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迅速传遍全国成为国粹

约在1850年,上海已经有昆班和徽班的戏曲演出活动了。

1867年,上海新建的满庭芳戏园从天津约来了京班,演出非常成功,受到了观众的欢迎,这样,京剧就传到上海。

同年,上海的丹桂茶园通过北京的三庆班,又约来大批著名京剧演员,其中有老生夏奎章、熊金桂,花旦冯三喜等。他们都在上海落户,成为以上海为中心的南派京剧世家。

随后,更多的京角陆续南下,知名的有周春奎、孙菊仙、杨月楼、孙春恒、黄月山、李春来、刘永春以及梆子花旦田纪云等,从而使上海成为与北京并立的另一个京剧中心。

京剧进上海后,也出现了京徽同台、京昆同台以及京梆同台的局面。这对南方京剧特点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徽班杰出演员王鸿寿到上海后,经常参加京班演出,并把一些徽调剧目如《徐策跑城》、《扫松下书》、《雪拥蓝关》等带进了京班,把徽调的主要腔调之一“高拨子”纳入到京剧音乐里,还把徽班的某些红生戏及其表演方法吸收到京剧中。这对扩大京剧上演剧目和丰富舞台艺术起了一定作用。

此外,梆子艺人田纪云在上海的艺术活动,对南派京剧的发展也有所影响。他的灯彩戏《斗牛宫》等,实为后来“机关布景连台本戏”的前身。

从1879年起,谭鑫培共先后6次来到上海,后来梅兰芳等著名演员也经常到上海演出,促进了北派、南派京剧的交流,加速了京剧艺术的发展。

京剧在进入上海之后,随着商业和旅游的往来,以及戏班的流动演出,很快传播到全国各地。如天津及其周围的河北一带,就是京剧最早的传播地区之一。

早在1850年,余三胜就在天津演出;丑角演员刘赶三先在天津的票房演出,后来才到北京。老生演员孙菊仙也曾经是天津的票友。

山东是徽班进出北京的必经之地,山东帮商人又是北京经济活动的重要力量,因而山东很早就有京剧演出。京剧的较早流传地区还有安徽、湖北和东北三省。

至20世纪初,南至闽、粤,东至浙江,北至黑龙江,西至云南,都有京剧活动。后来,京剧在四川、陕西、贵州、广西等地也有了较大发展。

后来,京剧优秀演员大量涌现,呈现出流派纷呈的繁盛局面,由成熟期发展到鼎盛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为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京剧达到了它的全盛时期。

北京《顺天吋报》曾举办京剧旦角名伶评选。读者投票选举结果:梅兰芳以演《太真外传》,尚小云以演《摩登伽女》,程砚秋以演《红拂传》,荀慧生以演《丹青引》,荣获“四大名旦”的称号。

“四大名旦”脱颖而出,是京剧走向鼎盛的重要标志。他们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形成了梅兰芳的端庄典雅,尚小云的俏丽刚健,程砚秋的深沉委婉,荀慧生的娇昵柔媚的“四大流派”,开创了京剧舞台上以旦为主的格局。

武生杨小楼在继俞菊笙、杨月楼之后,将京剧武生表演艺术发展到新高度,被誉为“国剧宗师”、“武生泰斗”。

老生中的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马连良,称“四大须生”。同期的时慧宝、王凤卿、贯大元等也是生行中的优秀人才。

后来,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先后退出舞台,马连良与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称为“四大须生”。

梅兰芳先后多次率剧团出国访问演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京剧有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及“国剧”之称。被视为“国粹”。

[旁注]

王鸿寿(1850年~1925年),京剧红生。他幼时在自家昆、徽班习昆曲武丑和徽戏靠把老生。他塑造的关羽形象,庄严肃穆,沉稳凝重,蕴含着一种咄咄逼人的神威。他曾与汪笑依、高庆奎等人合作编演过不少新剧目,并演出过清末时装戏《潘烈士投海》。经他亲传的弟子有周信芳、李洪春、林树森、刘奎官等人。

谭鑫培(1847年~1917年),著名京剧演员,工老生,曾演武生。他为京剧老生的表演艺术开拓了新的天地,影响深远,在京剧史上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很多京剧老生都宗法于他,世称“谭派”。

梅兰芳(1894年~1961年),梅兰芳出生于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是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演员,“四大名旦”之首;同时也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表演艺术大师,其表演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代表戏京剧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

杨小楼(1878年~1938年),京剧武生演员,杨派艺术的创始人。他24岁搭入宝胜和班,名声渐起。又与谭鑫培同在同庆班,成为挑大梁的武生演员。他与多位著名演员合作,先后组建多个戏班,声誉鹊起。在当时和梅兰芳、余叔岩并称为“三贤”,成为京剧界的代表人物,享有“武生宗师”的盛誉。

[阅读链接]

1908年秋天的一个早晨,喜连成班主叶春善和筹资组建喜连成的开明绅士牛子厚到吉林北山散步。他俩忽然发现有一人在小树林里练剑,但见他动作敏捷,那剑被他舞得风声嗖嗖,牛子厚简直看呆了。

牛子厚情不自禁地连连拍手叫好。那舞剑人听到有人喝彩,连忙把剑收住,恭敬地向牛子厚躬身施礼:“牛老板,喜群献丑了。”

牛子厚定睛细看,面前这个年轻人仪表堂堂,气度潇洒,真是一个挑大梁的料子,便问道:“你可曾有艺名?”

叶春善接答道:“我给他起了个艺名叫‘喜群’。”

牛子厚沉吟良久,说:“这孩子相貌举止不俗,久后必成大器,给他更名‘梅兰芳’如何?”

叶春善师徒二人欣然同意。从此,就用了“梅兰芳”这一享誉国内外的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