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溶解度
    ======

溶解性

在相同条件下,有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这是我们熟悉的事实。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观察与思考】

在 A、B 两个试管中各加入 10 毫升水,然后在 A 试管中加入 5 克食盐, 在 B 试管中加入 5 克蔗糖,振荡后观察现象。再在 B 试管中一份一份地(每份 5 克)加入蔗糖,振荡,等前一份完全溶解后,再加入后一份,直到有剩余蔗糖出现为止,记住共加入了几份蔗糖。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我们看到,在同一温度(室温)下,在相同体积(10 毫升)的水中,溶

解的蔗糖质量要比食盐多几倍。这说明在相同条件下,蔗糖溶解在水里的能力要比食盐强得多。广义地说,不同的物质溶解在同一溶剂里的能力各不相同。

同一种物质溶解在不同溶剂里的能力也不相同。例如,油脂很难溶解在水里,但却很容易溶解在汽油中;食盐容易溶解于水中,却难溶解于汽油中。

我们通常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在一定条件下,溶解性的强弱主要跟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有关。例如,蔗糖在水中的溶解性比食盐强得多,油脂在汽油中的溶解性比在水中强得多。

溶解度

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往往需要精确地知道,在一定条件下,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最多能溶解多少。这时仅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是不够的,还必须研究物质的溶解度。

物质的溶解度有多种表示方法,下面各介绍一种固体溶解度和气体溶解度的常用表示方法。

  1. 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在一定温度下,固体的溶解度通常用溶质在 100 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克)来表示①。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例如,20℃时,硝酸钾在 100 克水里最多能溶解 31.6

克(此时溶液达到了饱和状态),我们就说硝酸钾在 20℃时的溶解度是 31.6 克。又如,食盐在 20℃时的溶解度是 36 克,就是说 20℃时,食盐在 100 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是 36 克;或者说 20℃时,在 100 克水中

最多能溶解 36 克食盐。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是不同的(见表 4-2)。

表 4-2 几种固体的溶解度(20℃)

物 质

蔗糖

食盐

小苏打

熟石灰

大理石

溶解度(克)

203.9

36

9.6

0.165

0.0013

通常把在室温(20℃)时,溶解度大于 10 克的,叫易溶物质;溶解度为1~10 克的,叫可溶物质;溶解度为 0.01~1 克的,叫微溶物质;溶解度小于 0.01 克的,叫难溶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