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混合物的分离
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接触到的物质很多都是混合物,例如粗盐、煤炭、
各种溶液和浊液等等。化工生产、医药工业的粗产品中也含有杂质。为了适应各种不同需要,往往必须把混合物里的几种物质分开,以得到较纯净的物质,这个过程叫做混合物的分离。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很多,这里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过滤
我们知道,在自来水的生产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那就是过滤。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跟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自来水厂的过滤池里铺有几层大小不等的砾石、砂子等滤料,水通过时,不溶于水的固态杂质被过滤除去(图 4-12)。
实验室里通常使用滤纸进行过滤。过滤时,液体穿过滤纸上肉眼看不见的小孔渗出,而固态物质被留在滤纸上,从而使固体跟液体分离。例如,提纯粗盐时,先把粗盐溶解在水中。然后过滤,把泥砂等杂质从食盐水中除去
(图 4-13)。
【观察与思考】
按图 4-13 装配好过滤装置,然后过滤一杯粗盐水。观察操作方法,并比较过滤前后的食盐水有何变化,滤纸上留下了什么(保留过滤后的食盐水, 供下面的实验用)?
结晶
【观察与思考】
在一个盛有 10 毫升蒸馏水的试管中加入少量明矾,振荡,加热,再继续加入明矾,制成饱和溶液。将盛有热饱和溶液的试管放到冷水中冷却,观察实验现象。
我们看到,盛有明矾热饱和溶液的试管冷却后,有明矾固体析出(图4-14)。
如果将食盐水盛放在敞口容器中,随着水分的逐渐蒸发,溶液先由不饱和变为饱和,接着有食盐固体从溶液中析出(图 4-15)。
从溶液中析出的明矾固体和食盐固体,都具有一定的几何形状,这些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叫做晶体(图 4-16)。晶体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叫做结晶。运用适当的方法,还可以制得一些物质的大晶体,蒸发溶剂与降低温度是两种常用的方法。
利用结晶可以提取或提纯物质。例如从海水提取食盐,就是把海水引到盐田里,让水分自然蒸发,得到粗制的食盐晶体。粗盐再经溶解、过滤后, 给食盐水加热,使水分蒸发,可得到精制的食盐晶体。
【观察与思考】
将图 4-13 所示实验中保留的食盐水倒入蒸发皿中,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制取精盐。观察操作方法和实验现象。
降低温度使晶体从溶液中析出的例子也很多,图 4-14 所示的实验就是一例。再如,我国内蒙古的许多湖泊里含有天然碳酸钠,冬季温度降低时, 湖水中的碳酸钠就成为晶体析出。
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态物质(如食盐),一般用蒸发溶剂的方法使晶体析出。对于随温度升高溶解度明显增大的固态物质(如硝酸钾、明矾),通常用降低温度的方法使晶体从溶液中析出,但也可以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析出晶体后的溶液叫做母液。
含有几种可溶固态物质的混合物,可根据它们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不同,用结晶的方法加以分离。
【观察与思考】
将硝酸钾和食盐的混合物 10 克(其中食盐较少)放入烧杯里,注入 15 毫升水,加热,使混合物全部溶解后冷却,观察硝酸钾晶体的析出。然后过滤,硝酸钾留在滤纸上,而食盐仍在溶液里。这是为什么?
这是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8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169 克,20℃时为 31.6 克)。当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后,就会有硝酸钾晶体析出。而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8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 38.4 克,20℃时为 36 克),而且混合物中食盐的含量较小,温度降低后,还没有达到饱和状态,因此大部分食盐仍留在母液中。经过过滤,就达到了初步分离硝酸钾和食盐的目的。
结晶的方法在工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有广泛的应用,它可用于物质的分离、提纯等。例如,在制糖工业中,先将甘蔗汁或甜菜汁经过滤除去杂质后, 浓缩、结晶制得粗糖,再经溶解、脱色、结晶等操作而得到精制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