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艺术独到的金代董解元
我国的说唱艺术到了13世纪的金代,出现了“院本”,它是宋杂剧在宋、金南北分治之后,保留在北方并得到发展的舞台艺术,其内容、形式、角色与宋杂剧一脉相承。
两宋时期的戏曲,都称为杂剧。从金代开始,杂剧才有院本的称呼。金院本是由金代官署宣徽院官本杂剧演化而成。
院本的名称,金代和元代都有。金院本与后来的元明院本有很大的区别。金院本为金人创作而成,与宋官本杂剧段数很相似,但比宋杂剧复杂。它使用的曲名有大曲、法曲和词曲调。
金院本为元杂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元杂剧继承了金院本戏台的演出形式,由上、下场门出入,确定了我国戏曲独有的上下场的连场形式;第二,在金院本角色分行基础上,扩充为旦、末、外、净、杂等。
金代诸宫调作品中,最著名的是戏曲家董解元创作的《西厢记诸宫调》。
解元是当时对一般读书士子的敬称,董解元的本名没有流传下来,只知道他是一个接近下层社会的放浪不羁的文人。
董解元创作的《西厢记诸宫调》又称为《西厢记弹词》或《弦索西厢》,通称《董西厢》,作品中反映出作者敢于蔑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法的先进思想。
《董西厢》描写了书生张珙和相国千金崔莺莺之间曲折感人的爱情故事。书生张珙上朝应试赶考,途中经过普救寺,遇上了前来为亡父追荐的相国千金。二人一见钟情。但是,莺莺已有婚约在身,被许配给了表兄郑恒。
叛军孙飞虎率部包围寺院,提出娶莺莺为妻的无理要求。张珙挺身而出,下书白马将军解围。崔母原答应能退兵者可以娶莺莺,但事后又后悔,不愿将女儿嫁给又穷又没势力的张珙。
莺莺对其母甚为不满,愤怒反抗。在聪明机智的婢女红娘的帮助下,张珙与莺莺最终走到了一起。
崔母发现两人的私情后,逼着张珙上京赶考,不取得功名就不能回来见莺莺。两个有情人挥泪洒别,张珙到京考试,一举及第,衣锦荣归,终于与崔莺莺团圆,有情人终成眷属。
《西厢记诸宫调》是以早前唐代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元稹的传奇《莺莺传》为蓝本进行的再创作。《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董解元运用了14种宫调,长、短套数191套和两支单曲,把不足3000字的原作,扩展为50000字左右的长篇作品。
《西厢记诸宫调》对后来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产生了直接影响。像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这样精彩的叙事文学,一旦与“可以扮演出来”的戏曲因素相结合,势必孕育出真正意义的戏曲。
早前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元稹的《莺莺传》所描写的张生和崔莺莺的一段爱情故事,一直是文人喜爱歌咏的题材,并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
在北宋时,诗词作家毛滂的《调笑》和诗词作家赵令畤的《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鼓子词,都是歌咏这一故事的著名作品。
虽然在内容情节方面,他们都没有突破《莺莺传》的模式,但是,毛滂的《调笑》对张生的“弃掷前欢”给予了斥责,而赵令畤的鼓子词删去了《莺莺传》中对张生问责是非的地方,加入了一些新的唱词,来结束全篇。这些都反映了后人对张生始乱终弃行为的鄙薄和对崔莺莺的同情。
而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出现,作品则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崔莺莺为“尤物”的形象,并以崔莺莺和张生在封建礼教的压力下毅然出走并取得自主婚姻的胜利,代替了原来《莺莺传》中张生抛弃莺莺的悲剧结局。
董解元提出了“从古至今,自是佳人合配才子”的主张,认为婚姻必须以爱情为基础,揭露了包办婚姻的不得人心和封建礼教的罪恶,歌颂了青年男女为争取婚姻自由而进行的斗争,第一次在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中赋予了反封建的主题思想。
这是董解元对唐代元稹《莺莺传》的大胆创新,也是这一爱情故事长期在民间流传过程中,普通人愿望的体现和总结。这部作品的积极意义,高于很多一般的描写爱情与婚姻题材的说唱文学作品,成为了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部杰作。
《西厢记诸宫调》对原来《莺莺传》中的人物,根据主题的需要,进行了再塑造。崔莺莺虽然依旧是温柔美丽的女性,但再也不是屈从于命运的柔弱人物形象了。
作者着力表现了她执著的爱情追求,通过自许终身和私奔等激烈行为,突出了她对封建礼教束缚的叛逆性格。张生也被写成是有情有义、始终忠实于爱情并和莺莺一起为了共同的幸福而斗争的人物形象。
红娘在《莺莺传》中,并不是重要的人物形象,而在《西厢记诸宫调》中却成为了十分活跃的人物形象。她热心地为莺莺和张生的结合穿针引线,机智勇敢地与老夫人辩理。作品通过对这一人物的描绘,体现了普通人善良的愿望。
在《西厢记诸宫调》作品中,老夫人一意阻挠莺莺与张生的结合,董解元就把她和郑恒、孙飞虎一起放到被讽刺、被揭露的位置加以鞭挞,把他们写成了典型的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
作者重笔塑造的这两组有着复杂联系而又互相对立的人物形象,是对当时封建社会中同类型人物进行的概括和集中,表现了作者进步的思想倾向。
《西厢记诸宫调》在艺术上的成就,也是相当卓越的。作品的结构宏伟,情节曲折跌宕,有很多细致生动的细节描写,都非常感人。作品以爱情为线索,用交叉描写男女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和行动的方式,来反映他们在相爱过程中性格的发展。
同时,作品中还巧妙自然地穿插了其他人物的活动。如张君瑞闹道场、崔张月下联吟、张生害相思、莺莺探病、长亭送别、出奔团圆等情节,不仅丰富了原作的内容,也大大突出了反封建礼教的主题思想。
后来,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在评论《西厢记诸宫调》时写道:“董词最善叙述”。叙述是说唱文学主要的艺术手段,也是与戏曲的不同之处。
《西厢记诸宫调》充分利用这种不受时间和场景限制的叙述手法,通过细腻的笔触,描摹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融叙事、抒情、写景为一体,来烘托点染人物的思想感情,达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艺术境界。
比如在写张生被老夫人阻止之后,因为思念莺莺而神魂颠倒之情,还有莺莺与张生分别后的苦苦思念之情,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沁人心脾,具有浓郁的抒情气氛。
《西厢记诸宫调》在语言方面,既善于提炼民间活泼生动的口语,又善于吸收古典诗词的精华,进一步加工为清新流畅、质朴生动的曲词,别具一格,富有生活气息。作者驾驭语言的非凡才能使《西厢记诸宫调》中的很多佳句为后人传诵不已。
后来,元代戏曲家王实甫创作的杂剧《西厢记》就是以《西厢记诸宫调》为直接蓝本,对《西厢记诸宫调》的瑕疵之处做了必要地改善。但是,两者文学体裁不同,董解元的创作,有思想内容和艺术上的独到之处,即使王实甫的杂剧也无法替代。
[旁注]
词曲调 词是宋代的文学主流。唐及五代时,已出现词这一形式,但词的成熟与发展在宋代。词的最初特点是以诗文配上词曲调,可以演唱。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依调填词为“倚声”。
普救寺 位于永济蒲州的土岗上。普救寺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原名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院。传说五代时,河东节度使作乱,后汉朝刘知远派大将郭威去讨伐,围困蒲州一年多时间,百姓非常困苦。郭威破城后,满城百姓得救,从此更名普救寺。
红娘 她在唐代元稹的《莺莺传》中的崔、张故事中以一个婢女的身份出现,是一个平凡的女婢,从唐到宋的流传过程中她的地位也一直如此,自金代戏曲家董解元的《董西厢》起,才对这个形象进行了成功创造,使之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道场 指供佛祭祀或修行学道的处所。如我国佛教五大名山,分别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观音菩萨、弥勒菩萨的道场。也泛指佛教、道教中规模较大的诵经礼拜仪式。如水陆道场、慈悲道场、天师道场等。
[阅读链接]
董解元的词善于叙述,无论景物点染,气氛烘托还是情节发展都挥洒自如。作者还善于提炼民间活泼生动的口语,吸收古典诗词里的句法和词汇,写成朴素而流畅的曲词。
如写莺莺相思,在《黄钟宫·出队子》中写道:“滴滴风流,作为娇更柔,更人无语但回眸。料得娘行不自由,眉上新愁压旧愁。天天闷得人来彀,把深思都变作仇,比及相对待追求,见了依前还又休,是背面相思对面羞。”
在这里,将莺莺既爱又怨,既爱得大胆又爱得羞涩的矛盾心理刻画得生动细致,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