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系配套获得成功

1972年,协作组在湖南农科院辟了四分试验田,种了罗孝和选育的一个杂交水稻新组合,即“三超稻”。也就是要进行产量超父本、母本和对照品种的杂交水稻优势试验。

刚开始,这些杂交水稻长势喜人,远远超过其它水稻。人们都赞叹不已。

湖南省主管生产的一位官员闻讯赶来视察,更是赞不绝口。

这位原本支持杂交稻科研事业的官员,此时怀着欣喜的心情集合各地、市主管生产的负责人和有关科技人员在“三超稻”试验田旁召开了现场会,号召全省各地、市尽快推广杂交稻。

到了收获季节,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在打谷场上一验产,“三超稻”的稻草获得了丰收,而稻谷的产量却显得很一般,比常规稻品种的产量相差无几。

这个时候,那些反对杂交稻研究的权威人士趁此机会嘲笑说:“人若是牛的话,就可以吃草了,那杂交稻的优势就很可观了。”

这时,有人竟然指责湖南省农科院的一位负责人说:“你为什么要支持这种浪费钱财和土地资源而徒劳无益的研究?”

那位负责人无言以对。他在盛怒之下,把罗孝和叫到他的办公室,责问道:“你为什么要欺骗领导?”

罗孝和十分紧张地说:“我……我……我没有欺骗领导。”

这位负责人又怒气冲冲地说:“你们知识分子,就会玩花招!”

罗孝和十分笨拙地为自己辩解说:“我……我没有玩花招。”

负责人怒气未消,十分不客气地对罗孝和说:“有人骂你们是一群‘草包学士’!”

罗孝和挨了一顿臭骂,垂头丧气地回到他的住所,找到袁隆平,很无奈地说:“袁老师,有人骂我们是‘草包学士’。”

袁隆平拍了拍罗孝和的肩膀,笑着说:“小罗,我们是在搞试验嘛!既然是试验,就允许成功,也允许失败;失败了找原因,把胸脯挺起来,咱再从头来!”

接着,袁隆平就给罗孝和讲了一个具有哲理性的寓言故事。他说:“在西方国家,曾有一位物理学家,他在一次演讲中,阐述自己的发现时说:‘从太阳光谱上看到的黑线表明,太阳上有金矿存在。’

“物理学家刚说完,就有一位银行家嘲笑他说:‘如果你不能到达太阳这颗星球,那么你就不能上去开采,那你也就不能得到上面的金子,你的发现也就没有什么用处?’

“这很明白,物理学家研究的是科学,是对未来世界的发现;而银行家呢?他脑子里想的只是金钱。

“又过了几年,那位物理学家因这项伟大的发现而获得了金质奖章。那位物理学家对银行家:‘你看,这就是我从太阳上得到的金子。’

“银行家瞠目结舌,无话可说,顿时低下了头。”

袁隆平又说:“同样道理,那些眼光短浅的人,只想急功近利,而我们要放眼于未来,对未来充满信心。”

罗孝和听完袁隆平的故事,顿时也明白了,开心地笑了,他说:“还是袁兄看得远啊!”

第二天,袁隆平也被那位负责人找去谈话,谈话的内容还是“三超稻”的问题。他很不高兴地问袁隆平:“杂交稻为啥只增产稻草?你说杂交优势在哪里?”

袁隆平耐心地说:“增产稻草,也正是杂交稻的优势,至于怎样把增产稻草的优势转变为增产稻谷的优势,就看我们未来的试验了。”

负责人半信半疑地问:“未来你们准备怎样试验?”

袁隆平说:“我们继续寻找最佳组合。”

负责人的脸色变得和缓了一些,他说:“照你这么说,杂交稻有优势,而且最终肯定不会光增产稻草,不增产稻谷,是这样吗?”

袁隆平神情郑重地说:“我可以向领导保证,一年以后,这样的优势便会显现出来。”

接着,袁隆平详细地向这位负责人讲述了他敢于“保证”的理论根据和准备采取的实验措施。

负责人这才打消了顾虑,说:“杂交水稻还是大有前途的嘛!你们就大胆地去搞你们的‘最佳组合’吧,我们将会一如既往地支持你们!”

1972年秋天,袁隆平带着十多名助手长途跋涉来到了海南岛。为了争取时间,他们在起程之前,就已经对稻种浸湿催芽。

在途中,担心稻种会变坏,周坤卢把浸过的谷种绑在身上,用自身的体温对稻种催芽。因为人的体温刚好达到了催芽的温度,虽然浸湿的稻种绑在身上很不舒服,可为了稻种尽快催芽,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

袁隆平一行人到达南红农场后,就立即把稻种播种到了实验田。

这个时候,各省的南繁实验组都陆续请袁隆平来做指导。袁隆平为了避免大家的实验出现相同的情况,他亲自指导大家抓重点,从不同的方向去突破,并指出了各个省的研究任务。他指导各个实验组用“野败”与不同的品种进行测交合回交转育实验,提高了成功几率,使得研究进程进一步加快。

有一天,其他科研组的人来湖南组请教工作,袁隆平便留了他们,让他们吃完饭再走,这样就有了更多时间交流。但他又不好收取人家的钱,自己不也是去过人家那里吃过饭吗,想到这里,他就不再多说什么了。

这下可让罗孝和为难了,这饭钱该有谁来付。那时,每个人的生活补贴有限,每个人都精打细算,不舍得多花一分钱。这时,罗孝和把客人的饭钱都记在了袁隆平的头上。他想让有袁隆平多流点油水。

尽管生活非常艰苦,困难丛丛,但他们从来不叫苦叫累,坚持不懈,认真钻研。袁隆平往来于各个科研组之间,一段时间后,他都瘦了一圈。

1973年初春季节,袁隆平亲自在海南岛南红基地配制了十多公斤杂交稻种。回长沙后,分给他的助手们试种。

李必湖、尹华奇、罗孝和等在湖南省农科院1.2亩试验田里,种下袁隆平配制的种子,虽然只中耕一次,施肥一次,可收获时,亩产高达505公斤。

这一年,全国农业科学技术人员齐心协力,广泛选用我国长江流域、华南以及东南亚、非洲、美洲、欧洲等地的一千多个品种进行测交筛选,先后筛选出一百多个具有恢复能力的品种。

袁隆平和他的弟子们率先找到一批优势很强的恢复系。

同年,为了检验杂交水稻是否有高产优势,湖南省农科院在这块试验田附近,组织全国和省里几位劳模用五亩上等好地播种没有进行杂交的水稻种子,进行丰产竞赛。这些人在这五亩好地上精耕细作,偏水偏肥,各方面都给予最优越的条件。到了收获的季节,五亩田,却只有一亩亩产勉强超过500公斤。

比较之下,杂交稻的高产优势是十分明显的。

此时此刻,袁隆平看到了成功的希望,他的心情十分舒畅。

这天夜间,袁隆平把他的小提琴带到打谷场上,充满激情地弹奏起巴赫的作品。

此时此刻,天地一片寂静,只有他那动人的琴声在一望无际的田野里轻轻地流淌着。

至此,按照袁隆平起初对杂交水稻的理论设计: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宣告成功!

“三系”的配套成功,预示着我国率先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时刻即将到来。

从人类战胜饥饿的历史来看,这是运用“科技手段”增产丰收造福人类所取得的重大突破。从世界农作物育种史来看,史20世纪继小麦杂交和玉米杂交获得成功后的又一成果。从当时国际社会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角度来看,这是我国自主创造的重大科技知识产权。

袁隆平成功地开创了我国杂交水稻的高产之路,他用自己的成果对美国经济学家布朗的质疑作出响亮的回答:高科技养活中国人!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左连生说:“袁隆平的世界观突出地表现在他崇高的民族自尊心上。他潜心于杂交水稻的研究,致力于创新。他的科研成果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国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全永明说:“袁先生是智慧、勇敢、坚忍的象征,是无私奉献的典范。因为有了这些美德,他注定要在高科技杂交水稻研究中获得成功。”

1973年10月,袁隆平赴苏州参加中国农业科学院在这里召开的水稻科研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袁隆平宣读了论文《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他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科学家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稻“三系”配套成功!

袁隆平在宣读完论文后,又针对美国经济学家布朗的质疑,意味深长地讲了下面一段话:

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为之自豪。我们不曾卑微,因为在人类长长的生命链条中,我们承前启后,正在从无限走向无限;

我们也不曾骄傲,因为人类创造辉煌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未来的路依旧很长很长。

袁隆平的论文和讲话,在这次会议上引起极大的震动。

回长沙以后,袁隆平写了这样一张纸条挂在自己的书橱上:

灵感在科学研究中与在艺术创造中一样,具有几乎同等的重要作用。

袁隆平从在稻田中发现水稻的杂交优势,到寻觅“野败”,都表现出一种思维上的突破性,袁隆平把这种思维上的突破称为“灵感”。

1974年新春佳节,邓哲到广东出席生物防治会议,她趁此机会顺道到海南看望丈夫。

大年初一那天,袁隆平带着邓哲来到三亚的天涯海角,他们看到茫茫的大海上,一只只海鸥,正张开强劲的翅膀,搏击着狂风巨浪,向前奋飞。袁隆平触景生情,对身旁的妻子说:“我们过去只不过是洞庭湖边的麻雀,现在却要做太平洋上的海鸥了!”

从1968年南繁育种开始,袁隆平就很少回家。他南来北往,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杂交水稻研究工作上。在搞科研的前十年,他在海南岛就度过了七个春秋。

1974年,袁隆平培育出强优组合的“南优2号”,并于当年试种成功。

1974年春天,袁隆平将自己育成的我国第一个强优势组合“南优2号”杂交稻种子,拿到安江农校去试种。

袁隆平在安江农校试种的结果是“南优2号”杂交中稻亩产628公斤;他耕作的晚稻示范田二十多亩,平均亩产511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