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少年,拜师求学

曾爷爷出生在广东省梅县珊全村,在那个国运不济的年代里,这个黄土连绵,土地贫瘠的小山村,带给村里十几户农家人的,只有生活的困窘和平淡。

曾宪梓 4 岁那年,父亲与世长辞,生活的重担便落在了母亲身上。一晃上学的年龄到了,可家里连肚子部填不饱,哪能交得起学费呢?宪梓整天眼巴巴地望着村里别人家的孩子上学,心里急得直想哭。他忍不住央求母亲领他来到教书先生家。宪梓给先生连磕

了几个头,说:“先生,我帮您烧火煮饭洗碗扫地,请您收下我吧!” 先生看着这孤儿寡母,不禁动了怜悯之心,爽快地答应了。宪梓出了先生家, 高兴得赤着脚在田野上奔跑起来。

生活的艰辛使年幼的宪梓过早地成熟了。他每天早上帮母亲到干旱的田里灌水,白天一边识字读书,一边帮先生烧火煮饭洗碗扫地。一天清早,天还没亮,他揉着睡眼从床上爬起来,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田里。他一边帮母亲摇辘轳把,一边听着水车发出“吱呀吱呀”的响声,迷迷糊糊又合上了眼皮,顺势往前一倾,重重地滑下了冰冷的水田里,宪梓冻得直打哆嗦,可他爬上田埂又摇了起来。母亲心疼地说:“乖仔,今天干活辛苦,这儿的活妈干,你先回家烧火吧。”天还没亮透,小宪梓回到了家,他一边烧火,一边

就着那红红的火光,大声地朗诵起课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为了给宪梓交学费,母亲顶着凛冽的寒风到几十里外的地方挑石灰,脚裂了一道道口子,鲜血渗出来,泥灰一沾,疼得直流眼泪。因为买不起药, 母亲便用做活的针线,一针一针地把裂口缝起来。在一旁读书的小宪梓发现了这一切,大颗大颗的泪珠从脸上滚落下来,他忍不住抱住母亲:“妈,别去挑了,我不读书,我去学做竹箩帮你赚钱!”“啪!”母亲满脸怒容,一巴掌打在他的屁股上:“以后不准再说不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