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夺殖民她的帝国主义战争
19 世纪末,老牌帝国主义已将整个世界瓜分完毕,而美、日等一些新兴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迫切需要开辟新的市场、投资场所和原料产地,积极准备向海外扩张,于是帝国主义之间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更加尖锐。美西战争、英布战争、日俄战争就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成为“世界历史新时代的主要历史标志”。
美国在内战以后,经济迅速发展,到 19 世纪 80 年代、90 年代已进入垄断阶段。此时,国内市场已不能满足资本的膨胀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垄断资本家开始向海外寻找投资场所和掠夺对象。美国想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但因力量有限,还无力同英法等国相抗衡,只有老牌帝国西班牙是个好目标。这时的西班牙己是日薄西山,昔日的庞大帝国仅剩下古巴、波多黎各和亚洲的菲律宾这几个殖民地。美国决定首先拿西班牙开刀,夺取这几个西班牙殖民地,以便控制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并取得向远东和亚洲扩张的基地。这时,西属殖民地人民的斗争也给美国创造了有利环境。菲律宾和古巴先后爆发了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菲律宾起义军已解放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包围了马尼拉。古巴起义军则牵制了西班牙的 20 万大军。美国
抓住这一“天赐良机”,借 1898 年 2 月 15 日停泊在古巴哈瓦那海面的美国
军舰“缅因”号突然爆炸事件,大造战争舆论,于 4 月 25 日正式向西班牙开战。
“缅因”号是 1 月 25 日驶往古巴首府哈瓦那去的。表面上是去作友好
访问,实际上为了向西班牙施加压力。2 月 15 日晚 9 时 40 分,一声巨响划破夜空,“缅因”号突然发生爆炸,火光冲天,照亮了整个港湾。美军官兵死 266 人,伤 100 余人,配有 24 门大炮的这艘战列舰被炸得面目全非,下沉海底。
一个月后,美国方面关于“缅因”号爆炸的调查报告公布了。调查结论确定这艘军舰是被水雷炸沉的。虽然没有材料证明是西班牙人干的,但言外之意,肇事者只能是西班牙政府。
西班牙方面也对美国军舰爆炸事件作了调查,调查结果证明爆炸来自军舰内部。换句话说,这是美国人自己干的。不过,西班牙不敢公开谴责美国, 因为怕这样做会引起战争。
美国资本家在古巴有许多投资,那里又是控制加勒比海的战略要地,美国一直想侵吞它。“缅因”号突然爆炸事件,正好成了美国发动战争的借口。所谓的调查结果对于已经群情激愤的国内气氛犹如火上浇油。“让西班牙见鬼去吧”、“记住缅因号”、“讨还血债”的复仇怒吼在美国国内此起彼伏。4 月 25 日,美国终于对西班牙宣战。
西班牙在古巴驻有 20 万军队,而美国的常备军仅有 2.8 万人,但是, 西班牙的绝大部分兵力被古巴起义军所牵制,不能灵活调动。这使美国在这次战争中占了很大便宜。等到美国大规模动员后,西班牙很快处于劣势。
不过,这场战争首先却是在亚洲进行的。这是因为西班牙不仅占有古巴, 而且占有菲律宾。美国想利用这次战争的机会,把菲律宾也夺到自己毛中。
4 月 27 日,杜威率领早已在香港待命两个月的美国亚洲舰队启航驶往菲律宾,5 月 1 日拂晓前到达马尼拉港外。不久,西班牙军舰首先开火,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海战。美舰在火力和速度上占绝对优势。美方一次齐射可发射 3700 磅炮弹,而西班牙一次齐射仅 1273 磅。西舰甲板上堆满了锅炉用的木柴、煤等易燃物,被炮弹一击中便会燃起熊熊烈火。战至中午,7 艘西舰全被击沉,西军伤亡 381 人,美方仅伤 7 人。马尼拉湾海战决定了西班牙在菲律宾的结局。6—7 月,梅里特将军率美国远征军 1.5 万人在马尼拉湾登陆,在菲起义军配合下击败西军,8 月 13 日进占马尼拉,结束了西班牙对菲律宾的殖民统治。
古巴是美西战争的主战场。美国组建了 2.5 万人的远征军,在佛罗里达的坦帕进行紧张的训练。美海军由两支分舰队封锁古巴沿海。5 月 19 日, 西班牙派塞维拉将军统率舰队悄悄驶入古巴南部的圣地亚哥港。美军误以为西舰队在加勒比海的马提尼克岛一带,但搜索未果,直到 5 月 29 日才发现
西舰的确切位置,并与西舰形成对峙。6 月 22 日,美第 5 军近 1.7 万人在海军炮火掩护下,于圣地亚哥以东顺利登陆。此时,古巴起义军已解放大部分国土,并包围了圣地亚哥。美军与古起义军经过会谈,开始协同作战。
- 月 29 日,美军抵达关塔纳摩郊外。7 月 1 日,向城东制高点埃尔卡内和圣胡安山发起猛攻。西奥多·罗斯福指挥的义勇军骁勇善战,经激烈的白刃战攻占了圣胡安山,埃尔卡内也被攻占。西军 7 月 2、3 日全力反攻,双方展开拉锯战,美军终于击退了西军的反扑。美军伤亡达 1700 人。
在陆军激战的同时,西班牙舰队企图突围,双方在圣地亚哥湾展开激烈的海战。美海军 24 艘舰,西军仅 9 艘。美军以猛烈而准确的火力打得西舰
一艘接一艘起火燃烧沉没。经 4 小时激战,西舰队全军覆灭,被击沉舰艇 7
艘,俘获 2 艘,阵亡 600 人,舰队司令塞尔维拉及 1800 名官兵被俘。美军
仅有 2 艘轻伤,死伤各 1 人。
美军歼灭了西舰队后,又和古巴起义军围攻圣地亚哥。7 月 16 日,西军弹尽粮绝,被迫放下武器。美军同在菲律宾一样背信弃义,撇开古巴起义军而单独与西班牙谈判与受降,禁止古巴起义军入城,独占了胜利果实。
- 月 25 日,纳尔逊·迈尔斯指挥 3400 名美军登陆波多黎各,建立了军事基地。8 月初,美国又增兵 1 万,分四路围攻波多黎各首府圣胡安,经过小规模战斗,付出 50 人的伤亡,攻占了波多黎各全岛。
1898 年 12 月 10 日,美西两国签订了《巴黎和约》。西班牙放弃对古
巴的一切主权要求,并把菲律宾、波多黎各和关岛割让给美国。美国付出 2000
万美元给西班牙作为补偿。美国 1899—1901 年又向菲律宾起义军发动进攻, 血腥镇压菲律宾人民反抗,把菲律宾变成了美国的殖民地。古巴虽然名义上获得了独立,但是美国利用《普拉特修正案》把古巴变成了美国的“保护国”。
美西战争作为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而载入史册。这场战争规模不大,时间不长,双方参战不超过 5 万人。在战争中,美军付出了 5000 人死亡的代
价,但战死者不超过 400 人,多为伤病而死。美军是第一次去海外远征作战。
之所以取胜,主要是利用了殖民地人民的武装斗争,武器装备精良,海军战备充分等。
美西战争大大助长了美国的侵略气焰。美国把加勒比海变成了“内湖”, 在太平洋获得了重要的战略基地。此后,美国积极参与了列强对远东及太平洋地区霸权的角逐。
1899 年 10 月,在非洲大陆的南部,英国人和荷兰人的后裔布尔人为重新瓜分和全面控制南部非洲,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帝国主义战争。
说起这场战争的缘由,可从一块晶莹的“石子”谈起。1867 年,一个小孩在奥兰治河畔玩耍时,偶然捡到一块晶莹的“石子”。布尔农场主尼凯克来访时发现了这块“石子”,便将它带回欧洲鉴定,证实这块“石子”就是真钻石。据说这是在南非发现的第一颗金刚石。
消息传出,轰动了整个世界,西方人纷纷来南非“探宝”。1869 年又发现一颗当时价值达 62.5 万法郎的大钻石,更使欧洲人确信南非具有丰富宝藏,引起了空前的寻找金刚石狂潮。
1884 年和 1886 年,在德兰士瓦境内又发现了世界上蕴藏量最丰富的金矿,在欧洲掀起了“黄金潮”,淘金者和找钻石者纷纷拥入南非。正是“水手们离开了军队、商人们关上了店铺、职员们走出了办公室、农场主抛弃了土地和牲口,他们全都如饥似渴地奔向奥兰治河和瓦尔河两岸”。
在短短的几年内,南非的淘金者之中,数英国人最多,已超过了当地的布尔人,英、布人比例达到 7:3。英国人掌握了大部分采矿权,组织了几个大公司,其中最大的是英国塞西尔·罗得斯的三个大公司。他仅在 1890
年就从钻石和金矿中攫得 500 万美元的利润。
英国为夺取对金矿和金刚石矿产地及南非全境铁路的控制权,与布尔人多次发生冲突。虽几经谈判,均告破裂。为了对付英国,德兰士瓦和奥兰治于 1897 年签订军事同盟条约,并向德国购买大批武器,扩军备战。
1899 年 6 月,英国以德兰士瓦拒绝给予英侨公民权为借口,向其边境集结军队,并从国内调派援军,向布尔人施加压力,并取得德、法等国保持中立的允诺。
- 月 9 日,德兰士瓦向英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英军撤离其边境地区,
但遭到英国拒绝。为防止英国入侵,布尔人于 1899 年 10 月 11 日向英军发动进攻,战争爆发。
战前,英军在南非约有 2 万余人,还有 4.7 万人正在驰援途中。布尔军
队采用民兵制补充兵员,凡满 16 至 60 岁的男子均需携带马匹、步枪、备用子弹和粮食到集合地点报到;经济困难的,由公家发给武器装备。于是,德兰士瓦和奥兰治两个布尔族共和国建立了一支人数约 4 万人的联军,大部分为骑兵,装备有从德国购买的大量步枪(主要是“毛瑟”枪)、40 挺机枪和 80 门速射炮。
布尔人分三路发起进攻。东路军主力 1.7 万人在总司令 J·朱伯特将军指挥下,迅速占领纳塔尔北部,11 月 2 日将英军主力万余人包围在莱迪史密斯,切断其与德班港的联系;西路军 8000 人攻入贝专纳(今博茨瓦纳),
切断纵贯南北的铁路干线,10 月 13 日和 15 日先后包围马弗京和金伯利;
南路布军于 11 月 4 日强渡奥兰治河攻入开普殖民地,发动当地布尔人共同抗英。
- 月中旬至 12 月底,由 R·布勒率领的英援军约 4.7 万人陆续赶到南
非,向布尔军队发起反攻。
- 月 10 日,南路布军在斯托姆山击溃英步兵第 3 师的进攻,歼敌近 700
人,将其压制在昆斯敦一线。
12 月 11 日,西路布军在马赫斯方丹击溃增援金伯利的英军,歼敌 1000
余人,迫其退回到莫德河一线。在东路,布勒率英军主力 2 万人解救莱迪史密斯,12 月 15 日在科伦索向布军发起正面进攻。尽管英军使用杀伤力极大的达姆弹,但仍遭失败,英军共损失 2800 人,反攻计划破产,被称为英国军事史上的“黑暗星期”。
科伦索之战后,英政府任命 F·S·罗伯茨代替布勒为南非英军总司令。在此阶段,布尔人凭借其装备优良、勇猛善战及灵活机动的骑兵战术,采取突袭战法击败武器陈旧、战术呆板及不熟悉战区地形的英军,但未能乘胜扩大战果,而是把主力用于围城打援,从而分散了兵力,大大削弱了进攻能力, 使英军得以聚集兵力。
随着英援军源源到达南非,1900 年初英军已达 18 万人,大大超过布尔人的兵力。罗伯茨改变战略,将主攻方向从纳塔尔转向奥兰治河域,同时加强骑兵,装备新式武器并整顿铁路运输系统。2 月,英军在奥兰治河北岸, 分东、北两路攻入德兰士瓦和奥兰治,解除了布尔军队对金伯利和莱迪史密斯的包围,并于 3 月 13 日攻占奥兰治首府布隆方丹,6 月 5 日占领德兰士瓦首府比勒陀利亚。9 月,英国宣布吞并奥兰治和德兰士瓦,这两个共和国遂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布尔军退出城市后,在新任总司令博塔指挥下化整为零,分成小股“突击队”,在农村展开了顽强的游击战争。他们破坏铁路,骚扰乡镇,掠取给养,歼灭小股英军,并两次远袭开普中心区,逼近大西洋沿岸。英军为了摧毁游击队的抵抗,采取了碉堡战术和“焦土”政策,出动 5 万兵力驻守 8000
座碉堡和 4000 公里铁丝网,同时洗劫、捣毁布尔人村庄,把大批布尔人及黑人关进集中营,以断绝其与游击队的联系。
到 1902 年 5 月,英国共动员 44 万大军,耗资 2.5 亿镑,死伤各 2 万多
人,布尔人约 8.8 万人参战,近 4000 人战死,约 2.8 万人死于集中营。最
后,双方无力再战,于 5 月 31 日签订《弗里尼欣和约》,规定布尔人交出全部武器,承认英国的宗主权;英国保证尽快结束军事管制,并在条件许可时建立自治政府。
列宁曾经说,英布战争是帝国主义时代到来的一个主要历史标志之一。在帝国主义时代里,各列强首先对已分割的殖民地要求重新分割,继之以战争手段,进行疯狂的争夺。英布战争之后,由于布尔人的不断反抗,使得英殖民者在南非的地位仍不巩固,因而不得不和布尔人修好,狡猾地允许布尔人自治。
1910 年,德兰士瓦、奥兰治和海角、纳塔尔合并为南非联邦,成为不列颠的自治领地。这是白人地主、资本家压迫南非人民的联合统治,南非联邦从此成为种族歧视最厉害的国家。
英布战争使军事学术尤其是战术有了许多新的发展。战争中,双方使用了无烟火药、弹仓式步枪、机枪、速射火炮等新式武器;因火力密度增大, 要求摒弃密集的战斗队形,步兵开始采用各种形式的机动队形,成散兵线实施进攻。防御战斗中,组织火力配系,构筑野战工事,实施近迫作业和进行伪装已开始起重要作用。这些都引起了西欧国家的广泛注意,也使英国认识
到对武装力量进行彻底改革的必要。
1904—1905 年日俄战争,是日本同俄国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侵略扩张战争,是几次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它标志着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时期, 在近代世界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日本和俄国先后进入了帝国主义时期。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日俄两国大力扩军备战,积极推行向外扩张的政策。当时, 中国是各帝国主义列强掠夺瓜分的主要对象之一。1894 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和朝鲜的甲午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割让辽东半岛。一心想独吞中国东北的沙皇俄国不甘示弱,拉拢德国和法国, 制造了“三国干涉还辽”事件,逼迫日本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对此, 日本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逼日还辽不久,沙皇俄国便以“还辽有功”为借口,攫取了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及其支线等特权。后来,又强行向中国政府租借旅顺和大连, 并乘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之机霸占了整个东北三省。俄国的扩张野心加剧了它同日本在中国东北和朝鲜问题上的矛盾。日本经过 10 年备战,实力大增,1902年又缔结了英日同盟,便决心在中国东北地区卷土重来,建立霸权。
导致日俄两国矛盾激化的直接原因是俄国拒绝从中国东北撤军。《辛丑条约》签订后,俄国极力主张各国尽快从中国撤军,而自己的军队却继续赖在中国东北,并任命了俄国的远东总督。日本岂肯罢休,便主动同俄国交涉。为争夺远东地盘和掠夺财富,日俄两国一边唇枪舌剑,互不相让;一边调兵遣将,准备战争。由于俄国拒绝从中国东北撤军,日本于 1904 年 2 月 6 日向俄国发出最后通牒,并宣布断绝日俄外交关系。与此同时,日本海军开始行动。2 月 8 日,日本联合舰队偷袭旅顺港俄国军舰,不宣而战。10 日,日俄两国政府分别相互宣战,日俄战争正式爆发。
夜袭旅顺港后,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东乡平八郎海军中将见俄舰避港不出,又有强大的海岸炮火支援,日本联合舰队难以重创俄国太平洋分舰队, 大伤脑筋。为了完全掌握制海权,减轻日方海上交通线所受的威胁,东乡平八郎决定仿照美国在美西战争中的成功做法,将船沉在旅顺港出口处,封锁俄国舰队,并不断炮击俄舰。从 2 月 9 日直到 3 月初,日军几次沉船封港均未奏效。
3 月上旬,俄新任太平洋分舰队司令马卡罗夫到旅顺就职,立即采取一系列防范措施,要求舰队主动出击。他在了解海区及舰船和要塞情况的基础上,决定在辽东半岛沿海地区布设水雷,防止日军登陆并从侧后威胁旅顺基地;加紧抢修受伤舰船,派遣舰队出海活动,加强海陆协同作战训练;要求海参崴舰队出兵南下日本海,积极袭扰日军的海上交通线,牵制日本联合舰队行动。马卡罗夫的这些措施,改善了俄军的被动处境,使俄军官兵有了战胜日军的信心。4 月 13 日,马卡罗夫乘坐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战舰触雷爆炸,马卡罗夫丧生大海,新任司令威盖夫特认为凭借旅顺要塞可以保障俄国舰队的安全,遂不再采取出击行动,从此,海上作战主动权再度落人日军手中。
日本战时大本营鉴于海军迟迟不能歼灭俄国太平洋分舰队,便决定采取陆上进攻行动。2 月 16 日,由司令黑木为桢上将指挥的日陆军第 1 集团军先后在仁川、平壤西南镇南浦登陆,4 月 1 日占领了清川江以南地区。由于此举出乎俄军意料之外,日本陆军很快击溃由扎苏利奇中将统率的俄军东满
支队,造成了威逼辽阳的态势。
与此同时,5 月 5 日至 13 日,由奥保巩上将率领的日军第 2 集团军在辽东半岛紧靠俄国分舰队停泊地的貌子窝登陆。俄舰队消极避战,无所作为。
26 日,该集团军主力对地处辽东半岛咽喉的金州发起猛攻,俄军以 1
个团的兵力固守南山要塞。经激战,日军以伤亡 4400 人的代价于当日攻克南山并占领金州,30 日攻克大连,切断了旅顺守军与辽阳俄军的联系。由乃木希典上将指挥的日军第 3 集团军于 6 月 6 日在大连湾登陆,接替第 2 集
团军进逼旅顺要塞。日军独立第 10 师(后扩编为第 4 集团军)于 5 月 19 日在辽东半岛大孤山登陆,7 月 31 日占领析木城。8 月 3 日,日军占领海域, 对辽阳形成包围之势。
日军“满洲军总司令部”原准备待第 3 集团军攻克旅顺后,统一指挥四
个军,同俄军进行辽阳会战。由于旅顺要塞易守难攻,日军从 8 月 19 日至
24 日强攻数日,昼夜突击,仅夺占了一些外围工事,而且伤亡约 2 万人。在这种情况下,日军只好放弃迅速攻占旅顺计划,改取围攻久困之计。为在俄国大批援军赶到战区之前消灭辽阳俄国守军,日军“满洲军”总司令大山岩决定抓紧战机,以现有 3 个集团军兵力一举歼灭辽阳之俄军。
当时,日军共 9 个师 13.5 万人,474 门火炮;俄军 2 个集群 15.2 万人,
606 门火炮,俄军在兵力火力上稍占优势,并在辽阳地区筑有半永久性工事, 防御坚固,但统兵将领却举棋不定,朝令夕改,最后在开战前一天才决定采取先防后攻的方针,致使前线指挥官仓促应战。
8 月 24 日凌晨,战斗打响。日军第 1 集团军从东南方向迂回到俄国东集群左翼;日军第 4、2 集团军向俄军南群实施正面进攻。苦战至 9 月 4 日, 日军以伤亡 2.4 万人的代价,在俄军主动放弃辽阳的情况下,进占辽阳。此后,双方重兵又在沙河地区展开激战,互有胜负,形成对峙之势。这时,日军决定在沙河地区转入防御,集中全部后备力量于旅顺方向,尽快攻占旅顺要塞。
旅顺争夺战是日俄战争中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只要旅顺牵制着日本第3 集团军,只要旅顺港的俄国太平洋分舰队还存在,日军就无法结束战争,
就无法保证海上交通线不受威胁。因此,日军不借任何代价攻取旅顺。自 8 月日军首次强攻旅顺受挫之后,又调整部署,增调兵力,改变战术。9 月至11 月底,日军经过 3 次强攻,并辅以坑道爆破,终于在 12 月 5 日攻克了瞰
制旅顺全城和港湾的 203 高地。随后,日军便以大口径榴弹炮轰击俄军阵地和港内俄舰。俄军太平洋分舰队曾试图突出港湾,驶往海参威,但由于港外有日舰封锁,此举未成,大部主力战舰都毁于日军炮火之下。
1905 年 1 月 2 日,日军经过 135 天血战,终于以伤亡 5.9 万人的代价攻占旅顺口。
旅顺陷落和俄国太平洋分舰队主力被歼,使日俄战争发生重大转折。日军又竭尽全力去围歼东北俄军于奉天(今沈阳)地区。奉天会战是日俄战争最大的一次决战。由于俄军主帅库罗帕特金胸无韬略,分散使用兵力,主要作战方向判断失误,致使俄军损兵折将,于 3 月 9 日弃城败逃。此役,俄军
损失近 12 万人,日军伤亡约 7 万人。
奉天会战后,沙皇政府仍不甘心失败,继续向中国东北增兵,同时希望从欧洲东调的舰队能有所作为,但当这支舰队正经对马海峡准备驶向海参威基地时,遭到东乡平八郎指挥的日本联合舰队的突然而猛烈的攻击。于是,
双方在对马海峡和日本海展开了一场大规模海战。东乡平八郎指挥有方,首先集中火力猛打俄国舰队的旗舰,使俄舰各自为战,陷入一片混乱。经过两天激战,俄国舰队除三艘舰只逃往海参崴之外,其余全部覆没。对马海战的结束,宣告了俄国在历时 20 个月的日俄战争中的彻底失败。
在美国调停下,1905 年 8 月 9 日,日、俄两国代表开始在美国的朴次
茅斯举行和谈,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于 9 月 5 日签订《朴次茅斯和约》。俄国把旅顺、大连地区和中东铁路长春以南支线的租借权转让给日本,朝鲜和中国东北南部划为日本势力范围,库页岛北纬 50 度以南地区割让给日本, 俄国势力从此退居中国东北北部。
日俄战争是帝国主义初期的一场大战。小而强且后起的日本帝国主义以突然袭击开始,最终打败了大而落后的沙俄帝国主义。分析日本取胜的原因, 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鉴于战争潜力明显弱于俄国,便从军事、政治、外交等方面进行充分准备,并以速战速决为战争指导思想;二是重视夺取和掌握制海权,先机制敌,突然袭击,从海陆两个战场封锁和歼灭俄国太平洋舰队;三是正确选择战机、登陆地段和主攻方向,同时灵活机动,陆海协同作战;四是士气高涨,作战勇敢,指挥官训练有素等。
俄国虽出兵百万之众,但最终还是失败了,这与其政治上、军事上的失策是密切相关的。俄国历来把远东看作次要战场,认为自己的战略重心在欧洲。因此,俄国在远东虽有很大野心,但实际上缺乏必要的战争准备。高级指挥官还存有侥幸心理,对日本的国力和日军作战能力以及突然袭击行动估计不足;后方遥远,运输能力低,后勤保障混乱;作战指导上令出多门,内耗大,行动消极,海军避港不出,陆军坐守待援;国内矛盾尖锐,战争又加速了新的革命危机来临,使沙皇专制制度走向覆灭。
日俄战争期间,双方投入上百万兵力,作战行动的规模空前,进攻和防御通常有数个集团军协同行动,正面宽百余公里,纵深达数十公里,也出现了方面军战役的特征,为战役法(战役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炮兵创造了从遮蔽发射阵地进行射击的方法,步枪、机枪和火炮的火力明显增强,阵地防御战术进一步发展。这场大规模海战说明,提高舰艇航速、增强其攻击力和装甲防护能力,对夺取海战胜利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