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隋唐百戏集演的创新发展

到了秦朝,角抵活动非常盛行。角抵原是两个人比力气,是一种以强弱定胜负的技艺表演,它有着良好的观赏性和娱乐性。

角抵活动起源于上古时期,那时有个叫蚩尤的民族。他们头上长着角,耳鬓旁长着剑戟。他们在与黄帝部落打仗的时候,就以头上之角抵人,对方对此很难防御。

这种“以角抵人”后来就叫“角抵”,它们主要是一种力量型的较量,通过非常简单的人体相搏来分出胜负输赢。

在秦朝时,艺人们力图用角抵的技艺去表现生活故事,这样就促使角抵向表演的转化了,成为了一种角抵戏。所以,角抵不再是一种争斗相搏的手段,而是变成了一种带有一定表演成分的游戏活动。

秦始皇是第一个把带有表演和角力性的角抵戏引入宫廷的。后来,角抵戏发展成为了包括各种技艺的综合性表演,这在文艺史上掀开角抵百戏的大幕。

到了汉代时期,角抵活动十分普及,汉时的角抵戏规模宏大,老百姓甚至宁愿跑几百里的路去观看助威,可见角抵戏的魅力。

在汉代,还出现了百戏,又称散乐,它实际上是汉代民间歌舞、杂技、武术和魔术的总称,与宫廷中的雅乐相对应。特别是汉武帝在位时,百戏演出盛况空前,连宫廷也开始主持大规模的百戏集演活动。

在百戏集演之中,就有运用戏曲化形式来表演的角抵戏。其中,有个著名的角抵戏叫《东海黄公》,故事讲的是一个能施法术的叫黄公的人,他到东海去降伏白虎,可惜法术失灵,自己却被白虎伤害了。

演员表演《东海黄公》时,有模仿人和白虎相斗和人被白虎伤害的故事情节。演黄公的演员头上裹着红绸,腰间佩带赤金刀,而白虎则是由人化妆而成的。

《东海黄公》这个故事的人物、情节、冲突和结局都是排定了的,已经不属于两人相斗并以力量的强弱裁定胜负的角抵竞技了,而是表演安排好的故事内容的戏曲了。

在汉代时,滑稽戏《河伯娶妇》也名噪一时。故事讲的是战国时期,魏国的西门豹在邺县担任县令。他会集了地方上的老人们,问老百姓有什么痛苦的事情。这些人说:“本地苦于给河伯娶媳妇,民穷财尽。”

西门豹问:“这是怎么回事?”

老人们回答说邺县的三老、廷掾每年都要向老百姓征收赋税搜刮钱财,收取的这笔钱有几百万,他们只用其中的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媳妇,而和巫祝一同分那剩余的钱拿回家去。

到了为河伯娶媳妇的时候,女巫们巡查,看到小户人家的漂亮女子,便说“这女子合适做河伯的媳妇。”

就马上下聘礼娶走。然后给她洗澡洗头,做新的丝绸花衣,让她独自居住并斋戒;并为此在河边给她做好闲居斋戒用的房子,张挂起赤黄色和大红色的绸帐,给她备办牛肉酒食。

这样经过十几天,大家又一起装饰点缀好那个像嫁女儿一样的床铺枕席,让这个女子坐在上面,然后使它漂到河中。

起初在水面上漂浮着,漂了几十里便沉没了。那些有漂亮女子的人家,大多带着自己的女儿远远地逃跑。城里越来越空荡,以致更加贫困,这种情况已经延续很长时间了。

老百姓中间流传的俗语有:“假如不给河伯娶媳妇,就会大水泛滥,把老百姓都淹死。”的说法。”

西门豹说:“到了给河伯娶媳妇的时候,希望三老、巫祝、父老都到河边去送新娘,请你们来告诉我这件事,我也要去送送这个女子。”

老人们都说:“好。”

到了为河伯娶媳妇的日子,西门豹到河边与长老相会。三老、官员、有钱有势的人和地方上的父老也都会集在此,来看热闹的老百姓也有两三千人。

那个女巫是个老婆子,已经70岁。跟着她来的女弟子有10来个人,都身穿丝绸的单衣,站在老巫婆的后面。

西门豹说:“叫河伯的媳妇过来,我看看她长得漂亮不漂亮。”

人们马上扶着一个女子走出了帷帐,来到西门豹面前。

西门豹看了看这个女子,回头对三老、巫祝和父老们说:“这个女子不漂亮,麻烦大巫婆为我到河里去禀报河伯,需要重新找一个漂亮的女子,迟几天送她去。”

然后,他立即派差役们抱起大巫婆,把她抛到河中。

过了一会儿,西门豹又说:“巫婆为什么去这么久?叫她弟子去催催她!”

差役们又把她的一个弟子抛到了河中。

又过了一会儿,西门豹又说:“这个弟子为什么也这么久?再派一个人去催催她们!”

差役们又抛一个弟子到河中,总共抛了三个弟子。

西门豹说:“巫婆、弟子,这些都是女人,不能把事情禀报清楚。请三老替我去说明情况。”

又把三老抛到河中。西门豹插着簪笔,弯着腰,恭恭敬敬,面对着河站着等了很久。长老、廷掾等在旁边看着,都惊慌害怕起来。

西门豹说:“巫婆、三老都不回来,怎么办?”

想再派一个廷掾到河里去催他们。那些人都吓得在地上叩头,而且把头都叩破了,额头上的血流了一地,脸色像死灰一样。

西门豹说:“好了,暂且留下来再等他们一会儿。”过了一会儿,西门豹说:“廷掾可以起来了,看样子河伯留客要留很久,你们都散了吧,离开这儿回家去吧!”

邺县的官吏和老百姓都非常惊恐,从此以后,不敢再提起为河伯娶媳妇的事了。

这件事后来被编成一段滑稽故事,与滑稽戏中的以牙还牙套子如出一辙。滑稽戏的主要元素就是滑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民间艺术。

滑稽艺人称为俳优,他们以逗笑君王和排遣无聊为己任。但作为玩物,只要能搞笑,他们有时可以说一些出格的话。有一些俳优还能歌善舞,几乎所有的俳优都擅长用独特的语言作为滑稽技巧。

俳优尽管有着高超的滑稽天赋,甚至有着某种言辞上的特殊,但他们生活中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来根据取笑对象的特点,研究新的方法和途径来逗笑。在笑声中实现讽谏,是滑稽的一大功能。

滑稽技巧与后来滑稽戏中欲擒故纵、先纵后擒等一类滑稽套子十分接近。俳优们苦心经营,一说话就能够逗笑,才能使他们成为王宫中的宠臣。

唐代的参军戏就是在俳优语言艺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参军戏描写的是一个参军官员贪污的故事。一个优人穿上官服,扮作参军,别的优伶从旁戏弄,参军戏由此得名。内容以滑稽逗笑为主,一般是两个角色,被戏弄者名叫参军,戏弄者叫苍鹘。

参军本是一种类似于军事参谋的职官名称,没什么定职,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设置。它在参军戏中扮演的是低级官吏的角色,所以称作参军。

苍鹘扮演的是童仆角色,头扎髻角,身着敝衣,受参军的呵斥指使。不过按照滑稽戏的传统习惯来看,那个颐指气使、不可一世的角色,往往在最后会露出破绽,反被那个一直被他欺侮的角色所嘲弄,所以苍鹘是个绵里藏针的机智角色。

或许这个角色的发型和衣着,扮起来跟一种叫苍鹘的猛禽有某种形似之处,所以称作苍鹘。由于苍鹘扮演的是儿童角色,所以孩子们很乐意模仿他。

到了唐朝末年,参军戏发展为了多人演出,戏曲情节也比较复杂,除男角色外,还有女角色出场。参军戏的演法是一个人戴着幞头,穿着绿衣服,扮演参军,另外一个人扮演苍鹘。参军后来叫做副净,苍鹘后来叫做副末,因为鹘能抓禽鸟,所以副末可以打副净。

这种表演方法,就是后来对口相声演出时一个逗哏和一个捧哏的角色。参军戏的对话方式,也很像相声。因此,参军戏和后来相声之间有一定渊源关系。

唐代参军崔令钦编写的音乐名著《教坊记》中记载了一段歌舞表演叫《踏谣娘》。故事讲的是隋朝末年,有一个姓苏的男人,长得很难看,一无官职,二无钱财,却既好吹牛,又好喝酒,喝醉了之后,就回家打老婆。

他的老婆是一位能歌善舞的美女,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把满肚子的愁怨,编成歌舞表达出来。

因为她表演得生动感人,所以这个生活中的片断就逐渐被搬到舞台上表演了,并取名叫做《踏谣娘》,后来成了歌舞小戏中的代表作品。

在演出时,一个男演员穿着女人的衣服,学着女人走路的样子,摇摇摆摆地慢慢走进场地,一边走一边唱,诉说着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自己悲愤的心情。

演员每唱完一段,观众们就齐声呼应着喊:“踏摇,和来,踏摇娘苦,和来!”

大概是因为演员一边摇摆着,一边唱歌,所以大家就把那个演员的身段称为踏摇。又因为表演的妇人,声泪俱下地反复哭诉自己的不幸,所以大家就用“苦”字与“和”字来表示对她的同情。

然后,那个演无赖丈夫的男人就出场了,接下来的表演内容是这一对夫妇打与被打、追与被追,还有喊叫、哭闹之类。

观众们的情绪自然被调动起来了,有同情的,有义愤的,更多的则是捧腹大笑,开心之极。

后来,在这二人戏中又增添了一个以台词为主要表演手段,专门创造滑稽效果的角色叫“典库”。于是,一种比较完整的综合性舞台表演方式,终于脱颖而出了。

到这时,原来创造出来的多种表演艺术形式,在唐代便进入了一个逐步融合的阶段,那就是歌、说、舞、打等,已经被组织到了一个具有一定长度与特定情节的故事里了。

这些故事题材,基本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人情世故,主要是通过故事表达感情,其表演的形式基本上保持在二人互动上,其现场效果注重演员与观众的交流,其审美追求主要表现为滑稽逗笑,其价值标准着重于强调寓教于乐。

从此,在我国戏曲历史中被奉为经典的“以歌舞演故事”的艺术特征,已经完全具备了。在我国舞蹈史和戏曲史上,《踏摇娘》是具备双重划时代意义的名作,其创新之处不仅在于以歌舞演故事的情节化突破,更在于男演员对于女性角色的艺术化饰演。

在《东海黄公》中有打,在《参军戏》中有说,在《踏摇娘》中有歌舞,而男扮女装则是《踏摇娘》在表演领域中的一大创新,它正式启动了长达千年之久的一直沿用的反串化舞台表演之路,表现出表演艺术家和观众对于反性别表演的特殊喜好,说明了艺术化表演与自然性状态在审美价值上的层次与魅力。

以表演为主的角抵戏《东海黄公》、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演绎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都是萌芽状态的戏曲。

其中,角抵戏《东海黄公》可以说是我国戏曲的雏形,人们把百戏集演称为孕育我国戏曲的摇篮,极大地促进了戏曲的发展。

[旁注]

蚩尤 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是与黄帝、炎帝同时代的部落首领、民族领袖。他重农耕、冶铜铁、制五兵、创百艺,在中华文明形成史上,做出过重大贡献。因蚩尤英勇善战,顽强不屈,故被后人尊称为“战神”、“兵主”,备受历代帝王尊崇。

汉武帝(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刘彻,汉朝第七位皇帝,于16岁登基,在位达54年。汉武帝多有建树,其举措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开疆拓土,奠定了我国的疆域版图,将中华文明推到了空前的高峰,该段时期被后世称为汉武盛世。

西门豹 战国时代的魏国人,著名政治家及水利专家。魏文侯在位期间,西门豹担任邺县县令,他在任内破除了“河伯娶妇”的迷信习俗,又发动民众开凿了12条运河,引河水灌溉民田,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斋戒 主要用于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以示虔诚庄敬。斋戒包含了斋和戒两个方面,斋来源于齐,主要是整齐;戒主要是指戒游乐。后以此指称相似的宗教礼仪。在佛教中,清除心的不净叫做“斋”,禁止身的过非叫做“戒”,斋戒就是守戒以杜绝一切嗜欲的意思。

簪笔 我国古时男女都会用簪来固定发冠,也有把长约5寸的笔插在头发里,方便随时记事,称为簪笔。古代帝王近臣、书吏及士大夫都有这样的装束。

俳优 古代以科诨为特色,包括音乐、戏剧、歌舞等的表演艺人。俳优只有男性,无女性,他们社会地位比较低下,甚至被看做“亵狎”。有的俳优献艺于王者前,有的服务于军队,更多的是游走于民间。

幞头 以巾裹头,是代替冠帽约束长发的头巾。幞头有四带,二带系脑后,二带反系头上,曲折附顶,所以也称“四脚”或“折上斤”。这是一种用黑色纱罗或用木胎做的软胎帽,裹在发髻的后部,稍稍突起并微微前倾。幞头之制出于北齐,隋唐之初逐步定型。

《教坊记》唐初设立的习艺馆,后改教坊,专管歌舞、艺术、百戏诸俗乐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教坊记》书中叙述了关于教坊的制度、人物、轶闻、琐事、曲名等,特别是327个曲名,为唐代乐曲最丰富的记录,对研究唐代敦煌曲、大曲、歌舞、百戏、戏曲、杂技等均有参考价值。

身段 我国传统戏曲中的专有名词,是传统戏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戏曲唱、念、做、打的“四功”中,不论那一功都有由内而外、通过形体来表现情节、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外部动作,从最简单的比拟手势到复杂的武打技巧,都蕴含着极丰富的舞蹈动作,这些都称之为“身段”。

反串 是我国传统戏曲演出中的一种演出方式。虽然后来“反串”一词也被用于男扮女或女扮男的扮装情形,但在其原本的意义中,是与演员以及剧中人的性别无关的。

[阅读链接]

在古代民族文化的交流中,表演艺术是一个重要内容,当时称为“百戏”,包括杂技、角氐、幻术、游戏等。百戏大都来自民间散乐,它表现了人的活泼、健美、技巧和勇敢。

汉代画像砖《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百戏”这一题材。案上倒立是汉代常见的杂技节目,杂技倒立当时有在地上、鼓上、竿上、台上,案上是其中流行的一种。

倒立的案,是我国汉唐时期人民生活的用具,为长方形下方有4个短足,也有圆形和方形食案。食案都比较矮、轻便,便于搬动,放在地席或矮床上使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