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难题发出挑战

1960年初春,袁隆平来到了橘园里,他看到橘树枝头上开满了小白花,格外显眼。就在这时,一位果农拿着剪刀,把许多小花连同枝条剪下来了。

袁隆平好奇地问果农:“您为何要把这些好看的花给剪掉呢?这多可惜呀!”

“花太多的话,结的果就会少。”老果农这样说回答说。

袁隆平听完老果农的话,陷入了沉思,他想:

人生的目标不也像这些花儿一样,花儿太多的话,很难结果,目标太多,就很难实现了!

于是,袁隆平选择了水稻纯系选育和人工杂交试验的科研课题。试验场地就设在学校分配给他的半亩自留地上。

就在这一年春天,袁隆平在他那半亩试验田里,把稻种播下去。

几天以后,秧苗出水了,绿油油的,显得稚嫩而又充满生机,真是可爱极了。袁隆平动情地凝视着它们,那目光,就好像在看他自己刚刚出生的儿子一样。

就这样,袁隆平充满感情地看着它们一天天长大,目睹它们拔节、分蘖、抽穗,渐渐由嫩绿变为深绿。在此期间,袁隆平认真地观察着每一株水稻的成长,对它们十分爱护。

星期天,袁隆平正在和朋友们打牌,突然天降大雨,袁隆平想起试验田里的那些稻苗,立刻扔掉手中的牌,转身跑出屋子,一头钻进大雨之中。

试验田里,浓绿的水稻已长到齐腰高,眼看就要齐穗了,一场大雨把它们浇得有点儿东倒西歪。

袁隆平急忙蹬掉两只胶鞋,胡乱卷起湿裤腿,赤脚下到禾田里,高一脚、低一脚地来到长得七高八低的稻株中间,开始清点起水稻的株数。

雨点还在无情地往下泼。袁隆平的眼睛经常被头上流下的雨水遮住,他不时地抬手抹一把脸,又继续清点。点完总株数,又接着清点长势不同的稻株的分类数。

在大雨无情的侵袭下,他的脸上竟然流露出抑制不住的兴奋。

袁隆平清点完毕,扳着指头默默地计算一会儿,紫铜色的脸膛上露出高兴的笑容“哈哈,三比一,正好三比一。完全符合孟德尔老头的杂交二代分离法则!”他一边高兴地笑着,一边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着,竟久久地站在稻田里,浑然忘记了正在劈头盖脸泼下来的大雨。

初夏的一天,袁隆平迈开了双腿,夹着课本又向早稻试验田走去。稻田里生长着普通的早稻品种,沉甸甸的稻穗低着头,呈现出将要丰收的景象。

与往常一样,每到田间,袁隆平就把教科书放在地头,卷起裤腿走下田去,一垄一垄地认真观察起来。

突然间,袁隆平发现一株水稻生长状况出奇地好:株形修长而挺拔,稻穗如手掌般丰满,这引起袁隆平的注意。在稻田中犹如“鹤立鸡群”。

袁隆平集中精力看着这颗稻株,仔细地数了穗数和粒数,足有10余穗,每穗的谷子有170粒,远远多于普通的稻穗。

他发现了它,如同发现了一座金矿,兴奋不已。想不到这个发现竟然影响了他的一生。这真是一株不同寻常的稻穗!袁隆平心情异常激动,赶紧取出布条扎在这株特殊的稻子上,以便再次找到它。他心里想,这说不定就是自己要找的优良育种材料。

没有多久,袁隆平小心翼翼地将这棵奇特的稻株结出的170粒稻种收集起来。次年,播种在瓦罐的培养土里,栽插在窗前的试验田里。

袁隆平看着它们一天天地生长,如同注视着共患难的手足兄弟,感到一种心灵相通的愉悦。但是,结果却令袁隆平大失所望。那株原本优势很明显的种苗,其后代的性状竟然发生了分离,居然没有一株赶上它的前代。秧苗长势七长八短,抽穗后穗短粒小。这正是遗传学上讲的分离现象。

袁隆平猛然醒悟到,“从遗传学的分离规律看,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是不会有分离的。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

现在,它的第二代既然发生了分离,那么,去年发现的“鹤立鸡群”的稻株,就可以断定是一株“天然杂交稻”!

想到这里,他又返回田间,再一次来到出现分离的那些水稻植株的试验田里,仔细地作了记载,反复统计运算,证明完全符合孟德尔的分离规律。

孟德尔学说的分离规律是指:基因作为独特的独立单位而代代相传。细胞中有成对的基本遗传单位,在杂种的生殖细胞中,成对的遗传单位一个来自雄性亲本,一个来自雌性亲本,形成配子时这些遗传单位彼此分离。

按照现代的术语,即是说:基因对中的两个基因分别位于成对的两条同源染色体上,在亲本生物体产生性细胞过程中,上述等位基因分离,性细胞的一半具有某种形式的基因,另一半具有另一种形式的基因。由这些性细胞形成的后代可反映出这种比率。

既然去年那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长势这么好,就充分证明了水稻也存在明显的杂种优势现象;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天然杂交稻”,只要我们能探索出其中的规律,就一定能够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那么,也就一定能够将这种杂种优势应用到生产上,从而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

人体的灵性、悟性,是生命力在体内燃烧的一种反应。袁隆平笑了,几乎高兴得跳了起来,两年时间终于获得了这一宝贵的启示。

袁隆平由此得出一个令农业科学界震惊的优势:水稻杂交具有优势。

于是,他把全部精力都转到了培育人工杂交水稻这一新课题上来。

然而,袁隆平的设想与传统的经典遗传学观点相悖。

美国著名的遗传学家辛洛特和邓恩合写的《细胞遗传学》一书,明确地指出水稻杂交无优势。美国哈佛大学的教科书《遗传学原理》中明确写道:

稻麦等白花授粉作物自交不退化,杂交无优势。

因此,当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的研究课题时,遭到某些权威学者的反对乃至嘲笑。因为,杂交水稻研究,是世界公认的农业科学领域中的“歌德巴赫猜想”。

袁隆平在这些学者的嘲笑面前并没有畏缩,他坚定地说:“没有错误的实践,只有错误的理论。”

袁隆平经过反复思考,开始质疑“白花授粉杂交无优势”的观点,毅然决定挑战水稻难题,坚持将“水稻杂交优势利用”作为自己今后的科研目标。

他下定决心要在实践中学会利用水稻的雄性不育系,学会利用水稻的杂交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