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农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重农学派的思想体系(重农主义)形成于 18 世纪的法国,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魁奈(1694—1774)和杜尔阁(1727—1781)。

重农主义者与配第的相同之处是,否认财富以及财富的增殖来自交换。同时,他们发现了比配第更为先进的剩余的起源。他们认为从事工业和贸易的人数,最终决定于维持生活的物品的数量,而这些物品是在土地上劳动的人们所能获得的超过他们自己需要的那部分。这也是重农主义者最基本的假定,即只有农业才能够产生剩余。

魁奈的《经济表》(1758)以一种社会结构为依据,将劳动分为两类: 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土地为地主所占有,但是由佃农耕种,因此佃农是真正的生产阶级。他们所创造的“纯产品”(以有别于制造品),不仅是为了满足佃农自身所需,而且还要满足土地所有者们的需要(包括国王、教会、公职人员和其他一切依靠地主生活的人),以及那些非生产者的需要(工匠、商人等)。魁奈通过《经济表》,着重分析了“纯产品”在不同阶级之间的流通过程(不涉及每一阶级内的流通)和再生产过程(假定价格和产量保持不变)。这种简化的分析可表述如下:假设每年总产量为 50 亿法郎,其中按

实物扣除 20 亿作为再生产费用(农民食粮、种籽等等)。“纯产品”是 30 亿,其中 20 亿假定为食粮,10 亿为制造业原料。除去以上表现为实物的“纯产品”外,农民手中还掌握有国家的货币量,比如 20 亿。同时,非生产阶级

拥有 20 亿法郎的前期生产的制造品,地主虽然不掌握什么,但他们有权向农

民索取 20 亿法郎的地租。现在开始进入流通:农民交给地主 20 亿法郎的地

租,地主向农民购买 10 亿法郎食粮,这样农民就收回半数货币。地主用另一半购买非生产阶级的制造品,后者又把所收入的钱从农民那里购买食粮。农民从非生产阶级那里购买 10 亿制造品,非生产阶级又将这笔钱购买原料。最

终,农民手中剩下 20 亿法郎的货币作为下期再生产过程之用。

《经济表》的主要关键,在于“纯产品”使用价值的分配和再生产。重农主义者的分析方法,为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学说提供了重要思路。

杜尔阁是重农学派在政治上的重要代表人物。在大革命前的短暂任期内,杜尔阁对法国的财政经济实行重农主义的改革政策。由于土地被认为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唯一可以合理地征收租税的生产部门就是创造价值的部门,即农业。向工业征税只不过是迂回地向土地征税,因而是不经济的。杜尔阁重农主义的财政准则,就是单一的土地税。但由于当时法国的经济和政治条件还不具备,他的改革很快就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