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盛时期演员的技艺精湛
元代杂剧最初出现大致是在金末元初,其间经历了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
进入元代以后,杂剧体制逐渐完善成熟,并开始兴盛起来。到了1300年前后,杂剧的演出进入了鼎盛时期。
杂剧最初流行于北方,以元大都为中心,遍布河南、河北。后来,元代的杂剧演出由北方发展到南方,遍布各地。
1355年,元代才子夏庭芝编写的《青楼集》中记载了元代大都、金陵、维扬、武昌以及山东、江浙、湖广等地几个大城市,100多位戏曲、曲艺女演员的生活,还涉及30多个男演员及50多个戏曲作家的事迹。其中,大部分的篇幅记录下了从元初的珠帘秀,到元末的米里哈等一批杂剧女演员的精湛技艺。
夏庭芝记录了她们在杂剧、院本、嘌唱、说话、诸宫调、舞蹈、器乐方面的才能。尤其对某些杂剧演员的专长有较细的记载。
同时还记录了她们与当时的一些达官显宦、文人才士、戏曲散曲作家的应酬和交往。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元代戏曲的繁荣状况及元代艺人的生活情景。
夏庭芝往往用“色艺两绝”来概括她们的艺术魅力,这反映了当时演员真实情况。在称赞她们的姿容、技艺并佳的同时,夏庭芝还强调她们意度、丰神、举止等方面的不凡,而对一些其貌不扬,甚至有生理缺陷的演员,则盛赞其演技的不凡和难能可贵。《青楼集》在色艺两者之间,毕竟是把艺放在了首位。
在众多的杂剧演员中,有的艺有专精,如李娇儿、张奔儿、顾山山、荆坚坚、王心奇,专工“花旦杂剧”;国玉第、天锡秀、平阳奴,精于“绿林杂剧”,南春宴,长于“驾头杂剧”。
有的是多面手,如顺时秀,“杂剧为闺怨最高,驾头、诸旦本亦得体。”天然秀“闺怨杂剧为当时第一手,花旦、驾头亦臻其妙。”珠帘秀“驾头、花旦、软末泥等,悉造其妙。”由此可以反映出元杂剧艺术品类繁多、分工精细、流派纷呈的景象。
夏庭芝对杂剧演员高度的艺术技巧,也有记述。有的演员技艺至老不衰,如赛帘秀中年双目失明之后,其表演“出门入户,步线行针”,仍“不差毫发”,为“有目莫之及”;顾山山“技艺绝伦”,晚年“老于松江,而花旦杂剧,犹少年时体态”等。
其他曲艺演员,也不乏身怀绝技之人,如小娥秀小唱、慢词妙绝一时,陈婆惜的弹唱“声遏行云”,时小童说话艺术“如丸走板,如水建瓴”等。
在元代涌现出了大量艺术人才,这些艺人大多聪慧不凡,有一定的文化艺术素养。有的长于文墨,诗文书法均通,有的善制乐府,有的甚至文思敏捷,能“即席成赋”,有的则通晓音律。
其中的珠帘秀是元代早期杂剧女演员。夏庭芝描写她:
姿容姝丽,杂剧为当今独步,驾头、花旦、软末泥等,悉造其妙,名公文士颇推重之。
可见珠帘秀在元杂剧演员中的地位,元代后辈艺人尊称她为“朱娘娘”。她与元曲作家有很好的交情,诸如关汉卿、胡祗遹、卢挚、冯子振、王涧秋等相互常有词曲赠答。
关汉卿曾这样形容她:“富贵似侯家紫帐,风流如谢府红莲。”又有:“十里扬州风物妍,出落着神仙。”
珠帘秀的曲作语言流转而自然,传情执著而纯真,她曾经一度在扬州献艺。
这样,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条件和因素就已经具备了。前代各种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杂剧形式的各种借鉴,众多文人参与戏剧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剧本创作的繁荣,很多著名演员的出现也推动了杂剧的兴盛。
当时戏剧演出十分广泛,上自宫廷,下至平民百姓,观赏戏剧演出成为了一种娱乐习惯,演出商业化带来的竞争性,也是杂剧兴盛的原因之一。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了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完整戏剧艺术。元杂剧的发展使戏曲表演艺术渐趋成熟,同时也为产生优秀的文学剧本准备了条件。
而从文学剧本看,主要的一个因素是涌现了一些和人民保持密切联系的新型作家。他们有的是“书会才人”,有的是“职业演员”,更多的是怀才不遇或充任下级官吏的文人。
这种身份和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的作品能够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望,也决定了作品艺术成就普遍比较高。
后来,杂剧流行于全国。在元杂剧繁荣的过程中,出现了众多作家和作品。在元代各类文学作品中,杂剧作品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最为广泛,而且杂剧作品取得的成就最高。
元代杂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比以前的文学都较广泛而深入,尤其突出的是一些普通人被写入了作品,成为了主要的正面人物形象,扩充了戏曲文学艺术的新领域,从而展开了我国戏曲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
元杂剧是我国文学史上俗文学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收获,从此以后,俗文学便以矫健的雄姿活跃在文坛艺苑上,并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真正成熟是在宋元时期,元代是古代戏曲艺术最鼎盛的时期,为古典戏曲的表演艺术奠定了基础,并一直成为后来明清时期各种戏曲艺术不可逾越的典范。元杂剧也为我国文学史奉献出了一笔极其丰厚的精神遗产。
[旁注]
《青楼集》是记述元代戏曲曲艺演员史料的重要著作,为后世研究元代戏曲艺术和戏曲史,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元代又是我国古代戏曲的黄金时代,因而《青楼集》的著录更有其独特而珍贵的史料价值。
驾头杂剧 指有皇帝出现的剧目。驾头,亦名宝床,是皇帝的座椅,有龙绘装饰。宋、金皇帝出巡时,老内侍抱驾头于马上,走在皇帝乘舆之前,于是驾头便成为皇帝的一种标志。
十里扬州 出自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赠别》一诗,其中有“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佳句。唐代的扬州经济文化繁荣,十里扬州形容扬州十里长街、车水马龙的景象。
俗文学 指我国古代的通俗文学。大体包括歌、谣、曲子;讲史、话本;宋元以来南北戏曲及地方戏;变文、弹词、鼓词、宝卷等讲唱文学;民间传说、笑话、谜语等杂体作品。
[阅读链接]
洪洞明应王殿,元杂剧壁画是元代戏曲文物。
明应王殿在山西洪洞县境内,俗称水神庙,始建于779年,金泰和间补修正殿,金末毁于战火。1283年重建,1319年再次重建。现存元杂剧壁画在正殿内南壁东侧,绘画完成于1324年。
壁画宽311厘米,高411厘米,连同顶部题记总高524厘米。画上横额正书“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上款直书“尧都见爱”,下款直书“泰定元年四月日”。全画色彩鲜明,保存基本完好。
据史料记载,元代的大都和山西平阳一带,戏曲演出活动十分活跃,这幅壁画对研究元代戏曲形式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