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李烈钧和湖口起义

1913 年 6 月 9 日,袁世凯在作好了政治、军事准备以后,指责李烈钧“不称厥职”,“不孚众望”④,悍然下令罢免李的江西都督职务,任命黎元洪兼领江西都督,任命欧阳武为江西护军使,贺国昌为护理民政长,陈廷训为江西要塞司令官。欧阳和陈都是李烈钧的重要部将,袁世凯利用他们来稳住江西,作为控制江西的过渡,企图用政治手段来瓦解革命党人。

李烈钧(1882—1946),原名烈训,字协和,别号侠黄,江西武宁县人, 1902 年入江西武备学堂学习,1904 年被选送日本学习陆军,1907 年经张继等人介绍加入同盟会。1908 年回国后,先后在赣、滇任职。武昌起义后,他回到九江被推为江西都督府总参谋长。后率舰队西上援鄂,任苏、皖、粤、鄂、赣五省联军总司令。李烈钧出任江西都督后,坚持革命立场,与袁世凯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被誉为民党急先锋。李烈钧被罢免,就成了二次革命的导火线。

袁世凯对革命党人地方实权的剥夺,迫使革命党人不得不作出最后的抉择:是隐忍待时呢,还是背水一战?尽管局势已经十分明朗,革命党人在作出最后抉择时仍然经历了一段痛苦的摇摆过程。

当时,孙中山义愤填膺,竭力主战。他派南下参加讨袁的参议院议长张继及马君武、邵元冲、白逾桓四人到赣,动员李烈钧声罪讨袁。但这时李烈钩鉴于他的同盟反袁的主张久久得不到响应,因而顾虑重重,打起了退堂鼓。法律解决的思潮,磨损了李烈钧的战斗意志。

还在免职令下达以前,李烈钧在和邓汉祥的一次谈话中就对形势作了悲观的估计。据邓的回忆说:“我到江西见到李烈钧后,就问他反袁的结果会如何?李说:‘一定打仗!’我问:‘打仗胜负如何?’李说:‘国民党一定失败⋯⋯’”①免职令下后,李烈钧召集部下开会,商讨对策。赣中将领纷纷主战,但第二师师长刘世均表示坚决反对。当时正在江西的赵正平献议, “不如先行电询湘、皖、闽、粤诸省,再行决定”。赵去电后,“不一日而复电都来。湘谭(延闿)主张我从众,皖柏(文蔚)主张不如大家撒手,粤胡(汉民)且言我不久到沪,可在沪相见,闽孙(道仁)也含糊。这样一来, 李氏就决定下野,自己且准备些款项,拟带一群英俊青年,分赴东西洋留学”。

② 《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第 1104 页。

③ 《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第 1108 页。

④ 《政府公报》,1913 年 6 月 10 日。

① 邓汉祥:《我赴江西了解李烈钧反袁动向的经过》,《辛亥革命回忆录》(八),第 585 页。

①6 月 15 日,李烈钧卸职离开南昌前往上海。他在路过湖口时,九江一线的军官们也向他建议即时讨袁,但李烈钧说:“外面局势实在弄不清楚,到上海后再和孙、黄诸要人商议,并询各省意见,再行发动。”并说:“如现时不发动,我定电知你们,大家到外国观察一时,将来总有事做。”②当李经安庆与柏文蔚会商,然后于 6 月 19 日到达上海时,孙中山已离沪赴澳门。李草率卸职离赣,遭到沪上党人的责难,尽管他还在犹豫,已不得不放弃出洋的打算。

就在李烈钧离开南昌的当天,欧阳武即致电黎元洪,表示拥护中央。他说:“武誓矢血诚,拥护中央,保卫地方,鞠躬尽瘁,至死靡他”③,旋即就任江西护军使,并根据黎元洪的要求,代理江西都督。6 月 18 日,欧阳武从九江启程赴南昌,路经湖口时,撤换了反袁比较坚决的水巡总监蔡锐霆,19 日到达南昌,翌日即接管都督印信,履行职权。第二师师长刘世均旋由南昌调赴九江。欧阳上任后,立即着手破坏李烈钧的备战体制,下令“取销军政司,裁撤总务厅,停止征兵,解散兵站”④,并将前沿部队撤回江西腹地。这是李烈钧轻易离开江西所造成的恶果。与此同时,为稳定江西局势,黎元洪表示“可担任鄂军不入赣境一步”。①

在李烈钧离赣的前一天,即 6 月 14 日,袁世凯又以调任的方式,撤去胡汉民的广东都督职务,任命陈贻范(原上海通商交涉使,参与发布宋案证据)、胡汉民为西藏宣抚使,任命陈炯明为广东都督,陈昭常(原吉林都督)为广东民政长。胡汉民于 16 日通电接受新任。

当时,革命党中枢曾两次电请陈炯明出师“抵抗命令”。②但陈炯明召集诸将开会讨论出师时,遭到粤中将校的反对。汪精卫这时正从上海赶到广州, 他对胡汉民、陈炯明之间的矛盾进行了调解,商定了胡、陈接退的办法。三人又联名密电黄兴,明白表示一致讨袁,请黄专力主持长江军事。胡、陈在联名致邹鲁的电报中也表示:“这次更接,不特于大局无碍,而且有益。”③

不过,当时的广东局势还是很微妙的。革命党人指望陈炯明的权力欲望得到满足以后能起兵讨袁,而广东高级军官们则希望拥陈上台后一起倾向袁世凯。双方都希望陈炯明早日接任都督。陈处此局面,觉得“接也难,不接也难”。④他既害怕起兵失败,又害怕为袁利用,下不了最后的决心,迟迟不肯接任。他在 6 月 16 日曾向袁世凯提出了很高的要价:“(一)中央政府须即汇款二千万元,以为收回地方纸币之用;(二)不得任命政府私人为粤省护军使及民政长,从中牵制一切;(三)如政府为一时权宜计,暂以炯明充粤督,则不如速去。”⑤如此高价,袁世凯当然难以接受。

① 赵正平:《仁斋文选》,第 522 页,刊印《仁斋文选》筹备会 1945 年版。

② 耿毅:《癸丑讨袁回忆录》,《辛亥革命回忆录》(一),第 551 页。

③ 《黎元洪致袁世凯铣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北洋政府陆军部档案。

④ 《欧阳武狱中呈段祺瑞文》,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北洋政府陆军部档案。

① 《黎副总统政书》卷 22,第 7 页。

② 《官其彬致段祺瑞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北洋政府陆军部档案。按:函称发电者为“某党之最有力者”,当指孙中山或黄兴。

③ 邹鲁:《回顾录》第 1 册,第 67 页。

④ 钟德贻:《粤省辛亥革命回忆录》,《近代史资料》1957 年第 1 期。

⑤ 《民权报》,1913 年 6 月 24 日。

6 月 20 日,孙中山抵达香港、澳门,22 日,胡汉民偕汪精卫乘宝璧兵轮离粤赴港。孙中山遂约见陈炯明。陈为避嫌疑,以巡视为名,乘军舰与孙会面。孙中山终于“征得陈炯明对四省独立,广东同时宣布的同意”。①7 月 4 日,陈接都督任,着手调集军队,准备独立。

赣、粤两督的罢免,使革命党内武力讨袁的舆论逐渐占据了主要地位。黄兴为大势所逼,开始着手规划倒袁的实际部署。他把行动的方向,首先定在湖北。

湖北革命党人自辛亥革命后,备受袁、黎的压迫和摧残,他们一批一批地觉醒起来,相继走上反抗袁、黎压迫,举行武装暴动的道路。但是,由于他们觉悟有迟早,被黎元洪逐次各个击破,革命军队也被黎遣散殆尽,而北军已经重兵入鄂,革命党人不再象辛亥年那样有力量了。然而,他们在策动黎元洪中立失败之后,还想抄袭辛亥年的老文章,希望在湖北首先发动,扫除湘、赣出师的障碍。湖北著名革命党人詹大悲、王宪章、季雨霖、王华国、熊炳坤等在黄兴支持下,纷纷回鄂运动,前军务司长蔡济民也密谋内应。黄兴又续派宁调元、熊樾山前往联络,敦促起义。

正当湖北革命党人广泛联络,准备起兵之际,先前发动上海制造局之役的柳人环、文仲达、卢汉生在李烈钧离赣后被解赴湖北,并于 6 月 23 日乘京汉火车转解北京。途中,文仲达变节招供:“机关在上海麦根路三十二号<B

>。其派来湖北运动军队,并行暗杀之人为刘敦榘,年二十三岁,湖南人, 机关在汉口《民国日报》馆。”②黎的探访人员中途回鄂作了紧急报告。24 日,黎元洪饬令军警会同法租界巡捕查封《民国日报》馆,搜获文电布告多件,逮捕曾毅等四名报馆编辑。

负责起义全局的詹大悲,看到机关被破,心急如火,命令起义部队于 25 日夜于南湖集合暴动。但是,由于各处机关陆续被破坏,联络指挥人员被捕, 没有发动就流产了。翌日,宁调元、熊樾山因疏于防范,在汉口德租界日本人所开富贵馆被黎的军警会同德租界巡捕逮捕。①是日晚,詹大悲再次鲁莽发动,到处派人纵火,但依然一事无成。仅驻扎天门、潜江一带的原季雨霖旧部章裕昆一营于 25 日夜如期响应,举行起义,旋亦因孤立无援而溃散了。事后,黎元洪大肆搜捕、屠杀。詹大悲等在武汉立脚不住,在日本人掩护下, 乘日轮岳阳丸逃往下游。经这次失败,湖北革命党人被摧残殆尽。

  1. 月底,孙中山由香港回到上海。这时候,各省的空气依然相当沉闷。李烈钧滞留沪上,陈炯明迟迟未上任,革命党的一些带兵将领还在希望保存实力。尤其是南京第八师,作为革命党人的精锐部队,师旅长们借口中下级军官不能一致,依然不赞成出兵讨袁。孙中山对于党内这种涣散的状况非常气愤,他在上海召集军事会议,力促陈其美在上海独立,章梓在南京倡义, 又派朱卓文前往南京运动第八师的营连长赞成起兵。但是,谁也不敢先发。于是,孙中山、黄兴又宴请李烈钧,动员江西起兵发难。席间,李“意气自豪,谓各省如能响应,赣事尚可为。中山极力怂恿,并以南京情形告之,李遂告奋勇”。②当时,恰巧江西第一旅旅长林虎派团长李思广到上海寻找李烈

① 张醁村:《辛亥革命前后同盟会领导人物的政治分歧及其分裂》,《广东辛亥革命史料》,第 365 页。

② 《黎元洪致袁世凯段祺瑞敬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北详政府陆军部档案。

① 宁调元、熊樾山被捕后,刘揆一等营救不果,二次革命失败后,于 9 月 25 日被杀。

② 谭人凤:《石叟牌词叙录》,《近代史资料》1956 年第 3 期。

钧探听消息。李思广向李以及在上海的革命党人汇报了江西军队士气旺盛、斗志高昂的情况,李烈钧终于下了首先发难的决心。他令李思广赶速回报: “皖、宁、湘、粤均倚戈待命,若吾赣发难,一星期间各省即可响应,并出援军。”①并密电赣中将领速作起兵准备。

当革命党人为发动二次革命奔忙之际,袁世凯也在积极抢占先机。7 月 2 日,江西要塞司令官陈廷训向袁世凯密报:“九江、湖口为长江要冲,匪党往来如织,防不胜防。近闻煽惑上下六台,克期举事,台官中竟有为其所动者。”②这个叛将竟要求袁世凯商请黎元洪派遣军队和军舰前往九江镇慑。4 日,黎元洪违背信约,电告袁世凯“拟援缨冠往救之义,迅饬李总司令(指李纯)酌派军队驰往赴援”③,支持北军强行入赣。5 日,参、陆两部向李纯转达袁世凯命令:“严行戒备,一闻有警,立即驰援。”并告李已电黎派兵, “并饬徐司令亲率各舰先驶至浔驻守,以防意外”。④事实上,李纯未待袁的命令到达,已根据黎的指令,于 5 日派遣十二旅吴鸿昌的二十三团附机关枪一连先行赴浔,6 日又亲率第十一混成旅继进,并于 8 日抵达九江,轻易占领了入赣的战略要地。

当北洋军队前锋到达九江地区后,林虎于 6 日向南昌屡电告急,并宣布“本团现已实行防御”。⑤他扣留了由德安开往九江的火车,将前哨布防到沙河一线。是日,欧阳武感到为人愚弄,遂致电国务院抗议派兵入赣,并向袁世凯电请辞职,并要求袁致电黎元洪“速将军队调回”。①由于欧阳武连电黎元洪担保江西局势平静,要求履行北军不入赣境的诺言,黎曾一度电令李纯撤兵。但李纯不听,并亲率一团进驻九江城内,前锋更于 10 日推进到沙河一线,离林虎所部仅数里之地。南北两军虎视眈眈,战事一触即发。

在北军进兵江西的同时,袁世凯借口徐企文案,一再向程德全交涉,坚持派兵南下进驻上海制造局。7 月 6 日,北洋第四师臧致平团伪装成海军警卫队(共三营,约一千三百余人),由海军中将郑汝成率领,乘招商局新昌、安平两轮抵沪,入据制造局军械重地。当北军未登陆前,陈其美建议邀击于海上,孙中山表示赞成,但黄兴认为不妥,因而没有拦截,让北军安然上岸, 在南方腹地插进了一把尖利的匕首。

尽管决战即将来临,革命党人依然没有统一的作战计划,没有统一的指挥,步调十分凌乱。本来,赣、皖结成了反袁的联盟,但这时柏文蔚认为大势已去,意志非常消沉。6 月 30 日,袁世凯任命柏文蔚为陕甘筹边使,解除了他的安徽都督职务,同时任命孙多森为安徽民政长兼署安徽都督。柏拒绝了新任,但表示“文蔚交卸,即日归省(省亲)”。②安徽革命党人要求即时举义,柏没有同意,也没有到上海参加军事会议。上海革命党人指派龚振鹏回安徽策动反袁。7 月 6 日,孙多森到安庆上任,安徽革命党人管鹏、陈紫枫运动胡万泰部排长彭尚述企图暗杀孙,但被胡捕获。当时,李烈钧正从上

① 《林虎回忆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原国民党国史馆材料。

② 《赣案续记》,《近代史资料》1962 年第 1 期。

③ 《黎元洪致袁世凯支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北洋政府陆军部档案。

④ 《赣案续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本。

⑤ 《民立报》,1913 年 7 月 15 日。

① 《民立报》,1913 年 7 月 15 日。

② 《柏文蔚致段祺瑞等东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北洋政府陆军部档案。

海经南京返赣准备起义,但他没有去联络柏文蔚合作反袁。8 日孙多森在胡万泰的保护下安然接任。柏文蔚竟在临战之际,于 7 月 10 日乘建威兵轮由安庆赴南京,“闭门谢客,藉以休息”。①

  1. 月 8 日,即李纯到达九江的那夭,李烈钧也悄然抵达湖口②,部署起兵事宜。然而,他在湖口无法掌握他的基干部队。他的有战斗力的老部队,即一师二旅三团当时被分割部署在九江(二个营)、南昌两地,而且被敌牵制, 无法运动,因而他只能以九、十两团为基干力量。九团为戈克安旧部,十团由湖口炮台兵改组而成,战斗力可想而知。季又调集辎重、工程两营,以湖口为基地,设立讨袁军司令部。9 日晚,李烈钧电告欧阳武及江西各机关, “鄙人免官赴沪养疴,忽闻北军入赣,愤不欲生,现已回赣効力。”③欧阳竟严词答复李烈钧:“此间皆不主战,请君速速返沪。否则,武即会同北军夹攻湖口。”④并派代表三人赴湖口劝李烈钧离境。李对代表说:“烈钧亦知南雷(欧阳武字南雷)素主和平,但烈钧已到此,决无返沪之理。请为南雷言, 好则回头见,否则来生见可也。”⑤李烈钧以生死的抉择示意欧阳不得阻挠起义。

11 日,李纯得到陈廷训的当面紧急报告,得悉李烈钧已经占领湖口。十一混成旅旅长马继增也急报林虎正向九江开进,要求通过北军防地。于是, 李纯向京、鄂急电请援,袁世凯遂命黎元洪调拨海陆各军迅速赴浔增援,令欧阳武“严束所部,勿受乱徒指挥”。⑥欧阳武在南昌得悉李烈钧已执意起兵讨袁,企图调集两团兵力进攻湖口。但这时他已经指挥不动军队了,他的部下原是李烈钧旧部,支持革命。江西革命党骨干分子俞应麓(在上年李烈钧病假期间曾代理过都督职权)控制了南昌的局面,国民党掌握的省议会,更一向主张激进。于是,欧阳于 11 日晚上召集民政长、各司司长、都督府顾问、各报馆主笔、各公团各党派领袖开会,宣布自己已无调遣军队的能力,表示从此辞职,但因大家要他维持南昌秩序,才勉强留了下来。

同日,李烈钧对军事作了部署,密电委任林虎为讨袁军左翼司令,指挥一、二、七团攻击沙河、十里铺一线北军,任命方声涛为右翼司令,指挥三、九、十团攻击九江城南金鸡坡炮台北军,任命何子奇为湖口守备司令。当日晚,林虎向所部下达了攻击令。12 日拂晓,林虎所部前卫司令唐天鹏向沙河北军侧翼发起猛攻,林军另一支向十里铺前进,企图包抄敌军。酝酿已久、几度濒于流产的二次革命战争终于打响了。

在湖口,李烈钧令要塞鸣炮,宣布独立,并发布讨袁檄文、对外通电及对党团公启,还向各属及人民通电宣布约法三章:“一、誓诛民贼袁世凯; 二、巩固共和政体;三、保障中外人民生命财产。”①讨袁檄文慷慨激昂,谴责袁世凯“乘时窃柄,帝制自为,⋯⋯近复盛暑兴师,蹂躏赣省,以兵威劫

① 柏文蔚:《五十年经历》,《近代史资料》1979 年第 3 期。

② 李烈钧抵湖口的日期众说纷纭,李自述为 12 日,林虎回忆为 11 日,欧阳武狱中口供为 9 日。当以陈廷

训向李纯的报告为准,即 7 月 8 日。(《近代史资料》1952 年第 1 期)

③ 《时报》,1913 年 7 月 12 日。

④ 《欧阳武狱中呈段祺瑞文》,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北洋政府陆军部档案。

⑤ 《欧阳武狱中呈段祺瑞文》,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北洋政府陆军部档案。

⑥ 《赣案续记》,《近代史资料》1962 年第 1 期。

① 《李烈钧自传》:第 24 页。

天下,视吾民若寇仇,实属有负国民之委托”,号召“我国民宜亟起自卫, 与天下共击之”。②7 月 13 日,江西省议会开会,推举李烈钧为讨袁军总司令,欧阳武为都督,贺国昌为省长,俞应麓为兵站总监。唯欧阳武称病不出。这样,江西首先举起了讨伐袁世凯的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