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沙漠盾牌”到“沙漠风暴”
199o 年 8 月 2 日凌晨,沉睡中的科威特被一场恶梦惊醒了:海湾军事
大国伊拉克在集结 10 余万兵力的基础上,出动 5 个师的精锐部队,在海军陆战队的配合下,突然越过伊、科边境,直奔科威特首都而来。
科威特军队仅有 2 万余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来不及组织有效的抵抗,防线很炔被伊军突破。几个小时后,伊军攻入科威特城并包围了埃米尔王宫。当日下午 4 时伊军基本控制了科威特全境,埃米尔国王乘直升机逃脱, 其弟法赫德亲王则在保卫王宫的战斗中阵亡。
伊拉克在对方毫无准备、兵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公然吞并科威特,就像晴天霹雳,极大地震惊了世界,并引发了战后世界最大的一场局部战争—
—海湾战争。这场战争是在东西方关系缓和、两极格局走向瓦解、各种力量分化组合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对冷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场战争又是一次广泛使用高技术兵器的现代化战争,展示了现代高技术战争的新特点,对军事战略、战役战术和军队建设等问题带来了许多启示。
号称“巴比伦雄师”的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之所以断然采取入侵行动,有着复杂的背景。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伊、科两国围绕主权和边界问题存在争端。伊拉克对科威特觊觎已久,1961 年科威特宣布独立时,伊拒不承认,并陈兵边界,企图武力占领,因遭英国干预和其他阿拉伯国家反对,才于 1963 年承认科威特独立。
80 年代未,随着两伊战争的结束和美苏关系的缓和,伊、科之间的矛
盾突出起来。伊拉克希望解决长期困扰它的出海口问题,要求科威特免除伊在两伊战争中欠下的巨额债务。
1990 年 7 月,伊拉克在向科威特提出一系列要求遭到拒绝后,定下了以武力吞并科威特的决心。8 月 2 日武装占领了科威特全境。
伊拉克入侵的 8 月 2 日当天就激起了一片谴责的声浪。接着,伊拉克最大的军火供应者之一苏联宣布停止向伊拉克发运武器;美、英、法三国宣布冻结科威特在这三国的资产以便保护;瑞士政府指示银行加强对科威特财产的保护,以防伊拉克侵吞;阿拉伯联盟理事会在开罗召开紧急会议,黎巴嫩总理胡斯要求谴责伊拉克;联合国召开紧急会议,一致同意谴责伊拉克,要求伊无条件撤军;欧共体、以色列、中国、澳大利亚、日本、西德、挪威、南斯拉夫等国家也分别作出了程度不同的反应。
在美国白宫,布什总统得知伊拉克大军如涛似浪杀进科威特去了,不禁怒骂一声,立刻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紧急会议,商议对策。会议最后决定, 采取大规模军事部署行动,以迫使伊拉克撤军,并为必要时采取军事打击行动做好准备。根据这一精神,负责中东地区防务的美军中央总部拟定了“沙漠盾牌”行动计划。
“沙漠盾牌”行动计划拟分两个阶段向海湾地区部署部队。第一阶段用3 至 4 个月时间(17 周),部署 24 万人的部队及其建制装备,以使该地区美军和其他出兵国家部队兵力达到同伊军大致相抗衡的水平。第二阶段将视形势发展继续增兵,以使兵力达到足以将伊军赶出科威特的水平。第一阶段部署,又将根据伊军有可能在短期内向沙特发动进攻的形势,首先在沙特的朱拜勒和宰赫兰一线部署快速反应部队和空中打击力量,建立机动防御,采取“以空间换时间”战略,挡住伊军可能的进攻,保证后续部队陆续抵达和部署。
美国为何要如此大动干戈呢?长期以来,海湾地区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海湾地区是美国和西方国家经济赖以生存的主要能源供应基地。80 年代末期,美国进口石油的 20%、西欧的 35%、日本的 70%都来自这一地区。
由于这里的石油经由海上运输,所以海湾通往世界各地的运输线又被西方称为“生命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这里组织军事联盟,建立军事基地,防止苏联在该地区扩张。1958 年伊拉克爆发民族主义革命,1979 年伊朗伊斯兰革命成功,使该地区亲西方的联盟解体,伊拉克和伊朗相继脱离了西方轨道,只剩下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等海湾西岸产油国仍与美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直接触动了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根本利益,对美国的全球战略提出了挑战。
伊拉克的侵略行径遭到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反对,同时也为美出兵海湾提供了借口。美国出兵海湾的战略目的是:控制海湾石油资源,维护西方的经济命脉,巩固其超级大国地位;长期驻足海湾,在中东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新秩序”;制服地区强国伊拉克,保持海湾地区力量均衡,维护美国全球利益。伊侵科当天,美“独立”号航空母舰即奉命驶往海湾。8 月 6 日, 美总统布什下令实施“沙漠盾牌”行动,向海湾部署军队。
其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要求伊无条件撤出科威特并对伊实施贸易禁运等决议。美国则以执行联合国决议的名义建立多国联盟。英、法等 38 个国
家出于不同目的派遣 20 余万人的战斗部队或支援部队,日本等 10 多个国家
向美国捐款 540 余亿美元。
罕见的军事大调动开始了。
10 多个国家军队组成的多国部队从四面八方向海湾集结,真是大军云
集,战将如林。开战前夕,多国部队总兵力为 69 万(其中美军 45 万人)、
坦克 3500 余辆(其中美军 2000 余辆)、装甲车 3000 余辆(其中美军 2200
辆)、作战飞机 5000 余架(其中美军 2000 余架)、舰艇 250 余艘(其中美
军 140 艘),部署在伊拉克——科威特周围地区,对伊军呈包围态势。多国部队总指挥、美军中央总部司令 N·施瓦茨科普夫上将通过“联盟协调通信与一体化中心”,与阿拉伯联合部队司令沙特阿拉伯的哈立德·苏尔坦中将协调行动。多国部队的作战企图是:以连续不断的高强度空袭,摧毁伊拉克的战争潜力和战略反击能力,震撼其士气民心,重创其地面部队,瘫痪其防御体系,尔后在海空军支援下以出其不意的地面进攻、快速坚决的纵深穿插和迂回包围,将伊军主力歼灭于科威特北部和伊拉克南部地区,迫使伊拉克接受联合国有关决议。与此同时,给以色列足够的军事援助,以免以色列卷入战争,导致多国联盟破裂,给伊可乘之机。
伊军总兵力 120 万人、作战飞机 770 余架、坦克 5800 余辆、装甲车 5100
余辆、火炮 3.8 万余门、地对地导弹 800 余枚、在南部战区(伊科战区)部
署有 43 个师约 45 万余人(司令部在巴士拉),并在科沙边境地区构筑了包
括两个防御地带的“萨达姆防线”:其共和国卫队 8 个师为战略预备队,部
署在伊科边界以北地区。在北部地区部署有 2 个军约 17—18 个步兵师,以
备美军在土耳其方向开辟第二战场。在中部地区部署有 1 个军 3 个步兵师。
另有 1 个师和 4 个旅(含共和国卫队 2 个旅)部署在首都巴格达周围。伊军由总统萨达姆·侯赛因直接指挥,其战略企图是:以藏避炸、保存实力,以有限反击拖住对方,以导弹袭击分化瓦解多国联盟;依托既设阵地,发挥兵力优势并利用日益严酷的天候,使战争长期化、复杂化,最终迫使多国部队撤出海湾,以永久占领科威特。
美国是多国部队的主力军。
海湾成为世界性阅兵场,又是现代化武器的大展厅。
双方大军对峙,怒目相视,横刀相向。外交官们奔走如梭,使尽各种招数,力图平息事端,勿动干戈,但是,伊拉克拒不从科威特撤军,双方最终还是走向了决战!
美军在开始执行“沙漠盾牌”计划时,即已估计到伊拉克拒不撤军的情况,拟定了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军事打击行动计划。
12 月 20 日,美国国防部长切尼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鲍威尔批准了这一计划。该计划的要点是,实施进攻作战,以瘫痪伊拉克国家指挥当局;将伊拉克军队赶出科威特;消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尽量摧毁伊拉克的弹道导弹和核生化武器;帮助恢复科威特合法政府。
美军根据这一决心拟定了作战方案:实施协调一致的多国、多方向、空中、海上和地面攻击,首先以空中袭击摧毁伊拉克重要军事目标,尔后逐步转移空中作战的重点,在科威特战区实施地面作战,消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 用阿拉伯部队解放科威特市。“沙漠风暴”行动分为空中战役阶段和地面战役阶段。
11 月 29 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 678 号决议,规定 1991 年 1 月 15 日为伊拉克撤军的最后期限。
1991 年 1 月 9 日美国国务卿贝克和伊拉克外长阿齐兹在日内瓦举行战前最后一次会晤,但是,双方都认为没有妥协余地,会谈没有取得结果。1 月 16 日美国东部时间上午 10 时 30 分,布什总统签署了给美军中央总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的国家安全指令文件,命令美军向伊拉克开战。
1 月 17 日当地时间凌晨 2 时,海湾大地突然颤抖起来,多国部队的空袭开始了。成群的飞机一批接一批起飞,直扑巴格达,投下成千上万吨炸弹, “战斧”导弹也拖着火舌腾空而起,飞向既定目标。美国的激光制导炸弹, 一炸一个准,命中率很高。伊拉克防空炮火像节日礼花一样灿烂夺目,但未能击中几架美军轰炸机。在天亮前的几轮轰炸中,伊拉克仅有的两架预警飞机和大部分防空雷达被摧毁,这使多国部队掌握了制空权。
伊拉克空军飞机只要起飞拦截,便难得生还,因此大都逃往伊朗。苏联造的“飞毛腿”导弹逞了一下威风,伊拉克三天一枚,两天一发发射过去, 竟搞得多国部队惶恐不安。最受气的是以色列,伊拉克一吃亏就拿“飞毛腿” 攻击以色列。以色列总理沙米尔何时受过这种窝囊气!他不断叫着要还击, 却被美国人按住手脚不让动弹。以色列一开火,麻烦就大了。美国拒不向以色列提供电子通迅密码,以色列飞机便不敢飞往战区。因为没有密码会被当成敌方飞机打掉。于是伊拉克继续发射“飞毛腿”,打得有滋有味。美国的“爱国者”防空导弹将“飞毛腿”斩断不少,但到底不能万元一失。
就在多国部队发挥空中优势时,伊拉克于 1 月 29 日居然以一支奇兵攻占了多国部队控制的小城海夫吉,但未能改变多国部队继续空袭的决心。此外,伊军曾试图以向海湾倾泄石油、点燃科威特油井和威胁使用化学武器等手段阻滞和遏止多国部队的军事行动,亦未成功。
空中战役包括战略性空袭、夺取战区制空权和为地面进攻做好战场准备。
11 天后,多国部队已完全掌握制空权。进入第三周后,空中行动的重
点转入科威特战区。至 2 月 23 日,多国部队共出动飞机近 10 万架次,投弹
9 万吨,发射 288 枚“战斧”式巡航导弹和 35 枚空射巡航导弹,并使用一系列最新式飞机和各种精确制导武器,对选定的目标实施多方向、多波次、高强度的持续空袭,极大地削弱了伊军的电子对抗能力、战争潜力和战略反击能力,使科威特战场伊军前沿部队损失近 50%,后方部队损失约 25%, 为发起地面进攻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各种停战谈判、和平呼吁、外交斡旋和战争升级的恐吓也在进行。久战不决,世界都不得安宁。
2 月 22 日,美国总统布什提出“最后通牒”:伊拉克必须从美国东部
标准时间 23 日 12 点起开始从科威特撤军,限一周内撤完。伊拉克声称,对此通牒“不予理睬”。
2 月 24 日当地时间 4 时,以美军为主的多国部队发起地面进攻,海湾战争进入最后决战阶段,也称“沙漠军刀”行动。
多国部队在沙科、沙伊边界约 500 公里正面上由东向西展开 5 个进攻集团,很快攻人伊拉克和科威特境内。伊拉克大军已在长期的狂轰滥炸之下元气大伤,斗志衰退,加之指挥不当,兵败如山倒,仓皇撤退,损失惨重。
26 日清晨,巴格达电台宣布,萨达姆总统已下令伊军从 27 日起撤退,
撤至 1990 年 8 月 2 日以前的位置,伊军迅即崩溃。
2 月 28 日,布什总统宣布从当天早上格林威治时间 5 时起停止进攻性作战行动,规模空前的海湾战争终于落下了帷幕。
据战后统计,伊拉克有 36—38 个师丧失战斗力,伤亡 8.5—10 万人,
被俘 8.6 万人,损失坦克 3874 辆,装甲车 1450 辆,火炮 2917 门,飞机 324
架(包括被伊朗扣留的 109 架),87%的海军作战舰艇遭重创或被击毁,损
失达 2000 余亿美元。
美军亡 390 人,伤 3336 人,被俘 21 人,失踪 45 人,损失战斗机 34 架,
直升机 22 架,坦克 35 辆,2 艘海军舰只触雷负伤;英军亡 36 人,伤 34 人,
失踪 8 人,被俘 12 人;其他国家损失轻微。美国耗资 600 亿美元。
海湾战争是一场典型的高技术战争。在此前的几场局部战争中,高技术战争的特征已初露端倪,其最为突出的标志是高技术兵器的使用,但是,就使用的广泛程度来说,那几场战争都无法同海湾战争相提并论。在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尤其是美军使用的高技术兵器几乎包括陆海空的各个方面。其中主要有军用卫星、全球定位系统、精确制导弹药、夜视器材、新型坦克、隐型飞机、巡航导弹、防空导弹系统、电子战武器、军用计算机和指挥、控制、通迅及情报系统,等等。高技术兵器的使用,使战争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情况。“爱国者”与“飞毛腿”导弹的大格斗轰动一时,成为世人的热门话题;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使“百步穿杨”这个成语难以表达其超凡表现;F117—A 隐形战斗机的大量使用,使奇袭可以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而夜视器材的先进技术可将夜晚变成“白天”⋯⋯
海湾战争表明,掌握电磁空间的控制权,对取得战争胜利具有重大意义; 战略空袭已成为战争的独立阶段,空中战役的时间占整个战争的十分之九, 对战争进程影响很大;在地面战斗中,实施战役欺骗、加强海空协同、实施大纵深迂回包围、重点打击对方重兵集团,对迅速达到战役目的起了重要作用;传统的作战方式(如构筑坚固的地下掩体和人防工事,大量布设水雷、地雷和开展心理战)在现代条件下,仍未失去其意义;高技术武器装备虽然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威力,但如果没有可靠的技术保障和后勤保障,没有高水平的人员素质,则难以充分发挥其作用。
当然,此战是在国际条件和地理条件特殊、双方实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下进行的。美国科学家联合会的约翰·派克说,这场战争是:“硅片击败钢铁的胜利”,指出了双方实力差距的本质所在。因此,既要充分重视海湾战争给战争带来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又要注意其经验教训有一定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