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败俱伤的拜占庭—波斯战争
公元 476 年,西罗马帝国由于奴隶起义和外族入侵,终于覆灭。从此, 欧洲历史进入了封建制的中古时代,也即是中世纪时代。此时,东罗马帝国由于一方面继承了罗马的政治体制和古典文化;另一方面也吸收了希腊化诸王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传统,并以基督教作为帝国精神支柱,保持了经济上的繁荣和政治上的稳定,加上控制了东西方贸易的通道,使其成为当时实力强大的奴隶制大帝国。
东罗马帝国的版图包括欧洲的巴尔干半岛、亚洲的小亚细亚、亚美尼亚、叙利亚、巴勒斯坦、上美索不达米亚和非洲的埃及、利比亚的一部分,是一个横跨三大洲的大帝国。首都设在拜占庭(后改名君士坦丁堡),所以历史上又称东罗马帝国为“拜占庭帝国”。
公元 527 年 8 月,拜占庭皇帝查士丁一世去世,其外甥查士丁尼即位。
查士丁尼 483 年出生于马其顿陶里西尼姆的一个农民家庭。青少年时受罗马传统文化影响很深。他精力旺盛,很有组织能力,又是个狂热的基督教信徒, 残酷冷漠。他登上帝位后,为恢复昔日罗马帝国的版图,力图收复西部领土, 恢复基督教的罗马帝国。他任命 22 岁的贝利萨留为东征大元帅,向波斯宣
战。在此后的 100 多年里,拜占庭与波斯之间先后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争霸战争。
波斯国王科巴德一世得到贝利萨留担任东征大元帅并致力于征战准备的消息,在 528 年先向拜占庭宣战。他派大将扎基西斯率领 3 万大军向贝利萨
留指挥的拜占庭军发动猛烈进攻。当时,贝利萨留麾下共有 2.5 万人,是一支由拜占庭和蛮族人混合编成的队伍,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与波斯军相比都处于劣势。波斯军勇猛冲杀,很快在战场上占据了主动地位,并在 529 年的尼西比斯战役中击败拜占庭军队。
首战失利后,贝利萨留下令拜占庭军全线后撤,集中在德拉城,以便待机决战。波斯军新任统帅贝利则斯却认为拜占庭军无计无谋,胆小如鼠,不堪一击,于 530 年率 4 万精兵直扑德拉城。未料到贝利萨留发挥其指挥才能, 在平坦开阔的德拉城外挖掘出一条“丁”字形战壕,将骑兵隐蔽其中。当拜占庭军队的阵地受到强大压力而处于不利地位时,埋伏的骑兵突然冲出战壕,一举挫败波斯军队的进攻,扭转了战局。后来,波斯大军从叙利亚沙漠方向发动的多次进攻也在贝利萨留的巧妙反击下失败。531 年,双方在卡尔基斯会战,波斯打退了贝利萨留的进攻。532 年,查士丁尼为从日耳曼人国家手中夺回原属西罗马帝国的西欧、北非疆土,想暂时缓和与波斯的矛盾, 避免两线作战,遂以重金与波斯签订了和约,随后挥师西进,占领了原属西罗马的大片领土。
拜占庭在西方的进军,引起波斯人的极大不安。
540 年,波斯撕毁“永久和平”协议,在叙利亚重开战端,攻取了拜占庭的东方重镇安条克,进抵地中海东岸;又向北侵入亚美尼亚和伊比利亚, 并企图攻占黑海沿岸的拉济卡,遭拉济人沉重打击。查丁一世被迫将贝利萨留调回东方战场。
541 年,贝利萨留风尘仆仆地从意大利战场上赶回东方战场,戎装未卸, 就奔向叙利亚战场。这时的贝利萨留经过十几年战争的锻炼,已成为一个杰出的骑兵指挥官和战术家。他建立了一支由拜占庭人和一部分蛮族人组成的7000 人的亲随骑兵。他们身披锁子甲,装备有日耳曼人的长矛和波斯人的弓箭,在战斗中行动迅速,勇猛异常,成为拜占庭军的主力,被称为“铁甲士”。作为一名将军,贝利萨留深知士兵的重要,他非常爱护士兵,珍惜士兵的生命。在战斗中,他总是身先士卒,带领亲随骑兵驰骋拼杀,因而深得士兵的崇敬和爱戴。
他重返东方前线后,立即着手建立新的防线,很快在希拉波利斯城与幼
发拉底河之间建立起新的防线。然而此时,流行欧洲大陆的鼠疫在拜占庭肆虐,君士坦丁堡居民大量死亡,最多时一天有近万人死于瘟疫。同时,鼠疫也威胁着交战双方军队的战斗力,两军因此不得不休战。
545 年,双方议定休战条约,拜占庭又采取了以金钱买和平的息事宁人
政策,使战争暂时停止了,但导致战争的因素并未消除,因此,公元 549 年, 围绕南高加索拉济卡地区的归属问题,战事又起。
562 年,双方签订 50 年和约。拜占庭为确保其经黑海沿岸前往东方的
商路,忍辱向波斯交纳年贡 3 万金币,拉济卡仍归拜占庭所有。
查士丁尼死后,继承者奉行的政策与其大体相同:在西方取守势,把进攻矛头转向东方。直到 627 年,波斯王室被迫缔结城下之盟,交还小亚细亚的全部领地和“圣十字架”,长达一个世纪的拜占庭—波斯战争才告结束。
从这场战争最后签订的和约看,表面上似乎是拜占庭帝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因为和约的所有条款都是拜占庭对波斯提出要求和约束,但是,只要认真分析一下和约的内容,就可以看出,和约的条文对波斯来说是很温和的, 拜占庭帝国通过和约所得到的,都是波斯在历次战争中从拜占庭帝国夺去的,充其量不过是物归原主而已。所以,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这是两败俱伤、没有胜负的战争,它为中近东新兴的阿拉伯人的扩张造成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