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约国与同盟国的对抗

19 世纪和 20 世纪之交,资本主义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时期。这时候,英、法、俄等老牌殖民帝国已把全世界基本上瓜分完毕。可是,德国、美国和日本已发展成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经济实力开始赶上或超过英、法、俄。于是,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更加激烈,重新瓜分殖民地便提上了日程。对世界的重新瓜分,只有通过帝国主义战争才能实现。各国为了在争夺霸权、瓜分世界的角逐中击败竞争对手,根据各自的利害关系结成军事同盟。

1879 年,德国与奥匈帝国结成针对法、俄的军事同盟;1882 年,意大利因在北非扩张中与法国发生冲突而入盟,形成三国同盟,简称同盟国。

1892 年,俄国和法国签署与同盟国相对抗的军事同盟条约;英国为对

付德国的挑战先后于 1904 年和 1907 年与法、俄签署协定,形成三国协约,

简称协约国。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加紧扩军备战,争夺战略要地。而巴尔干地区和地中海沿岸成为争夺的焦点。

1905—1913 年,双方的争夺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国际危机,并导致意土战争和巴尔干战争的爆发。各国统治集团为摆脱周期性经济危机,转移国内人民视线,迫切希望从战争中寻求出路。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这次大战的导火线,是发生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今波黑)的一次暗杀事件。

1914 年 6 月 28 日上午 10 时,一列豪华的专车驶进萨拉热窝车站。乘坐这列专车的,是显赫的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索菲女公爵。斐迪南是在刚结束一次军事演习后来这里巡视的。那时,奥地利己和匈牙利合并为奥匈帝国,并在 6 年前用武力吞并了波斯尼亚。斐迪南是个极端的军国主义分子,他还想把邻近波斯尼亚的塞尔维亚也纳入奥匈帝国的版图。他亲自指挥的这次军事演习,就是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的。

斐迪南的蓄意挑衅,激起了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极大愤怒。一个军人团体早已制定了周密的计划,准备在斐迪南巡视萨拉热窝的那天干掉他,以打击奥匈侵略者的气焰。结果,暗杀成功,斐迪南夫妇双双死去。

斐迪南夫妇的被刺,给奥匈帝国吞并塞尔维亚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措口, 大臣们纷纷煽动 82 岁的老皇帝下决心入侵塞尔维亚。

7 月 5 日,陆军总参谋长谒见老皇帝,再次敦促他向塞尔维亚宣战。老皇帝犹豫不决。他问:“宣战后,要是英国、法国特别是俄国向我们

猛扑过来,这仗怎么打呢?” “我们不是有德国的保证吗?德皇威廉二世和他的首相已经向我们的外

交大臣口头保证,他们将作为一个盟国和友邦来做我们的后盾。”

老皇帝的顾虑不是多余的。因为俄国不会甘心放弃它在巴尔干半岛的利益,而且它与英国和法国都订有协约,准备共同对付德、奥同盟国。如果奥匈帝国入侵塞尔维亚,它们肯定要出面干涉,所以不取得德国的有力保证是不能贸然开战的。于是,他给德皇写了一封信,以探询其口气。

其实,德皇早就开始扩军备战了。他希望通过奥匈帝国打击塞尔维亚, 以削弱俄国在巴尔于的势力,进而打败俄、英、法国,争当欧洲的霸主。所以,萨拉热窝暗杀事件一发生,他就极力怂恿奥匈帝国发动武装进攻。接到奥匈帝国老皇帝的私人信件,德皇立刻表示坚决站在奥匈帝国一边。

得到德皇的有力保证,奥匈老皇帝终于下决心侵吞塞尔维亚了。

7 月 23 日下午 6 时,奥匈帝国使节向塞尔维亚政府递交最后通牒,要求塞尔维亚政府制止一切反奥宣传和行动,惩办进行反奥宣传的官民,由奥派员会同审判萨拉热窝暗杀事件的凶手,并且限令在 48 小时内答复。

在 48 小时限期届满之前 10 分钟,塞尔维亚总理亲自来到奥国使馆答复最后通牒。尽管接受条件意味着容许奥国干涉塞尔维亚内政,但其总理表示, 除了拒绝奥国派员参加会审一条外,其余条件全部接受。

奥匈帝国早已打定主意向塞尔维亚开战,借口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就指令使馆人员立即撤出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7 月 28 日,奥匈帝国在德国怂恿下,对塞尔维亚正式宣战。当天,奥匈军队开始炮击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一下子炸死 5000 多居民,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一宣战,两大帝国主义集团的战争机器一下子迅速

转动起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展开。

战争范围很快从欧洲扩展到亚洲和非洲。到 1918 年,包括日本和美国

在内全世界有六大洲 33 个国家卷入这场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大战。

德国军队根据早就制定的作战计划,首先向法国发动大规模进攻。战争大体上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 1914 年至 1915 年,同盟国掌握战略主动权。

德国首先在西线发起进攻,占领卢森堡、比利时全境和法国北部部分地区,又在东线挫败俄军对东普鲁士和西里西亚的进攻。

1915 年,德国转移兵力于东线主攻俄军,在奥军配合下占领俄属布科

维纳、波兰和波罗的海沿岸大部分地区。奥军在 1914 年对俄军和塞军作战失利,次年在德军和保军支援下征服塞尔维亚和黑山。协约国的局部进攻虽取得进展,但全面进攻受挫。

第二阶段从 1916 年至 1917 年,为战略相持阶段。

1916 年,德军与法英联军在西线不断投入预备队和各种新武器,展开大规模进攻,试图突破对方防线,均未成功。双方海军在日德兰附近海域首次决战,也未分胜负。这期间,双方伤亡惨重,部队士气低落,政局出现动荡。各主要交战国开始寻求对己方有利的和平道路,但未成功。俄国于 1917 年爆发十月革命,宣布退出战争。协约国相继争取罗马尼亚、希腊、美国、中国等国加入本集团,军事经济实力占绝对优势,同时成立最高军事委员会, 协调各战场的行动。

第三阶段为战略决战阶段,德军在西线对法英联军先后发起五次强大攻势,预备队和作战物资耗尽,但未取得重大进展。协约国军队首先在西线实施局部反攻,然后在各个战场对同盟国军队实施协调一致的战略反攻,迫使同盟国投降。

1918 年 11 月 11 日,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和协约国的胜利

告终。大战历时 4 年零 3 个多月,共有 33 个国家 15 亿人口卷入战争,战火

遍及欧洲、非洲、亚洲。协约国共动员军队 4218 万余人,损失 2210 万人,

其中亡 515 万余人,伤 1283 万余人,被俘和失踪 412 万余人;同盟国共动

员军队 2285 万人,损失 1540 万余人,其中亡 338 万余人,伤 838 万余人,

被俘和失踪 362 万余人。平民死亡 664 万余人,直接经济损失约 1863 亿美元。

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历史新纪元。在其影响下,德国、奥匈等国相继爆发反战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殖民地、半殖地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

1919—1920 年,协约国 27 个成员国在巴黎举行和平会议,先后与德、奥、保、匈、土签订《凡尔赛和约》、《圣日耳曼和约》、《讷伊和约》、

《特里亚农和约》和《塞夫勒和约》。这些条约实际上是帝国主义列强掠夺战败国、宰割弱小民族的产物,虽然暂时调整了战胜国之间的关系,构成了战后欧洲国际关系的新体系即凡尔赛体系,但列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不仅没有消除,反而因分赃不均而使争夺更加激烈。

这场战争表明,在众多强国参加的两大联盟战争中,推行速战速决战略是不切实际的,只有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密切配合,全部社会活动转入战时轨道,整个国民经济为战争服务,通过持久作战逐步消耗对方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才能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协约国取得最后胜利

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的综合力量占有绝对优势并得到较好发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得到飞速发展。飞机、潜艇、坦克、高射炮、反坦克炮、迫击炮、远程火炮、毒气弹、烟幕弹、高爆弹、无线电通讯和光学测量等武器与技术开始大量装备部队,得到广泛运用,并由于产生坦克兵、航空兵、防化兵等新兵种,使战争样式发生重大变化。军队的火力、突击力、机动力以及作战指挥能力得到加强和提高。作战空间从陆地、海洋扩大到空中,在濒海方向上出现了陆海空联合作战。战役规模扩大,组织协同更加复杂,出现了集团军群(方面军)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战后出现的总体战、闪击战、机械化战争论等,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都从不同角度总结了大战的经验教训,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应用和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