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大帝的战争”
1700—1721 年的北方战争,是彼得一世统治下的俄国同查理十二世及其继承者的瑞典争夺波罗的海霸权的战争。沙皇彼得一世既是战争的主角之一,也是最大的胜利者,因此这场战争曾被马克思称之为“彼得大帝的战争”。彼得一世是罗曼诺夫王朝第四代沙皇。他少年时代受侨居俄国的外国朋
友和老师的影响甚大,从小就是西方文化的狂热崇拜者。
1697—1698 年间,他曾化名出国游历,先后到过德国、荷兰、英国和奥地利等国,从事秘密外交活动,招聘外国专家,同时以很大精力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回国后,他决心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 对俄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以至生活方式等各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改革。
彼得一世所进行的各项改革都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是在准备和进行战争的背景下实施的,同时也是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一句话,他把整个俄国纳入了战争轨道,进一步加强了沙皇俄国固有的军事封建主义的性质。
彼得一世有一句名言:“俄国需要的是水域。”他深知,夺取水域对于
夺取世界霸权是多么必要。彼得一世为了夺取水域和世界霸权,打了一辈子的仗。
彼得一世亲政后,为了打通进入黑海之路,继续对土耳其和克里木采取攻势,与奥地利、波兰和威尼斯结成反土同盟。
1695 年春,他发动对亚速夫要塞的远征,这是他发动的第一次战争。他指挥的两次进攻都遭到土耳其和克里木汗国军队的沉重打击,彼得一世被迫撤退。
1696 年春,彼得一世改变打法,从陆海两面攻取亚速夫,终于夺取了该要塞及其附近地区,从而获得了向黑海扩张的立足点。
夺取亚速夫要塞后,俄国亟欲进一步夺取刻赤海峡,打通进入黑海之路。此时,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俄国参加的反土同盟开始瓦解, 特别是举足轻重的奥地利,不仅拒绝帮助俄国对土作战,而且急于和土耳其缔结和约;另一方面,占领波罗的海沿岸达 100 年之久的瑞典与邻国关系紧张:波兰一萨克森企图夺取利夫兰,普鲁士希望夺取瑞典在欧洲大陆上的一些地盘,而俄国早就想夺取因格里亚和卡累利阿,打通进入波罗的海之路。这样,一个反瑞同盟逐渐形成。彼得一世当机立新,把对土战争转变为对瑞典的战争,即北方战争。
1699 年,彼得一世正式签署了与丹麦、波兰一萨克森达成的反瑞典条
约,参加了所谓“北方同盟”。俄国参加反瑞同盟,标志着把战略主攻方向从黑海转移到了波罗的海。
1700 年 8 月 30 日,即签订和约的消息传到莫斯科的次日,彼得一世就正式对瑞典宣战了。
战争初期,彼得一世的战略方针是夺取通往波罗的海的海口,预定攻击的第一个目标是瑞典要塞纳尔瓦,但却打了个大败仗,3 万多人的俄军损失了 7000 多人。初战失利后,彼得一世并不气馁,而是汲取经验教训,加紧建立正规陆海军,发展军事工业。他甚至下令把教堂的钟也搬来铸炮。当时的大炮是铜铸的,教堂的大钟有好几吨重,拿来铸炮确是一种简便的做法。一年以后,彼得一世铸成了 300 门大炮。
彼得一世还改革了传统的职业兵和雇佣兵制度,用服兵役的形式组织新军。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的子弟,都要当兵,很快就组成了一支正规陆军。 1701 年,彼得一世乘瑞军转战波兰之机,再次对波罗的海沿岸发动进
攻,占领了沿海的大片土地。 “波罗的海打通了!”彼得一世为夺得出海口而欢呼,但是他并不满足。
从 1703 年起,他决定在沿波罗的海的涅瓦河口建成一座城市——彼得堡(今列宁格勒),准备把首都迁到强敌瑞典鼻子底下。
夺取了出海口,彼得一世更迫切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他曾说:“只有陆军的君主是只有一只手的人,同时拥有海军才能成为两手俱全的人。”
他命令,一般农奴每 10000 户要缴纳一艘战舰,种教堂土地的农奴 8000 户缴纳一艘战舰。同时,又增加对城乡人民的税收,如每个人要缴的“人丁税”、每户人家要缴的“烟囱税”、留胡子要缴的“胡子税”等。在彼得看来,钱就是战争的动脉!
经过一番努力,俄国终于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海军。
1709 年 5 月 11 日,瑞军开始转攻俄国防守的战略要地波尔塔瓦,瑞军先后发动十余次强攻,均未得逞。彼得一世根据当时情况,认为决战时机已
成熟,决心在波尔塔瓦地区进行会战。
7 月 6 日,彼得一世率俄军主力进至距波尔塔瓦 5 公里之雅可夫策村以北,占领阵地,决定与瑞军一决雌雄。
7 月 8 日凌晨 2 时,3.2 万瑞军与 4.2 万俄军展开激战,瑞军摆开战斗队形,开始出击,俄军首先以骑兵迎击。3 时许双方在前沿阵地上展开激战, 俄军依托工事,大量杀伤敌人,为俄军主力出击争取了时间。
4 时许,俄军主力准备完毕。波得一世为鼓舞士气,临战前宣称“决定祖国命运的时刻到了”,号召“士兵为祖国而战”!
经过几小时的白刃格斗,瑞军伤亡近万,数千被俘。7 月 11 日,瑞军残部约 1.6 万人在佩列沃洛奇纳不战而降,查理十二世带少数随从逃往土耳其。
波尔塔瓦会战是北方战争的转折点。此后,丹麦、萨克森恢复了同沙俄的结盟,普鲁士和汉诺威也相继加入北方同盟。俄国乘胜在波罗的海攻占了里加、雷瓦尔等要地。
1720 年,俄海军在格伦加姆岛附近大胜瑞典舰队,并在瑞典沿海登陆, 直逼首都斯德哥尔摩。1721 年夏,俄海军再败瑞典舰队,9 月,瑞典无力再战,俄瑞双方在芬兰尼施塔特签订和约,结束了历时 21 年的北方战争。
通过北方战争,俄国获得了大片土地,并取得波罗的海出海口,为进一步西进和南下造成了有利形势。从此,俄国踏上了争夺世界霸权的道路。战后,俄国枢密院奉彼得一世以“大帝”尊号,沙皇俄国正式称为“俄罗斯帝国”,一跃而成欧洲列强之一。
彼得一世把战争作为侵略扩张的主要手段,并为此进行以建立正规陆、海军为主的军事改革,对取得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彼得一世在战争谋略上,十分重视外交斗争和军事斗争的密切配合,力争最大限度地孤立敌人; 能洞察形势,灵活地进行战略指导;崇尚进攻性战略,强调主动打到敌人国土上去,而在强敌入侵时,他也能大踏步地后撤,发挥战略防御的有利条件, 但最终还是为了打出去;在作战指挥上,不拘泥于线式战术,善于使用骑兵实施两翼包围,重视陆海军和步、骑兵的胁同,积小胜为大胜。他在建国和作战上的一整套思想和实践,对俄国军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联军事史家们普遍认为彼得一世是俄国军事思想中所谓“民族学派”的奠基人。
沙皇俄国打败瑞典成为欧洲强国后,继续推行西进和南下的扩张政策。在俄国的几十个沙皇中,叶卡特琳娜二世继彼得一世后第二个获得“大帝” 尊号。叶卡特琳娜二世野心勃勃,1762 年登基后,利用欧洲列强在七年战争中遭到削弱和无力干预巴尔干问题的大好时机,决心为实现传统的对外政策目标而行动。
奇怪的是,她并不是俄国人,而是一个德国人。原来,彼得一世在占领波罗的海沿岸广大地区后,企图获得整个海域控制权。当时波罗的海沿岸最大的国家是德国,彼得为了向德国讨好,就把自己的大女儿嫁给了德国的一个亲王。彼得一世死后,许多人争夺皇位,最后由他的小女儿做了沙皇。
可是,这个女沙皇没有儿子,就到德国去把姐姐的儿子领来做自己的儿子,取名彼得三世。彼得三世到俄国做皇太子时,还带来了他的未婚妻—— 一个德国贵族的公主索菲亚。由于彼得大帝的姐姐也叫这个名字,就给这位德国公主另取了一个俄国名字——叶卡特琳娜。
1761 年,女沙皇死了,彼得三世即位。叶卡特琳娜于 6 月 28 日发动宫
廷政变,不久让人处死了彼得三世。自己当上了女沙皇,史称“叶卡特琳娜二世”。
她一生共当了 34 年沙皇,先后六次发动对外侵略战争。她打败土耳其, 占领了黑海沿岸的大片土地,又打败了波兰,同普鲁士、奥地利一起瓜分了波兰的全部领土,使俄国的领土大大扩展。
就是她临死的时候,也念念不忘领土的扩大。她说:“我要建立一个包括六个都城的大帝国,它包括彼得堡、莫斯科、柏林、维也纳、君士坦丁堡⋯⋯ 要是我能活到 200 岁,整个欧洲就一定是俄国的⋯⋯把我的孙子取名为亚历山大吧,让他像古希腊马其顿的亚历山大一样,建立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帝国
——大俄罗斯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