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辉煌——元代戏曲
元代是古代戏曲艺术最鼎盛的时期,从元代以后,戏曲艺术就成为我国文化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养料,铸造着我国人民的民族性格和精神面貌,为我国文学史奉献出了一笔极其丰厚的精神遗产。
元杂剧作家以直面人生的现实精神和纯熟精湛的艺术技巧,创作出了一大批旷世杰作,不仅使我国古代叙事文学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也为我国古代文学思想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形象资料。
元杂剧出现众多旷世杰作
到了元朝时,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科举制度还没有恢复,文人升官的道路越来越狭窄了,生活水平也跟着下降了,文人也发生了分化。
大多数文人和广大市民的关系比较密切,部分文人和民间艺人一起,便组成了书会。他们一方面学习民间艺术的成就,同时又把自己的才能贡献给杂剧的创作。
在书会里,民间艺人和文人的合作对元杂剧的兴盛起了推进作用。他们的创作在我国戏曲史、小说史上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书会培育了一大批戏曲、小说作家。
当时最著名的书会是“玉京书会”,其中最著名的书会才人叫关汉卿。他称自己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
关汉卿是一位熟悉勾栏艺术的戏曲家,在元代前期杂剧界他是领袖人物,具有很大的影响。他一生创作了60多个杂剧。元末明初杂剧作家贾仲明在《录鬼簿》吊词中称关汉卿为:
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
可见,关汉卿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朱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的密切。他曾毫无惭色地自称:
我是个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
据元朝官员熊梦祥撰写的志书《析津志》记载中说关汉卿:
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关汉卿的剧作是古典戏曲艺术的一个高峰。关汉卿娴熟地运用元代杂剧的形式,在塑造人物形象、处理戏剧冲突、运用戏曲语言诸方面均有杰出成就。
关汉卿的剧作把塑造正面主人公放在首要的地位。如《窦娥冤》自始至终把戏集中在窦娥身上,先写她悲惨的身世,继之展开她和流氓地痞的冲突,再集中写贪官污吏对她的压迫,最后写她的复仇抗争。
在我国文学史上,还没有一个戏曲家像关汉卿那样塑造出如此众多而又鲜明的艺术形象。如在《窦娥冤》、《拜月亭》、《望江亭》、《西蜀梦》、《诈妮子》等剧里,出色的心理描写打开了作品人物内心世界的窗扉,成为他塑造主要人物形象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段。
关汉卿善于提炼激动人心的戏曲情节,省略次要情节,以突出主要事件。如在《窦娥冤》里,他安排了窦娥被屈斩后天地变色的奇迹,而对窦娥的结婚、丈夫的病死等一句带过,不浪费一点多余的笔墨。
关汉卿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他的戏曲语言既本色又当行,具有“入耳消融”的特点,没有艰深晦涩的毛病。他的剧在词曲念白的安排上也恰到好处,曲白相生,自然妥帖,不愧是当时戏曲家中一位“总编修师首”的人物。
作为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关汉卿汲取了大量民间生动的语言,熔铸精美的古典诗词,创造出一种生动流畅、本色当行的语言风格。这主要表现在人物语言的性格化上,曲白酷似出自人物之口,十分符合人物身份。如《窦娥冤》中的说白:
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瀽不了的浆水饭,瀽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
这样朴素无华的说白,看不到任何加工的痕迹,非常符合窦娥这个小媳妇的身份。
在玉京书会中还有一位才人叫王实甫,他不仅出身官宦名门之家,而且他自己也是做过官的,但是,他总因“与台臣议不合,40岁即弃官不复仕。”
他回到京城后,就一头扎进玉京书会,出入于歌台舞榭之中,流连于勾栏瓦舍之间,开始了他的戏剧创作生涯。
元大都时期的西四砖塔胡同一带,有勾栏数十处,是元杂剧演出的主要场所,也是三教九流聚集的地方。王实甫、关汉卿等人,整日流连于此,所以能够体味到社会下层人们的生活,能够反映他们的愿望。
王实甫根据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改编的《西厢记》,实现了有情人的爱之梦,文学价值很高,被视为古代剧的范本,成就了他成为元杂剧著名作家之一。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可以说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它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
王实甫一生写作了14部剧本,《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是他的代表作。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愿望从此成为很多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具有更加鲜明的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它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和莺莺的悲剧结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了在爱情上坚贞不渝的青年,他们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在经过不懈努力后,能够得到美满的结果。
这是《西厢记》的突出成就,它使剧本反封建的倾向更加鲜明了,突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主题思想。在艺术上,剧本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来完成莺莺、张珙、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动鲜明,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
《西厢记》的创新之处在于它有5本20折,而元杂剧一般是以一本4折来表现一个完整故事的;本剧突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场的通例,如第一本第四折,张生唱了许多首词后,“锦上花”一曲由莺莺唱,“幺篇”由红娘唱,对故事的题旨做了新的改造。
元代时的“贞元书会”有个才子叫马致远,他年轻时热衷功名,很有政治抱负,但一直没能实现,他早年便参加了杂剧创作。他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
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他在创作的一套失题残曲中自称曾写诗献上龙楼,却长期毫无结果。后来他担任了地方小官吏,但他完全不满意,在职时间也并不长。
在这样蹉跎的经历中,马致远渐渐心灰意懒,一面怀着满腹牢骚,一面宣称看破了世俗名利,他以隐士高人自居,同时又在道教中寻求解脱。
马致远早期创作的作品《汉宫秋》,是他杂剧中最著名的一部,描写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
《荐福碑》也是马致远的早期剧作,写落魄书生张镐的故事。在故事开始,张镐时运不济,一再倒霉,甚至荐福寺长老让他拓印庙中碑文卖钱作为进京赶考的盘缠,但是半夜里雷电却把碑文击毁了。
后来张镐时来运转,在北宋政治家范仲淹资助下考取状元,从此飞黄腾达。剧中多处表现出作者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如:
这壁拦住贤路,那壁又挡住仕途。如今这越聪明越受聪明苦,越痴呆越享了痴呆福,越糊涂越有了糊涂富。
这个剧本集中反映了作者怀才不遇的牢骚和宿命的人生观,也反映出当时许多文人在社会地位极端低落处境下的苦闷心情。
《青衫泪》是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改编而成的爱情剧,虚构了白居易与妓女裴兴奴的悲欢离合故事,中间插入了商人与鸨母的欺骗破坏,制造了戏曲的纠葛。
在士人、商人、妓女构成的三角关系中,妓女终究是爱士人而不爱商人,这种描写也是落魄文人的一种自我陶醉。
马致远写得最多的是神仙道化剧,如《岳阳楼》、《陈抟高卧》、《任风子》以及《黄粱梦》等。
马致远杂剧的语言偏于典雅,但又不像《西厢记》、《梧桐雨》那样华美,而是把比较朴实自然的语句锤炼得精致而富有表现力。
如《汉宫秋》中写“惊雁”的一支《尧民歌》:
呀呀的飞过蓼花汀,孤雁儿不离了凤凰城。画檐间铁马响丁丁,宝殿中御榻冷清清。寒也波更,萧萧落叶声,烛暗长门静。
马致远作品的语言清丽,善于把比较朴实自然的语句锤炼得精致而富有表现力,且曲文充满了强烈的抒情性和主观性。
马致远的散曲,扩大了题材领域,提高了艺术意境。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备,词采清朗俊雅,而不浓艳。
明代戏曲理论家朱权撰写的北曲曲谱《太和正音谱》中评价马致远说:
马东篱之词,如朝阳鸣凤。其词典雅清丽,可与灵光景福两相颉颃,有振鬣长鸣万马皆瘖之意。又若神凤飞于九霄,岂可与凡鸟共语哉!宜列群英之上。
与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同期的作家还有白朴、高文秀、纪君祥、杨显之、石君宝、尚仲贤、李好古、李文蔚等,他们都是元杂剧的前期作家,这时是人才辈出、作品争奇斗妍、各竞异彩的繁荣时期。
白朴幼年历经颠沛流离,长大后,他家世沦落,郁郁不欢,不再有进仕做官的意向了。他几次拒绝了官员的举荐,在大江南北漂泊15年之久,在55岁时才定居金陵。因此,在他的词和散曲中,常表现出故国之思、沧桑之感和身世之悲,情调凄凉低沉。
白朴出身于具有浓厚文学气氛的家庭,他少年时随著名诗人元好问学习诗词古文,在传统文学方面具有相当高的素养。在元代,他是最早以文学世家的名士身份投身于戏曲创作的作家。
白朴的剧作有《墙头马上》与《梧桐雨》等,另有《东墙记》等。从内容来看,他的杂剧大半是写男女情事的。白朴所著的《墙头马上》,是一部具有浓厚喜剧色彩的爱情戏,属于杂曲之中的言情。
《墙头马上》的素材,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一诗。诗中记述了一个婚姻悲剧故事。一个女子爱上了一位男子,同居了五六年,但家长认为“聘则为妻奔则妾”,女子被逐出了家门。
在“始乱终弃”的社会风气中,白居易对这个不幸的女子给予了同情,并对世人提出“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的告诫。
白朴在戏中所写的内容,大致与《井底引银瓶》一诗相同,但它表现的思想倾向,则与原诗迥异,整个剧本中洋溢着火热的激情。它描绘女子大胆地追求爱情,勇敢地向封建家长挑战,成为一曲歌颂婚姻自由的赞歌。
1307年至1367年期间,被称为元杂剧后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作家虽还不断出现,作品也产生了不少,但是总的成就远不及前期,明显地呈现衰微状况。这一时期还有一个特点是创作中心由大都移向了临安,其中郑光祖、宫天挺等人作品具有一定特色。
郑光祖是元杂剧后期作家中最杰出的一位作家,作有《倩女离魂》、《绉梅香》、《王粲登楼》、《伊尹扶汤》、《周公摄政》、《三战吕布》、《无盐破连环》《老君堂》等。其中,《倩女离魂》是郑光祖的代表作,是一部爱情剧,取材于唐人传奇小说《离魂记》,其创作风格以文采见长。
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其他主要戏剧作家还有很多,他们创作了大量的杂剧作品,极大地推动了元代戏剧的发展,丰富了戏剧艺术的内涵。
贾仲明,淄川人,后移居兰陵。他不仅相貌英俊,才华出众,而且心胸大度,交游甚广。当时“天下名士大夫”如杨纳、汪元亨、朱经、陆进之以及罗贯中等,都和他有交往。
贾仲明创作了很多传奇和乐府著作,造诣很深,受到众多词曲作者的敬佩。他创作有杂剧《玉梳记》、《菩萨蛮》、《升仙梦》、《金安寿》、《玉壶春》和《裴度还带》等,有一定的影响力。
李寿卿曾任将仕郎,他作有杂剧《伍员吹箫》、《度柳翠》等。他的剧作在当时广为流传,得到了艺人们的尊敬。
石子章,柳城人。他曾随从出使西域。他作有《竹窗雨》、《竹坞听琴》两种杂剧。
乔吉,又名乔吉甫。他作有《扬州梦》、《两世姻缘》、《金钱记》等,都是男女爱情为题材的喜剧。他还是一位戏曲理论家,曾提出的“凤头、猪肚、豹尾”之说,意思是“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
朱权,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作有杂剧《冲漠子》、《卓文君》等。另著有《太和正音谱》,是我国戏曲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北曲曲谱。
朱有墩,是朱元璋第五子周定王朱肃的长子,能够创作辞赋,精通音律,作有杂剧31种,总名《诚斋乐府》。
元杂剧一般从体裁上分为悲剧、喜剧;从题材上分为公案戏、历史戏、爱情戏、社会戏、神话戏。
在元杂剧中,四大悲剧是《窦娥冤》、《梧桐雨》、《赵氏孤儿》和《汉宫秋》。四大爱情剧是《西厢记》、《墙头马上》、《拜月亭》和《倩女离魂》。
《窦娥冤》的故事渊源于西汉儒家学者刘向《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但是,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关汉卿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人民不屈的精神。
《窦娥冤》剧情是窦天章因为欠蔡婆婆的高利贷,无钱归还,便将小女窦娥卖给蔡家当童养媳,蔡婆婆给窦天章盘缠赴京去赶考。窦娥与丈夫生活不久后,丈夫暴病去世,窦娥与婆婆二人守寡在家。
有一天,蔡婆婆向赛卢医讨债时,险被无钱归还的赛卢医谋害,恰巧被路过的张驴儿与其父撞见,并揭穿了此事。张驴儿借口救命之恩,就在蔡婆婆家住,他贪图窦娥的美貌,要求与其父一同入赘蔡家。
窦娥守节不肯,张驴儿就下毒计,从赛卢医处买得砒霜,下到窦娥为蔡婆婆做的羊肚汤中,欲要毒死蔡婆婆,胁迫窦娥改嫁。正巧蔡婆婆作呕,吃不下,反而毒死了张驴儿的老父。张驴儿要挟不成,就诬告窦娥。
贪官意欲屈打成招,窦娥软硬不招。贪官而后要挟要打蔡婆婆,窦娥只好招认了。在处死前,窦娥许下“血溅白绫,六月飘雪,大旱三年。”三桩誓愿以证明其冤屈,后来都应验。
窦天章科举得中后,三年后任廉访使到楚州,看到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了冤。
《梧桐雨》描写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爱情的悲欢离合。剧情是安禄山有一次未能完成军令,幽州节度使张守圭本欲将他斩首,惜其骁勇,便将他押至京城问罪。
丞相张九龄奏请唐明皇杀掉安禄山,唐明皇不从,反而召见授官。此时杨贵妃正受宠幸,奉唐明皇命收安禄山为义子,并赐洗儿钱。
后来安禄山因与杨贵妃的同曾祖兄杨国忠不和,出京任范阳节度使。农历七月初七,杨贵妃与唐明皇在长生殿欢宴。唐明皇将金钗钿盒赐给杨贵妃,酒酣之际,二人深感牛郎织女的坚贞,对星盟誓,愿生生世世为夫妇。
但是好景不长,756年,杨贵妃正在品尝她喜爱的荔枝时,安禄山谋反的消息传来了,唐明皇携带杨贵妃仓皇逃往蜀地。唐明皇驻扎马嵬驿时,军队起了骚乱。龙武将军陈元礼请求唐明皇诛杀祸国殃民的杨国忠,唐明皇不得不依言而行。
但是,军队仍不肯前进,陈元礼又请诛媚惑君的杨贵妃。唐明皇无奈,只得令太监高力士将杨贵妃带到佛堂中,由她自尽。这样,军队得到了安抚,才保护唐明皇逃亡。
肃宗收复京都后,唐明皇闲居西宫,只得悬挂杨贵妃像,与之朝夕相对,追念不已。
有一天夜里,唐明皇正在梦中与杨贵妃相见时,却被梧桐雨惊醒。他追思往日与杨贵妃欢爱的情景,简直是惆怅万分。
《赵氏孤儿》描写春秋时晋国上卿赵盾遭到大将军屠岸贾诬陷,全家300余口被杀,只有一个不到半岁的婴儿为门客程婴救出,这就是赵氏孤儿。
为了救护孤儿,先后有晋公主、韩厥、公孙杵臼等人献出了生命。最后程婴用自己的儿子作替换,保全了赵氏孤儿。
20年后,孤儿长大成人,程婴将赵家冤案始末绘成图卷,对他讲说了往事后,于是赵氏孤儿决意擒杀屠岸贾,为父母家人报仇。果然最终报仇雪恨。
《汉宫秋》描写汉元帝因后宫寂寞,听从宫廷画师毛延寿的建议,让他到民间选美。王昭君美貌异常,但因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被他在美人图上点上破绽。后来,元帝舍不得昭君和番,但满朝文武怯懦自私,无力抵挡匈奴大军入侵,昭君为免刀兵之灾自愿前往,元帝不得不忍痛送行。
单于得到昭君后大喜,率兵北去,昭君不舍故国,在汉番交界的黑龙江里投水而死。单于为了避免汉朝寻事,就将毛延寿送还汉朝处治。汉元帝夜间梦见昭君而惊醒,又听到孤雁哀鸣,伤痛不已,后来只得将毛延寿斩首以祭奠昭君。
《西厢记》的故事情节是崔相国去世后,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到河北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暂住河中府普救寺。
这时崔莺莺年方19岁,针黹女红,诗词书算,无所不能。她父亲在世时,就已将她许配给郑尚书之长子郑恒了。
小姐与红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书生张生。张生本是西洛人,是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
他只身一人赴京城赶考,路过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确就在蒲关,于是住了下来。听状元店里的小二哥说,这里有座普救寺,是武则天皇后的香火院,景致很美,三教九流,过者无不瞻仰。
本是欣赏普救寺美景的张生,无意中见到了容貌俊俏的崔莺莺,赞叹道:“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为了能与莺莺多见上几面,便向寺中方丈借宿,他便住进了西厢房。
有一天,崔老夫人为亡夫做道场,这崔老夫人治家很严,道场内外没有一个男子出入,张生只得硬着头皮溜进去。这时斋供道场都完备好了,夫人和小姐进香了,以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
张生想:小姐是一女子,尚有报答父母之心,觉得自己在江湖飘零数年,自父母下世之后,并不曾有一陌纸钱相报。
张生从和尚那里知道莺莺小姐每夜都要到花园内烧香。夜深人静,月朗风清,僧众都睡着了,张生来到后花园内,偷看小姐烧香。他随即吟诗一首:
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
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
莺莺也随即和了一首:
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
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张生夜夜苦读,感动了小姐崔莺莺,她对张生心生了爱慕之情。
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有“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便率领5000人马,将普救寺层层围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内交出莺莺做他的压寨夫人。
大家都束手无策。崔莺莺倒是位刚烈女子,她宁可死去,也不愿被那贼人抢去。
危急之中夫人声言:“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能杀退贼军,扫荡妖孽,就将小姐许配给他。”
张生的八拜之交杜确,乃武状元,当时任征西大元帅,统领10万大军,镇守蒲关。张生先用缓兵之计,稳住孙飞虎,然后写了一封书信给杜确,让他派兵前来打退孙飞虎。惠明和尚下山去送信,三日后,杜确的救兵到了,打退了孙飞虎。
崔老夫人在酬谢席上以莺莺已许配郑恒为由,让张生与崔莺莺结拜为兄妹,并厚赠金帛,让张生另择佳偶,这使张生和莺莺都很痛苦。
看到这些,莺莺的丫鬟红娘安排他们相会。夜晚张生弹琴向莺莺表白自己的相思之苦,莺莺也向张生倾吐爱慕之情。
自那日听琴之后,多日不见莺莺,张生得了相思病,趁红娘探病之机,托她捎信给莺莺,莺莺回信约张生月下相会。
夜晚,小姐莺莺在后花园弹琴,张生听到琴声,攀上墙头一看,是莺莺在弹琴。急欲与小姐相见,便翻墙而入,莺莺见他翻墙而入,反怪他行为下流,发誓再不见他,致使张生病情愈发严重。莺莺借探病为名,到张生房中与他幽会。
老夫人看莺莺神情恍惚,言语不清,行为古怪,便怀疑他与张生有越轨行为。于是叫来红娘逼问,红娘无奈,只得如实说来。
红娘向老夫人替小姐和张生求情,并说这不是张生、小姐和红娘的罪过,而是老夫人的过错,老夫人不该言而不信,让张生与小姐兄妹相称。
老夫人无奈,告诉张生如果想娶莺莺小姐,必须进京赶考取得功名方可。莺莺小姐在十里长亭摆下筵席为张生送行,她再三叮嘱张生休要“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长亭送别后,张生行至草桥店,梦中与莺莺相会,醒来不胜惆怅。
张生考得状元,写信向莺莺报喜。这时郑恒来到普救寺,捏造谎言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东床佳婿。于是崔夫人再次将小姐许给了郑恒,并决定择吉日完婚。
恰巧成亲之日,张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征西大元帅杜确也来祝贺。真相大白,郑恒羞愧难言,含恨自尽,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
《墙头马上》描写官宦之女李千金对爱情和婚姻充满了渴望,她声称:“我若还招得个风流女婿,怎肯教费工夫学画远山眉。宁可教银缸高照,锦帐低垂。菡萏花深鸳并突,梧桐枝隐凤双栖。”
李千金在墙头上和裴少俊邂逅后,看上了这个好秀才,便处处采取主动的态度。她央求梅香替她递简传诗,约裴少俊跳墙幽会。
当两人被嬷嬷瞧破,她和裴少俊一忽儿下跪求情,一忽儿撒赖放泼,还下决心离家私奔。为了爱情,李千金什么也不怕,什么也敢做。她甘愿作出牺牲,“爱别人可舍了自己”。她深信自己要求及时婚嫁的合理性,“那里有女儿共爷娘相守到头白。”
后来,李千金在裴家后院躲藏了7年,生了一男一女,但终于被裴尚书发现。她极力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反驳裴尚书对她的辱骂。当然,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被视为“淫奔”的李千金不得不饮恨回家,但她绝没有屈服。
在裴少俊考中状元后,裴尚书知道了李千金是官宦之女,前去向她赔礼道歉,要求她认亲重聚时,她坚决不肯,并且对裴氏父子毫不留情地谴责。
即使裴尚书捧酒谢罪,她还是斩钉截铁:“你休了我,我断然不肯。”
后来,看到啼哭的一双儿女,她才不禁心软下来,与裴家重归于好。
《拜月亭》主要描写在战乱逃亡之中,王瑞兰与母亲失散,书生蒋世隆也与妹瑞莲失散。世隆与瑞兰相遇,在共同逃难中产生了感情,便私下结为夫妇。瑞莲则与瑞兰的母亲结伴同行。
瑞兰的父亲偶然在客店遇到瑞兰,嫌弃世隆是个穷秀才,门户不相称,催逼瑞兰撇下生病的世隆,跟自己回家,在路上又与老妻及瑞莲相遇。瑞兰一直惦念着世隆,焚香拜月,祷祝世隆平安,心事被瑞莲撞破。二人得知情由,姐妹之外又成姑嫂,愈加亲密。
蒋世隆与逃难途中的结义兄弟分别高中文武状元,被势利的瑞兰之父招为女婿。世隆与瑞兰相见,知她情贞,夫妻终于团聚。瑞莲则与世隆的结义兄弟成婚了。
《倩女离魂》剧本写张倩女与王文举系指腹为婚,王文举长大后,应试途经张家,想履行以前的约定。倩女的母亲嫌文举功名未就,不许二人成婚。
文举无奈,只得独自上京应试。倩女忧思成疾,卧病在床,她的魂灵悠然离体,追赶文举,一同赴京,相伴多年。
文举状元及第,衣锦还乡,携倩女回到张家。当众人疑虑之际,倩女魂魄与病躯重合为一,同时两人欢宴成婚。
[旁注]
科举 是我国历代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607年开始实行,到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多年。
《析津志》由元朝官员熊梦祥编撰。本书为最早记述北京地区的一部专门志书,是研究这一地区地理、历史的宝贵资料。书中对元大都的城池、坊巷、官署、庙宇、人物、风俗、学校等都有较详细的记载。
西四砖塔胡同 位于北京西四牌楼附近,砖塔胡同这一名称,来自于矗立在胡同中的一座青砖古塔,这座塔是元代名臣耶律楚材的老师,金元之际的高僧万松老人的葬骨塔。西四砖塔胡同是北京历史最悠久的胡同之一。
隐士 就是隐居不仕之士。历代都有无数隐居的人,皆不可称为隐士。指有才能、有学问、能够做官而不去做官也不作此努力的人,才叫“隐士”。真隐士的人格特点是寻求诗意的栖居,是人性的一种回归,是对仕隐情结的一种解脱。
王昭君 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又称“明妃”。西汉时她被选入宫,匈奴单于来汉朝和亲,她自请出嫁。她对改善汉朝与匈奴的关系起了一定作用。
灞桥 位于西安城东,是一座颇有影响的古桥。在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将滋水改为灞水并修桥,故称“灞桥”。灞桥在唐朝时设有驿站,凡送别亲人与好友东去,多在这里分手,有的还折柳相赠,因此,此桥也曾叫做“销魂桥”,流传着“年年伤别,灞桥风雪”的词句。“灞桥风雪”从此成了长安胜景之一。
神仙道化剧 元杂剧的重要形式,其内容主要是演述修炼成仙、教化度人的故事,在立意上有明显的道教思想色彩。杂剧往往运用历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神仙故事加以推衍、变形,宣传仙境的快乐,杂剧作家常常在演述神仙故事时以象征的笔法批判社会的不合理现象,具有一定警示意义。
《梧桐雨》是白朴杂剧代表作,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取材于唐人陈鸿《长恨歌传》,取自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句。本剧描写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故事,结构层次井然,诗意浓厚。
吕洞宾 是著名的道教仙人,八仙之一,道教全真派北五祖之一,全真道祖师,钟、吕内丹派、三教合流思想代表人物。唐宋以来,他与铁拐李、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韩湘子、曹国舅并称“八洞神仙”。
《太和正音谱》北曲曲谱。明代朱权撰,两卷,成书于1398年。全书共分“乐府体式”、“古今英贤乐府格势”、“杂剧十二科”、“群英所编杂剧”、“善歌之士”、“音律宫调”、“词林须知”和“乐府”等8章。“乐府”一章为北曲杂剧曲谱,占全书篇幅的4/5,共收曲牌335支,是唯一最早的北杂剧曲谱,甚为珍贵。
临安 临安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西汉时设县建制。自宋以后,临安县建置和名称基本稳定。北宋属杭州,南宋属临安府,元属杭州府,明属杭州府。
西域 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特征新疆地区的遗址及敦煌的壁画。此地区对东西方的文化交流起到中转站的重要作用。
《列女传》是一部介绍我国古代妇女行为的书,作者是西汉的儒家学者刘向。从所编一百余个历史故事来看,多数还是表彰美善,歌颂古代妇女高尚品德、聪明才智以及反抗精神的内容,而且有些情节生动感人,颇具女性文学的特征。
长生殿 唐都长安城郊的皇家园林,建于738年,为供奉唐代7位皇帝灵位之地,所以唐代该殿也被称为七圣殿。长生殿曾是唐玄宗与杨贵妃七夕盟誓之地,“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经过诸多文学作品的渲染,早已成为流传千古的我国古典浪漫爱情圣地。
匈奴 是个历史悠久的北方游牧民族,祖居在欧亚大陆,他们披发左衽,由古北亚人种和原始印欧人种的混合。我国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汉时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公元前215年被逐出黄河河套地区,历经东汉时分裂,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附,北匈奴从漠北西迁,中间经历了约300年。
八拜之交 古时异姓氏之间的亲缘缔结时,需以香案祭品祭祀天地、先祖,并拜祭八方神灵为证,向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方各行一次叩拜。后八拜之交分别指管鲍之交、知音之交、刎颈之交、舍命之交、胶漆之交、鸡黍之交、忘年之交、生死之交。
十里长亭 秦汉时期在乡村大约每10里设一亭,亭有亭长。秦制30里一传,10里一亭,故又在驿站路上大约每10里设一亭,负责给驿传信使提供馆舍、给养等服务。后来也成为人们郊游驻足和分别相送之地。特别是经过文人的诗词吟咏,十里长亭逐渐演变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状元 指科举考试中,殿试考取第一等第一名的人。这是唐代的制度,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宋代时廷试列一甲者,有时也称状元。
[阅读链接]
唐朝晚期,元稹与小迎青梅竹马,两人经常在沁园的斑竹林里逗耍,并结识了很多文人。元稹受其熏陶,少年博学,小迎美丽超群,后来两人私定终身。
元稹赴考从政后,权势之下与韦夏卿之女韦丛婚配,从此一生再也未见小迎一面。
小迎的音容笑貌,缠绕了元稹一生的梦魇,于是他写了《会真记》,在文中将自己化做张生,把小迎化为莺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元稹把对小迎的感情升华到了最高点。
到了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根据《会真记》改编成剧本《西厢记》,将张生与莺莺的爱情一直传唱下来。
为了纪念元稹与小迎的爱情故事,当地人以青梅竹马之意,将这片斑竹林叫做竹马林,同时也给“西厢记”保留了一块故事的原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