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我于 1965 年 9 月离开山西,此后在很长时间内我对大寨的情况不甚了
解。直到 1975 年 11 月 8 日—13 日我才有机会又到大寨和昔阳县参观,看到
大寨比我在山西时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大寨耕地由原来的 2900
多块,连片并成了现在的 900 多块。原来最大的一块地不到五亩,现在 10
亩以上的大块地已有 10 多处。而且从 1970 年冬开始,经过四个冬春,搬山
填沟造平原,新建小平原 200 亩,新增耕地 150 多亩。水浇地由原来的几十亩扩大到现在的 500 多亩,几乎占了总耕地面积的 70%。原来光秃秃的虎头山,现在是青松翠柏,郁郁葱葱。粮食亩产 1970 年就突破了千斤大关,这几年连年超过于斤。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大寨田间耕作不但用上了农业机械, 而且还安装了喷灌、滴灌的水利设施。再看大寨村里,一排排新房新窑,人均居住面积已达 20 平方米。还新建了医院、中学、幼儿园、托儿所、大礼堂、展览馆、青年之家、书店、图书馆等。我看到这些变化自然很高兴,但更高兴的是,我到过去熟悉的河川、农村转了一圈,看到昔阳全县 10 年来在推广大寨治山治水、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情况下,面貌也大为改观了。据陈永贵同志告诉我,全县主要几条河川,经过几年的治水治山,控制水土流失, 在宽广的河滩上打坝填土造平原,全县增加了五万亩既能机耕又能浇水的良田。1970 年全县粮食平均亩产就过了“黄河”,提前两年实现了毛主席提出的全国农业发展规划到 1972 年黄河以北粮食亩产达到 400 斤的目标。在短短
的三年时间内昔阳粮食总产量翻了一番。所以国务院于 1970 年 9 月 15 日在
昔阳召开北方地区 14 省、市、自治区农业会议,肯定昔阳建成了大寨县。的确,我这次在昔阳看到许多农村变成了各种各样、具有自己特色的“新大寨”。
大寨和昔阳县以上这些变化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我认为这些成绩是来之不易的,应该加以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