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戏形成完整的表演体系
在元代,演员如龙楼景、丹墀秀专门演南戏,后来还有芙蓉秀,不仅能够演南戏,还能够演杂剧,非常出类拔萃。
沈和甫创造了南北合套的方式,使北曲的刚劲与南曲的柔媚能兼容并蓄,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元代散曲作家贯云石、元代戏曲作家杨梓等人则参与了南戏唱腔的改进工作。
贯云石自幼性格豪爽,不拘形迹,又多才多艺,工书画,通音律,精鉴赏,既善于学习前代各家之长,又“吐辞为文,不蹈袭故常”,还能注重从民间吸取营养,这就不仅使他的散曲创作形成了“如天马脱羁”的独特风格,也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艺术特色。
他出身高昌回鹘畏吾人贵族,一生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又能摒弃民族的与传统的偏见,热心兼收并蓄北方“胡夷之曲”与南方“里巷歌谣”,使他的散曲往往带有北方民歌刚健质朴的气息与南方民歌清新秀丽的风采。
贯云石历览名胜,著述满家。他每到一处,“士大夫从之若云,得其片言尺牍,如获拱璧”。然而,决心避世的贯云石后来隐姓埋名、易服晦迹,定居在钱塘正阳门外。
他在凤凰山休暑,到包家山修禅;时而入天目山与中峰禅师论道,时而去城东吹奏铁笛;他常与散曲家张可久一道游湖观潮,饮酒唱和,也不时地同平民百姓一起切磋技艺。他在秀丽的西子湖畔度过了一生中创作散曲最旺盛的时期。
贯云石在钱塘定居期间,又与浙江海盐的元代戏曲作家杨梓交往紧密,并向他传授“南北合调”的歌唱方法。
1363年,元代官员姚桐寿在《乐郊私语》中有一段精彩的说明:
云石翩翩公子,无论所制乐府、散套,骏逸为当行之冠;即歌声高引,上彻云汉。而杨梓独得其传。……以故杨氏家僮千指,无有不善南北歌调者。由是州人往往得其家法,以能歌有名于浙右云。
贯云石的乐府、散套和高彻云汉的歌唱,在后来形成的南戏四大声腔之一“海盐腔”的形成中起了重要的发端作用。
杨梓是海盐澉浦人。他的祖父、父亲都曾在宋朝做官。杨梓的父亲杨发,曾经任宋右武大夫降元、领浙东西市舶总司事、福建安抚使等职,后来迁居澉浦。在元代杂剧作家中,他是官位最高的一位。
杨梓熟谙音律,以善唱南北曲著名于浙西,与当时贯云石非常要好,并得到贯云石的指点。当时海盐流行南北歌调,杨家童仆都以善唱南北曲出名,后来的南戏海盐腔就是渊源于元代流行在海盐的“南北歌调”,是经杨梓等加工后发展而成的。
元代姚桐寿《乐郊私语》记载:
海盐少年,多善歌乐府,皆出于澉川杨氏。
杨梓创作杂剧3种,其中《下高丽敬德不服老》写唐代名将尉迟恭遭黜后重新任用,表现出老当益壮的精神。
《承明殿霍光鬼谏》写西汉时大司马霍光忠于皇室,生前竭力辅佐,死后“为国家呵一灵儿不散”,还以鬼魂进谏。
《忠义士豫让吞炭》写晋国智伯荀瑶的家臣豫让为了报主人之仇,“漆身为癞,吞炭为哑”,变形装疯,最后自刎身死。后两剧宣扬“为臣尽忠”、“为主忘身”的封建道德和愚忠思想,表现了作者的道德观念。
杨梓的剧作以《下高丽敬德不服老》成就较高。后来在明代被改编为传奇《金貂记》。后来的昆曲折子戏亦采自此剧的第三折。
南戏在形式上比较灵活自由,不像北曲受一人主唱和一本只能四折的限制,因而,改编和移植杂剧作品非常容易,还可以借鉴杂剧的文学手法。随着南戏在艺术上得到提高,分唱形式的优越性逐渐显露出来,人们的兴趣也从杂剧转移到了南戏上面。
南戏产生于民间,在其初期阶段,结构简单、形式活泼自由,角色不过三四人,进入城市后,剧本增长,角色可多达几十人;角色分行也逐渐细致明确,基本行当有生、旦、净、丑、外、末、贴7种。
南戏广泛吸收诸宫调、唱赚、词调、宋杂剧、元杂剧的腔调、形式、表现方法和演出技巧。演唱的方式比较自由,富于变化,没有一人主唱的规定,根据各种上场的角色需要都是可演可唱的,并且创造了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演唱形式。
这种演唱方式比杂剧一人主唱的形式要合理得多,更有利于表达复杂的故事内容和人物性格。
在使用曲牌方面,南戏已经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连缀习惯。南戏不仅使用南曲,而且也吸收了北曲的曲牌,创造了南北合套的形式。南北合套的运用,丰富了南戏的音乐,对戏曲唱腔的南北合流具有重大的影响。
南戏的戏曲音乐结构在总体上依据于剧本,以主要角色的上下场来分场,每场自成起讫,称为出,或称折;一本戏可长达几十出,曲牌和套数的运用较为灵活自由。首出由末角介绍剧情大意,称为副末开场。
自第二出起,正戏开始,主要和次要角色次第出场,各种大小冷热场次互相搭配,戏曲矛盾逐渐展开,直到形成高潮。最后一出终场时,用评述全剧性质的下场诗作为终结。
比如,南戏的唱腔和曲牌借鉴了词调;抒情性与叙事性唱腔的结合以及曲牌的连缀方法借鉴了诸宫调和唱赚;念白、歌唱、滑稽、科诨借鉴了参军戏、杂剧和院本;歌舞表演借鉴了耍鲍老、跳竹等。
它的歌唱、念白、科诨、舞蹈等表演艺术手段又受到杂剧和其他艺术的影响,逐渐发展到成熟阶段,既有整体性的和谐一致,又能各自发挥其所长,逐渐形成完整的表演艺术体系和程序。
[旁注]
南北合套 是指在一个套曲里兼用南曲和北曲的一种体式。最初南北曲的曲牌不能出现在同一套曲内。元中叶以后,成规渐被打破。在同一宫调内,可选取若干音律相互和谐的南曲和北曲曲牌,交错使用,联成套曲。明清时应用尤广。
《乐郊私语》有30个条目,内容相当丰富,有地理历史、官衙、官员、天象奇闻、庙碑、僧师、名人、音律乐府和战争遗迹等,因为作者是杭州桐庐人,所以《乐郊私语》撰写地域都在杭嘉。
尉迟恭(585年~658年),鲜卑族。唐朝名将。他纯朴忠厚,勇武善战,屡立战功。他后来被尊为民间驱鬼避邪,祈福求安的中华门神。传说其面如黑炭,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尉迟恭与秦叔宝是“门神”的原型。
念白 是我国传统戏曲人物中内心独白或两者对话,使用明显节奏变化,并拖长字音的语调。此种介于口白与唱腔的表演方式,不具梆子、西皮、二黄等基础唱调。念白也会根据使用语言不同而有所差异。
[阅读链接]
1314年秋天,贯云石南游途中经过梁山泊。贯云石喜爱那里一个渔翁的芦花絮成的被子,渔翁要他用诗来交换。贯云石略加思索,吟出了一首七律:“采得芦花不涴尘,翠蓑聊复藉为茵。西风刮梦秋无际,夜月生香雪满身。毛骨已随天地老,声名不让古今贫。青绫莫为鸳鸯妒,欸乃声中别有春。”
这首《芦花被》诗广为流传,贯云石用它换取芦花被的事也传为佳话。贯云石干脆又取了“芦花道人”的别号,并写道:“清风荷叶杯,明月芦花被,乾坤静中心似水。”
宣布了自己和名利场的决绝,开始了10年浪迹江湖、专心创作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