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的产生与辉煌成就

在春秋时期,楚国兴盛于江汉流域,其后日益强大,雄踞南方。楚民族性格活泼,爱好音乐舞蹈,民间盛行巫风,在祭祀鬼神时一定要唱巫歌,于是产生了以巫文化融合中原文化为基础的楚文化。

在楚国,上自楚王,下至百姓,都相信鬼神,喜欢祭祀,把人间的一切活动告知鬼神,祈求鬼神降福于他们,如此浓厚的巫风自然充斥着迷信的成分。但同时,其中大量神奇瑰丽的神话传说,不仅给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且也启发着诗人们的想象。

战国后期,以屈原为音的楚国诗人创作了一种新的诗体,这就是楚辞。楚辞“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十分浓厚的地方色彩。

“楚辞“之称,始见于西汉时期,汉成帝时,文学家刘向在前人纂辑的基础上,集录屈原、宋玉诸作及后人模拟之作为一书,统题为《楚辞》。《楚辞》主要以屈原作品为主。

楚辞是《诗经》之后古代诗歌的又一座高峰。风格独特的楚声、楚歌为楚辞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此外,南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对楚辞的产生有着重要作用,还有,《诗经》的思想以及表现方法也对楚辞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屈原是楚辞体产生的最重要、最伟大的创造者。屈原,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的贵族之家,与楚王同姓。屈原是一个有大才的人,他才高学博,善于应对,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屈原在从政初期,身居要职,受到楚怀王的高度信任,能左右国家的政策,可以施展他匡世济民的雄才大略。然而,屈原在做官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了波折。当他踌躇满志之时,他的政敌上官大夫等向他发难,在楚怀王面前极力诋毁他。

楚怀王是一个偏听偏信的国君,他听信谗言,开始疏远屈原,而屈原又不肯委屈自己,最后丢掉了官职。从那以后,屈原前后两次遭到放逐。第二次放逐后,屈原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囚徒生活,可是他依然坚持理想,不肯放弃。

公元前278年,秦国的军队攻陷楚国的郢都。流放中的屈原得知亡国的消息,极其愤懑,理想破灭了,又走投无路,就自沉汨罗江,含愤离开了这个世界。

屈原的作品,《汉书·艺文志》著录为25篇,东汉时期王逸的《楚辞章句》也确定屈原作品为25篇,包括《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

以《离骚》为代表的这些作品,奠定了屈原在文学上的崇高地位。《离骚》是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全诗长达373句,有2477字。

在《离骚》这首长诗中,屈原以浪漫奇特的构思和深沉悲愤的激情,结合自己的身世遭际,塑造了一位血肉丰满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表现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和卓越精湛的艺术。

诗中的主人公实际上就是现实中的屈原自己,因此,《离骚》一诗可以看做是屈原的自叙。

根据《离骚》的基本内容,可以将其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内容主要是回顾过去的经历,诗人从叙述家世、宗族、生辰、禀赋着手,对自己美好而崇高的人格进行了多方面的展示。

后半部分的内容主要是诗人用幻想的方式,探索未来的道路。屈原假设了“女媭”对自己的好心规劝,可诗人没有听从劝说,继续向楚怀王陈述他的治国之道,并希望以此挽回楚国衰败的局势。最终诗人在想象中开始了他驱使众神、上下求索的漫漫征程。

《离骚》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特色。无论在形象塑造、创作方法、表现手法和形式,以及语言等方面,都有所开拓和创新,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离骚》以现实主义为基调,以浪漫主义为特色,两者完美结合。《离骚》的现实主义基调体现为诗人以极富个性化的笔触,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战国后期楚国政治的黑暗和社会的混浊,直率地地抒发了诗人的理想和感情。

《离骚》全诗闪烁着强烈的浪漫色调,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用比兴手法集中而夸张地描写抒情主人公的高洁;塑造一系列神灵形象,陪衬主人公;描绘瑰丽奇幻、缥缈迷离的境界。

比兴手法的运用、幻想中神灵的再造和奇幻境界的展现,有力地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悲愤和对理想的执著与追求。

《离骚》具备严整细密的艺术结构,长诗既有对奇幻境界的描绘,又有对现实遭遇的叙述,既有陈述志向的议论,又有自身情怀的抒发,内容丰富,头绪繁多,但诗人写得有条不紊,紧凑严密。

《离骚》的艺术成就还表现在它对诗歌形式和语言的革新上。《离骚》一般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参差,多六言、七言,以“兮”字做语助词。

在语言上,双声、叠韵、重言的运用,都较《诗经》有新的发展,特别是大量吸收楚地方言口语入诗,显示了新的风采。

除了《离骚》外,《九章》、《九歌》、《天问》也都是《楚辞》中重要的诗篇。这些诗篇综合表达了诗人热爱楚国,怀念古都,以及至死不变的高尚节操。除了思想价值极高外,这些诗篇各具特色,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

屈原稍后的楚辞作家,还有宋玉、唐勒、景差等。这些作家中,宋玉最为著名。据说他是屈原的弟子,性格比较柔弱,与屈原并称“屈宋”。

《九辩》一诗公认是宋玉的作品,《九辩》是一首政治抒情长诗,共55句,抒写了诗人生不逢时的感慨,对政治腐败、社会黑暗也给予了揭露。

《九辩》首段描写悲秋中的哀愁,最为脍炙人口。这一段中,诗人着力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象,渲染萧瑟凄怆的气氛,把诗人凄凉悲切的情怀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了高远悲凉的意境,从而开启了古代文人悲秋伤怀的传统。

[旁注]

巫文化 上古时期人类在繁衍生息,推进社会发展中,创造了原始文化,是人类远古的文化。巫文化融汇了天文地理、人文数理、医卜星相、五行八卦、祭礼娱乐的总和,它构成了华夏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丰富了华夏民族文学艺术宝库。

中原文化 以中原为基础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约6000年至公元前约3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原文化以河南地区为核心,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腹地,逐层向外辐射。中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

大夫 古代一种官名。西周时期以后先秦时期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秦汉时期以后,朝廷有御史大夫、谏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唐宋时期有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之官。清代高级文职官阶称大夫,武职则称“将军”。

《汉书》 又称《前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公元前206年,下至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浪漫主义 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重言 指两个相同的汉字重叠在一起。重言通常是一个词。从字上来说,也称为“叠字”。古人称一字为一言。重言的名称见于明代方以智《通雅·释诂》,后来一直沿用。在《诗经》里,两字重叠为一个词的很多,或模仿物的声音,或形容事物的形貌状态。

[阅读链接]

屈原是一位最受人们敬仰和崇拜的诗人。据《续齐谐记》和《隋书·地理志》记载,屈原于农历五月初五投江自尽。因为怕祭屈原之米被鱼虾所食,人们把米包在粽叶里面做成粽子投放在江里。

此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都包粽子,并在粽子上系上五彩丝线,然后将粽子投放在江里。这种习俗后来形成了传统节日端午节。另外,为了寄托哀思,在端午节这天人们荡舟于江河之上,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