扭扭的步伐,却是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希望走去。

从全国科学大会回来,袁隆平太高兴了,见到每一位同事和助手,总是现场灿烂的笑容。他不时说出一些俏皮话,他那幽默风趣的谈吐,总会把人带到喜悦的氛围中。

他对杂交水稻事业的热爱是无法用言语能够表达的。他说:“把全世界水稻的优点,都集中到一个杂交水稻品种身上,让我们全力研制这种杂交水稻吧,让我们紧紧地拥抱它吧!”

从找到“雄性不育株”开始,杂交水稻研究走过了20年的探索道路,从袁隆平一个人的研发开始,到现在建立起了一个立足湖南、辐射全国乃至世界的专门研究机构。

杂交水稻科研队伍逐渐壮大,在袁隆平的率领下,这支队伍齐心协力,加快了杂交水稻的研究步伐。

随着袁隆平的科研成果的广泛传播,杂交制种技术已从技术人员手里转移到了寻常百姓家,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许多农民每当看到杂交稻田“金镶边”、“银镶边”的夏收景象时,都异口同声地赞扬杂交稻是“幸福稻”、“翻身稻”!

湖南省有一位农民十分高兴地说:“我们解决吃饭问题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

这位农民说出中国亿万农民的心声。

在过春节的时候,一些农民怀着对袁隆平的无限尊敬与爱戴,写下这样的春联:

上联:发家致富靠邓小平

下联:粮食丰收靠袁隆平

在农民眼里,袁隆平已经成为能够带领他们发家致富的“米菩萨”,种植“三系”杂交稻逐渐成为千百万农民的生财之道。

袁隆平和他发明的杂交水稻,深入到广大农村的千家万户,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对于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都起到了难以估量的巨大作用。

自1976年至1988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2.56亿亩,累计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以上,增加总产值280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1978年2月,袁隆平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赴北京出席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