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起“蒙巴顿方案”

1971 年 11 月 21 日,星期日的夜晚,印度利用东巴基斯坦发生动乱的局势,在苏联的支持和纵容下,向巴基斯坦发动大规模突然袭击,最终将独立的巴基斯坦肢解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两部分,并且侵占了西巴基斯坦信德省和萨克加尔地区 3600 平方公里的领土。

印巴冲突的祸根从根本上来说是由英国殖民主义者种下的。历史上,印巴同为英属印度,是英国最大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印度人民反帝反殖斗争日益高涨,英国首相艾德礼不得不于 1947 年 2 月 20 日宣布,至迟将于 1948 年 6 月把政权交给印度人。为了达到在撤走后仍能控制印度的目的,英国极力在由其一手造成的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两大教派政党对立的基础上,继续推行“分而治之”的政策,极力在印度各民族、各教派、各党派之间制造矛盾,扩大分裂。1947 年 3 月 24 日, 蒙巴顿接替魏菲尔出任印度总督,6 月 3 日发表了英国政府称之为“印度独立法”的新宣言,即“蒙巴顿方案”。

“蒙巴顿方案”将印度分成两部分,即印度教徒的印度斯但国家和伊斯兰教徒的巴基斯但国家,新成立的两个国家都给予自治领的地位。又授予各王公土邦有权按自愿原则选择加入印巴,或保持同英国的旧有关系。当时, 印度国大党力主全印统一,而穆斯林联盟则要求建立一个独立的巴基斯坦国家。这样一来,印度两大教派政党,即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围绕国家统一还

是分治及争夺各王公土邦,展开激烈斗争,两大教派间发生大规模仇杀事件。这种矛盾的日益加深和激化,为尔后印度与巴基斯坦发生武装冲突埋下了祸根。此外,克什米尔、边界归属和飞地等问题,也是印巴长期对立的重要原因。

1947 年 8 月,印度和巴基斯坦正式分治,但查漠和克什米尔地区(简称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悬而未决。1947 年 10 月,两国为争夺克什米尔大开杀戒。

克什米尔位于印度、巴基斯坦、中国、阿富汗、苏联之间,原为英属印度的一个自治邦,面积约 19 万平方公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据史书所载传说,克什米尔古代是一片大湖,里面住满了妖魔,专以食人为业。为了消灭这些恶魔,仙人迹西那布修行整整 1000 年,感动了雪山神女,她投出一块石头,砸死了魔王,大小妖怪纷纷逃往他乡,迹西那布便把湖水排出去, 让人住进来。从此这里便称迦西耶布·迈鲁,后讹化为迦西米尔,即汉译名克什米尔。

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士邦大君、印度教徒哈里·辛格是个暴君,他和他的宗室荒淫享乐,对手下臣民特别是穆斯林无情迫害,在印巴分治时又拿不准主意是加入印度还是加入巴基斯坦,显得昏庸无能,引起朝野上下不满。分治后的印、巴两国政府却对克什米尔各有打算,印度认为克什米尔的大君是印度教徒,应划归印度;巴基斯坦认为当地居民五分之四是穆斯林,应加入巴基斯坦。

同年 10 月 22 日,在印度教徒聚居的查谟地区,大批穆斯林居民——包括妇女、儿童和老人——都死于屠刀之下,激起巴基斯坦境内的穆斯林的满腔悲愤,亚克巴·汗准将率领普什图民军 2000 人进入克什米尔,向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推进。

辛格见势不妙,急忙请求印度紧急援救,26 日达成克什米尔加入印度的协议。

27 日,印度军用飞机即成群结队飞往克什米尔,空投两个营到斯利那加,击退了普什图民军。巴基斯坦政府当即宣布不承认克什米尔加入印度, 全力支持克什米尔穆斯林居民进行战争,随后又派政府军开进克什米尔。于是,这美丽的人间天堂霎时间又成了两国鏖兵的战场。

1948 年,印巴军队发生旅以上规模武装对抗。在互相攻城夺地、拼力厮杀的同时,两国代表在联合国也互相攻击,各执一词,吵得不可开交。安理会左右为难,费尽口舌进行调停,直至 1949 年 1 月 1 日,印巴才实现停火,7 月 27 日签订停火协定。印度所占地区约为克什米尔的五分之三,人口约 400 万;巴基斯坦所占地区约五分之二,人口约 100 万。

1965 年 8 月 24 日至 9 月 23 日,印巴双方因争夺克什米尔再次燃起战火,巴军装甲兵略居优势,印军炮兵稍占上风,双方动用了大量坦克、飞机争战不休,后在联合国敦促下实现停火,但矛盾并未解决,并为两国爆发更大规模战争埋下了火种。

1971 年 3 月,巴基斯坦政局动荡,东巴基斯坦宣布独立。巴基斯坦政府派兵镇压,大批东巴难民逃往印度。印度乘机干预,支持东巴独立,积极准备入侵东巴。战前,印军在东巴方向部署 7 个师 16 万余人,在西巴方向

部署 13 个师 30 万人;东巴守军为 4 个师 9 万人,西巴守军为 12 个师 25 万人。

  1. 月 21 日,印军向已基斯坦突然发起进攻,战争爆发。23 日,巴总统叶海亚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巴军全力抗击印军。战争在东巴和西巴两个战场展开。印度的战略企图是东攻西守,以夺占东巴为最终目标。巴基斯坦的战略指导方针则是全力固守各战略要地,粉碎印军的突击行动。

在东巴战场,印陆军在海、空军密切配合下,集中兵力,从东、西、北3 个方向,对东巴实施“多路向心突击”。

  1. 月 15 日,印陆军完成对达卡的合围,海、空军则从海上和空中实施严密封锁,完全切断了东巴与西巴以及与外部的任何联系。在这种情况下, 东巴守军于 12 月 16 日向印军投降,东巴守军被俘 9.3 万人。

在西巴战场,双方进行了以空战为主的交战,印军凭藉其空军力量优势, 力图重创巴空军,破坏巴交通运输线,孤立巴军各战场间的相互联系,阻止巴地面部队机动和集结,达到削弱与钳制西巴地面部队的目的。巴军则努力加强要地防空,钳制与削弱印空军作战力量,阻止或限制印空军的空袭行动, 保障地面作战的进行。交战结果,双方均未取得决定性战果。后来,印度考虑到印军已在东巴战场取得胜利,遂于 12 月 17 日宣布,在西巴地区实行“单方面停火”。战后,东巴脱离巴基斯坦,1972 年 1 月成立了孟加拉共和国。

印巴战争是战后南亚地区发主的一场较大规模的局部战争,其胜负结局是由交战双方一系列主客观因素决定的。从总的方面看,印度在军事力量上占有优势,在政治、外交等方面均采取了积极灵活的指导方针和策略,战略目标明确,计划周密,重点突出,陆海空三军配合默契,主攻方向形成兵力优势,地面部队快速穿插,因而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而巴军准备不足,分兵把口,消极防御,终致失败。

从印巴的几次战争来看,殖民主义推行“分而治之”的政策,是爆发战争的历史根源,而民族、宗教矛盾与领土争端则是印巴战争的现实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