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1993 年 12 月,我曾把 1990 年以后自己在报刊发表的回忆毛主席的文章,辑成一册,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一个省委书记回忆毛主席》, 作为一瓣心香,献给毛主席百年华诞,聊寄对老人家深深的怀念。

现在,我把近两年新写的文章收集起来,又将前书中的文章做了些重要修改,编辑到一起,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这里主要是回忆当年毛主席怎样耳提面命、言传身教地教导我们当好省委书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以开卷篇《毛主席教我们当省委书记》的题目做书名,当会更准确、鲜明地反映全书的主题。

毛主席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战略家和实践家,他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和他的战友们一道,创立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他领导中国共产党和全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 又不停顿地投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探索中。在这光辉的战斗历程

中,取得过伟大胜利,也经受过失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那样严重的失败。对于毛主席在建国后的功过是非,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已经作出实事求是的结论,我是完全拥护的。

毛泽东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所创立的具有世界意义的历史功勋,是谁也抹煞不掉的。毛泽东作为一位历史伟人,他属于中国、属于世界;毛泽东思想作为人类的精神财富,在他生前属于中国、属于世界,在他身后,仍然属于中国、属于世界。

人们深情地思念毛主席。越来越多的人,把怀念和敬仰之情,变成学习毛泽东、研究毛泽东的热情和积极性,在中国、在世界,正出现一个研究毛泽东的热潮。在我国毛泽东研究的科学园地里,更是一片百花争艳的喜人景象。不仅有许多专家学者、专业人员,从事专门研究,而且越来越多的普通干部、工人、农民,特别是青年学生,纷纷加入研究毛泽东的行列。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对毛泽东进行全方位的深入研究。这体现了我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思想活跃、学术空气浓厚,学术研究趋势日益繁荣, 遵循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开展学术研究,人们在某个问题或某个方面得出相同或不同的结论是正常的,学术观点的多样性,是应当允许而无需大惊小怪的。要求学术研究的结论千篇一律,只能使人们思想僵化, 不利于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凡能冠以“科学”的研究,必须根据真实有据的史料,而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依据以讹传讹的道听途说。因此,重要的是掌握真实可靠的史料。正是为了帮助人们做到这一点,把我同毛主席接触的往事,一一回忆起来,写成文章,编成书,献给读者。

吾生也晚。我没有跟随毛主席爬雪山、过草地。1936 年,在石家庄入党后,我就盼着去延安面聆毛主席教诲,因工作原因未能如愿。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我一直在太行山根据地工作,没有机会去延安,夙愿也没能实

现。直到 1949 年 4 月,我作为太行区党委书记,去北平香山“双清别墅”向

毛泽东汇报工作,才第一次见到毛主席。那年我 32 岁。从 1953 年 1 月到 1965

年 8 月,我担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期间,我有幸直接接触毛主席不下 40

次,参加毛主席主持的小型会议就有 20 多次,同桌进餐也有八九次。最难忘

的是 1957 年夏季参加青岛会议那次。会议结束时,山东省委宴请与会同志。我因事迟到了,走进餐厅时,除中央领导同志那桌还有空座外,其余餐桌均已座无虚席。我一眼看到,周总理在招呼我,我便坐到他身边。一会儿,毛主席来了,正好坐在我右边。他似乎发现我有些紧张,就边说笑,边为我夹菜。在两位伟人之间吃的这顿饭,那种既兴奋又拘谨的心态,仿佛就是昨天的事。回想起来,这十多年的历程和机遇是我一生中最幸运、最难忘的美好时光。

毛主席逝世以后,当年那些最美好的记忆化做汇聚心头、无法排遣的不尽思念。

1990 年以后,我陆续把这绵绵思念一段段理出来,述诸笔端,整理成回忆文章。但我并非对往事简单追述。我像学生咀嚼、消化老师讲过的课那样, 对往事的每个细节,都认真的再思考、再体会,并努力把自己的新感悟、新体会,表述到文章里。收入本书的文章,除《毛主席畅谈四面八方》是属于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以外,都是属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所有的这些文章,主要是依据我听毛主席谈话、讲话的个人笔录整理而成的。

本书在时间上涵盖的历史跨度是 1953 年 1 月到 1965 年 8 月这 12 年零 8 个月。按内容,可分三类:第一类是毛主席言传身教,生动地体现的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群众路线、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优良传统,和他那独特、卓越的领导方法、工作作风与学风、文风。我尽量通过描述具体事例,使读者从中得到具体的感受。第二类是毛主席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试验与探索中,总结实践经验,创造性地提出的新观点、新思路。现在看来,当年毛主席是要探索一条不照搬苏联模式而又胜于苏联的中国型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但客观实际不以人的主观愿望为转移,在探索过程中,经历了曲折与失误。如何看待这些曲折和失误?我认为,科学的态度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因为这段历史中我们经历了曲折与失误,就把一切都看得漆黑一团,一无是处。应当看到,在那段历史中,还是有一些闪光的东西值得珍视的,它们对于今天的中国和明天的中国还是有益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 尔后又总结了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使之上升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继承、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创立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本书正是想通过历史回顾,使人们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有所帮助。

书中第三类文章涉及至今仍有争议、评说不一的历史问题。我依据十多年间的现场笔录和山西省委保存的档案,力图把毛主席当年讲到这些事件和

问题的话,如实地记录下来,重现这些历史事件和有争议问题的本来面目。这本小书,若能给研究毛泽东提供一些可资参考的真实史料,我就很满意了。当然,即使是史料性的文章,也不能不反映作者的观点,而我所了解的情况和对问题的认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个人思想水平所限,难免有缺点和错误。我诚恳地期望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