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前,大寨是太行山区一个穷山村。全村 75 户有 800 亩耕地, 其中的 50%为四户地主富农所占有,贫农、下中农占全村户数的 78%,却只占有 20%的耕地。那时全村平均亩产粮食遇到好年景也只有 140 来斤。建国后,这里的土改搞得很彻底,群众发动得很充分,党的基础比较好。1952 年冬实现了初级合作化。当时陈永贵担任社长,贾进才担任支部书记。1953 年贾进才推荐陈永贵担任支部书记,自己任副书记。这个让贤的故事,一直传为佳话。从此,这个村的党支部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都很出色。1953 年秋,他们遵循群众路线,制定了 10 年造地规划。全村干部、群众团结一心,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提前实现了规划,粮食亩产由 1952 年的 237 斤逐步跃

进到 1962 年的 774 斤。

中共晋中地委发现了这个典型,先于 1959 年 12 月在大寨开了现场会,

推广大寨党支部的先进经验。后来又于 1962 年号召全地区推广大寨干部参加生产和领导生产相结合,革命干劲和科学态度相结合,以农田基本建设为中心,运用“八字宪法”,高速度地发展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

中共山西省委曾于 1960 年 2 月批转中共晋中地委的报告,发出了“学习模范支部书记陈永贵的号召”。在《山西日报》上发表了《陈永贵——党支部书记的好榜样》的社论。之后,省委又于 1963 年 3 月请陈永贵同志在全省

劳模会上介绍大寨的经验,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反响。同年 11 月 9 日,省委向

全省农村、城市的各级党组织发出向大寨学习的通知。这年 8 月,大寨遭受了特大洪灾,70%的房窑塌了,庄稼都倒伏了,23%的梯田的土层被冲光了。他们经过艰苦卓绝的抗灾斗争,提出并实现了“三不要”(即不要国家的救济粮、救济款、救济物资)、“三不少”(即原计划的国家征购粮、集体储备粮、社员口粮都不减少)的口号。中共山西省委总结了大寨的新经验,号召全省各级党组织学习大寨人藐视困难、敢于革命的英雄气概,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坚强意志,以国为怀、顾全大局的高尚风格。省委尤其重视大寨帮助后进大队的经验。从 1959 年开始,他们从政治、经济、生产、经营管理

等各方面,帮助后进的邻村井沟大队,追赶自己。到 1962 年,井沟的粮食亩

产就由 1959 年的 270 多斤提高到 505 斤,成了省级先进集体单位。起初有些

社员对帮井沟思想不通,陈永贵说:“咱们爱集体,要爱自己的集体也要爱别人的集体,更要爱社会主义的大集体,这才是真正的集体主义。要是全省的生产大队都办得比大寨好,国家还怕不富足?我们还怕什么帝国主义、修正主义捣乱!所以我们诚心诚意希望兄弟队都能赶上大寨,都能超过大寨, 赶得越快越好,超得越多越好。”他还说:“一个先进大队,在周围的大队都比你落后的情况下,就可能停滞不前,因为,屈股后边没有人赶嘛!一个先进单位要能帮自己周围一两个后进单位,别人能先进,自己就能更先进, 支援别人也就是支援自己。”据此,中共山西省委在全省劳模会上提出了学习大寨“一带二”的新经验,当然一带三、一带四更好,目的是在全省形成一个比学赶帮超的群众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