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沙皇”的铁蹄

1968 年 8 月 20 日 23 时,一天的暑热退去,凉风习习。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市拉格市郊区的鲁齐内国际机场,一架并非班机的苏联民航飞机突然飞临机场上空,向地面发出信号,要求紧急降落,理由是机上仪器发生故障。

按照国际惯例,这个请示无法拒绝,而且苏联是友好邻邦,又是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家长”,客机降落有何不可?客机平稳着陆后,地勤人员才知道大事不妙,原来跳下舱门的不是和平友好的游客,却是几十名手执自动步枪、杀气腾腾的苏联突击队员。机场工作人员莫名其妙,但在无情的枪口面

前,只好束手就擒。机场很快被苏军控制,接着天空中又响起了隆隆的马达声,大批运输机飞抵机场上空,连续降落。配有轻型坦克、装甲车和反坦克炮的苏联空降部队一批接一批地相继着陆。

一辆苏联驻捷大使馆的黑色汽车引导着这支机械化部队直奔布拉格市内各重要目标,不一会儿,伏尔塔瓦河上的重要桥梁、捷共中央大厦、总统官邪、政府各部的办公楼、布拉格广播电台等均被苏军包围。其时已 21 日凌晨,布拉格全城还沉浸在梦乡之中。

与此同时,早以演习为名集结在捷克斯洛伐克四周边境的以苏军为首的五国(苏联、保加利亚、民主德国、匈牙利、波兰)联军共 50 万人,数千

辆坦克,成千架飞机,分 18 路从四面八方向捷境内推进。不到 24 小时,入侵大军已闪电般占领了捷克全境。这样大规模的入侵,又是如此神速,在战争史上实属罕见。当年希特勒在欧洲发动闪电式进攻,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也还费了一番周折,苏联人却如入无人之境。

就在苏军入侵的这天晚上,布拉格的捷共中央大厦的一间会议厅里灯火通明,捷共第一书记亚历山大·杜布切克正在主持党的主席团会议,讨论筹备党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事宜。大约 11 时 30 分,总理切尔尼克起身去接国防部长楚尔打来的电话。几分钟后,总理步履瞒珊地回到会议室,告诉大家说以苏联为首的华约部队已开进捷克斯洛伐克,即将占领全国。会场的空气顿时凝结了,大家几乎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杜布切克泪流满面,哽咽着说: “我万万想不到竟会有人采取这种手段来对待我们!我一辈子致力于同苏联合作,他们却这样对待我们,这真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悲剧。”

苏联为何以这种极端手段来对付自己的盟国?原来,杜布切克 1968 年 1 月上任后,捷克斯洛伐克“自由化”趋势急剧发展。3 月底至 4 月初杜布切克主持召开的捷共中央全会通过的《行动纲领》强调要立即“着手建立新的、十分民主的、符合捷克斯洛伐克条件的社会主义社会”,并采取了许多措施。这些措施得到国内群众拥护,却使整个东欧国家对苏联的离心倾向日益增长。苏联极其担心和害怕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将导致捷脱离所谓的“社会主义大家庭”轨道,动摇其在东欧的控制地位。为此,苏联对捷施加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压力,均告失败。最后,苏联决定诉诸武力,以突然袭击的方式, 对捷克斯洛伐克进行了武装占领。

8 月 21 日,捷国民议会决定不对占领军采取任何暴力行动,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根本无法在捷直接组成一个亲苏政权,于是改变手法,迫使已被带至莫斯科的杜布切克等人在 8 月 26 日签署了《苏捷会谈公报》。

10 月 16 日,苏联又强迫捷政府签署了《苏联军队暂时留驻捷克斯洛伐

克的协定》,为苏联在捷长期驻军提供了法律基础。第二年 4 月,在苏联的压力下,捷共中央免去杜布切克的第一书记职务,由胡萨克接替。

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联领导集团无视国际准则,公然出兵干涉一个主权国家内政的行径,暴露了他们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的真正面目。它在军事上大获成功,却在政治上彻底失败,遭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反对。

苏联这一招既已得手,就难以遏制迅速膨胀的野心。果然又将炮口对准了位于亚洲中西部的一个多山国家——阿富汗。

阿富汗是个山地内陆国家,面积 65.2 万平方公里,是苏联“南方战区” 的一部分。南方战区对苏联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苏联一直想在这一地

区实施分阶段战略推进,以实现在印度洋寻求暖水港和出海口并切断欧洲和远东联系的战略。

控制阿富汗是苏联实现南下战略的重要步骤。苏联在阿富汗苦心经营多年,对阿富汗已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和控制。1978 年 4 月,苏支持阿人民民主党军官发动政变,夺取政权。1979 年 9 月,阿人民民主党内部发生火并, 政府总理 H·阿明杀死党的总书记 N·M·塔拉基,自任革命委员会主席兼总理。阿明上台后试图摆脱苏联控制,声称要与美国实现关系正常化。苏担心失去对阿富汗的控制,决定采取军事行动,进行战争准备。苏联认为,当时美国因人质问题卷入了与伊朗的争端,采取军事干预的可能性很小,西方国家根本利益没有受到侵害也不会有强烈反应,苏联占领并控制阿富汗易于取得成功。苏军经过精心策划和周密准备,终于发动了对阿富汗的侵略战争。

1979 年 12 月 27 日晚 7 时 30 分,先期在喀布尔机场空降的苏军空降师经过集结整顿,在克格勃的配合下,迅速占领阿首脑机关、国防部、电台等要害部门。苏军与阿富汗总统卫队和首都驻军激战 4 个小时,击毙总统阿明, 逮捕了阿富汗政府重要官员,解除了阿政府军抵抗部队的武装。苏军将 B·卡尔迈勒扶上台并宣称阿富汗发生政变,苏军“系应邀进入阿境”。

此后不久,苏军集结在边境的 6 个师分东、西两路对阿富汗发动钳形攻势。为保障地面主力部队的推进,苏军还动用了前线航空兵团进行空中支援。

1980 年 1 月 2 日,进行地面主要突击任务的东路集群第 360 摩步师一

个团和担任辅助突击的西路集群第 357 摩步师主力在坎大哈会师。一周内, 苏军基本完成对阿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占领,并控制了阿富汗与巴基斯坦、阿富汗与伊朗的边境要地。

苏军占领阿富汗,遭到阿富汗各族各阶层人民的强烈谴责和广泛反抗。阿富汗人民有着三次抗英斗争的光荣历史。在 1978 年 4 月苏联支持推翻达乌德政权的军事政变之后,阿富汗人民就开始逐步开展游击战争。当时的游击战只具有内战性质,打击目标主要是亲苏执政党所把持的各级政权和政府控制的力量。苏军武装入侵后,游击战的性质就由以反政府为目的的内战很快转变为抗苏民族解放战争。游击组织多达几十个,游击活动遍及全国各个省,抗苏斗争广泛开展。侵阿苏军为巩固占领地位,大力镇压阿富汗各族人民的抗苏运动,从此阿富汗开始了一场持久的抗苏游击战和苏军反游击战的较量。

苏军进占阿富汗,进来容易,守着却是活受罪。阿富汗境内五分之四是崇山峻岭,机械化部队难以施展,小股游击队却是如鱼得水。

10 余万苏军虽然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却经不住游击队长期软磨硬缠。

阿富汗这个多山之地,成了苏军望不到边的泥潭。从 1979 年开始后的 4 年

中,苏用于侵阿的费用达到 400 亿美元,死亡达 1. 5 万人,伤 3.6 万人。苏军官兵对这场没完没了的战争也逐渐失去信心,国内反战情绪不断增长。苏军在阿富汗用尽所有的军事手段,仍未达到预期目的。苏共总书记戈

尔巴乔夫说:“这是一个大泥潭!”

1988 年 2 月,戈尔巴乔夫发表了从阿富汗撤军的声明。

1989 年 2 月 15 日苏联撤出最后一批侵阿苏军。至此,这场致使 500 多万阿富汗人背井离乡的苏军侵阿战争,以双方军事力量处于僵持状态告终。苏联入侵阿富汗是苏联第一次在其东欧盟国之外大规模地直接使用本国

的军事力量,表明苏联的扩张主义进入了新阶段。这场战争加剧了亚大地区

的紧张局势,因此遭到国际舆论的普遍谴责,苏联的国际声誉因此而大大下降。

阿富汗战争,以阿抵抗力量为反对军事占领而进行的民族解放斗争为主线,作战行动主要围绕城镇的争夺、交通线的控制、围剿与反围剿、空袭与反空袭而展开。阿人民的游击战争和苏军为实施占领而进行的反游击战,构成了这场战争的明显特点。

战争初起时,苏联占尽优势,7 天之内便占领阿全国,但是,尽管苏军使用大量先进武器,采取多种战略战术,并未能在长达 9 年的时间里,实现对阿富汗的最后征服。究其原因,一是低估了阿富汗人民的抵抗决心和能力; 二是错误判断了国际社会的态度和反应;三是战争花费巨大,力不从心。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场战争使战后崛起的苏联跌入了衰败的深谷,是促成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场战争表明,任何一个超级大国,不管其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多么雄厚,如果穷兵黩武,肆无忌惮地推行战争政策, 妄图以武力称霸天下,最终都会落到兵败自毁的下场。同时也证明,任何一个弱小的民族或国家,尽管可能面对的是一个十分强大的敌人,但是只要它高举正义战争的旗帜,讲究斗争的艺术和方法,就必然会赢得全世界的同情与支持,最后取得民族解放的胜利。

对阿富汗来说,这场战争是阿富汗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而进行的一场胜

利斗争,也是阿富汗人民对世界反霸斗争作出的卓越贡献。如果说有什么不足的话,那就是阿富汗的抵抗运动,由于缺乏明确的目标和纲领,缺乏一个坚强的有权威的领导核心,没有把各派力量统一起来,结果是在应该庆祝胜利、和平重建家园的时候,反而开始了骨肉相残的内部厮杀。至今,阿富汗内战的硝烟还未散去,战火未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