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和柳宗元创新貌

山水田园诗派除了孟浩然和王维外,韦应物和柳宗元对山水田园诗也贡献卓著,他们继孟浩然和王维之后,又开山水田园诗新貌。

韦应物,陕西西安人。早年充当唐玄宗的侍卫,狂放不羁,后来应举成进士,任过洛阳丞。曾一度辞官闲居。德宗时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后人称他“韦江州”或“韦苏州”。又因曾任左司郎中,也有“韦左司”的称呼。

韦应物擅长作诗,是山水田园诗派著名诗人,后人常以“王孟韦柳”并称。

唐玄宗天宝十年,即公元751年,15岁的韦应物以“门荫”的身份进入宫廷。在此期间,他年少荒唐,并未认真读书、作人。

安史之乱的时候,韦应物流落民间。此后他痛改前非,从一个富贵浪子摇身一变成为忠厚仁爱的儒者,开始了诗歌创作生涯。

韦应物大部分时间在做地方官吏。在地方官任上,韦应物勤于吏职,简政爱民。但是,当韦应物苏州刺史届满后,没有得到新的任命,他一贫如洗,贫困到居然没有回京候选的路费,寄居于苏州无定寺,不久就客死他乡。

韦应物的山水诗受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等诗人的影响很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说:“应物五言古体源出于陶,而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明代史学家宋濂在《宋文宪公集》卷三十七说:“一寄秾鲜于简淡之中,渊明以来,盖一人而已”。这些评价很高,也符合实际。

韦应物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他的《西塞山》景象壮阔,显示了他的诗雄豪的一面。

韦应物在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上,自成一家,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他的这类作品通过清淡幽美的山水意象,传达作者恬淡自适和寂寞幽独的意绪,风格澄淡、意境超逸、气韵温润、语言洗练,为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开创出极富个性的新面貌。

《滁州西涧》是韦应物最有代表性的山水诗。滁州城的西门外有一条西涧,俗名上马河,环境幽美。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常去游赏、赋诗,还在涧边种了柳树。这首诗就是他即景之作。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这两句泛写暮春景物。暮春时节,诗人漫游来到涧边。此时花已凋落,只剩下一片碧绿清香的幽草,在树丛深处传来黄莺的鸣叫声。别有会心的诗人,独怜幽草,无意听黄莺歌唱,流露出恬淡的心情。

后面两句写傍晚景色。“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春潮上涨,傍晚又下了一场急雨,流水愈加湍急,古渡口看不到人迹,只见一只小船,悠然自在地横在岸边。这两句描绘了一幅荒野古渡幽静而有生趣的景象,反映出诗人闲适自得的心情。

末句“野渡无人舟自横”意境幽深渺远,一向为人们称道。

再看诗人的另一篇山水诗《蓝岭精舍》:

石壁精舍高,排云聊直上。

佳游惬始愿,忘险得前赏。

崖倾景方晦,谷转川如掌。

绿林含萧条,飞阁起弘敞。

道人上方至,深夜还独往。

日落群山阴,天秋百泉响。

所嗟累已成,安得长偃仰。

本诗生动地描绘了蓝岭寺观独特的景物和环境,表达了诗人浓厚的游览快感,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闲静生活的向往之情。

这首诗随游而纪实景,随感而发真情。纪实景记得逼真自然,能使人读之如临其境;发真情而无半分造作,能使人读之深信其真。所以,有人评说:“人谓左司学陶,而风格时近小谢。”就山水诗来说,诗人的确在某种程度上融合了陶渊明和谢灵运诗中的一些优点。

在韦应物的山水诗中,山水田园不尽是恬静而安谧,而是不时可见劳动人民的辛酸,这是与前辈孟浩然、王维等人的山水诗不同之处。从《登楼寄王卿》、《广德中洛阳作》、《始至郡》等诗中均不难看出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看《登楼寄王卿》: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王卿是作者的好友,以前常一同攀林登山,赋诗抒怀,后来南北一方,作者对他非常挂念。一个天高气爽的秋日,诗人独自攀山登楼,目睹四野一片荒凉景象,感慨万千,不由想起以往与王卿一同登高望远的情景,于是下了这首七绝。

首二句写寄诗之情。“踏阁攀林恨不同”,“踏阁”,即登上楼阁;“攀林”,即攀林登山。楼阁在山上,应是先登山后登楼阁,由于声调关系,这里颠倒来用。

秋日出游,本多感慨,现在又是独自登临,无好友在一起相与谈论,心情更觉怅惘,故而有“恨不同”的叹恨。

“楚云沧海思无穷”,“楚云”,指南方,“沧海”,指北方。当时作者宦游江南,时值兵乱之后,与好友南北一方,关山阻隔,路遥途远,相思相望,颇感伤怀。“思无穷”三字,表现出了作者无限伤时和思友之情。

后两句目中所见的凄凉景象。“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秋山之下,只余稀落的几家人在捣洗衣服,人们已四处流亡,州中已空无人烟;寒雨之中,一郡但见荆棘丛生,不见稷黍。这两句表现出了兵乱后整个州郡民生凋敝、田园荒芜的凄凉景象。

诗人是一州的长官,身负养民、保民、安民之责,目睹这种凄凉景象,内心十分痛苦。他在《京师叛乱寄诸弟》诗中说:“忧来上北楼”,在《寄李儋元锡》诗中说:“邑有流亡愧俸钱”,都流露了这一为民忧苦的思想。

韦应物的这种超脱山水诗意境的诗作十分可贵,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说韦应物的诗“才丽之外,颇近兴讽”,正是就这类作品而言的。

柳宗元,字子厚,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他是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在北朝时,柳氏是著名的门阀士族,但到柳宗元出生时,其家族已经衰落。柳宗元的家庭出身,使他始终保持着对祖先德风与功业的向往。他常常以自豪的语气,叙说祖上的地位与荣耀,表现出强烈的重振家族的愿望和对功名的追求。

柳宗元的家庭是一个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氛的家庭,母亲卢氏信佛,聪明贤淑,很有见识,并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柳宗元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得益于母亲的启蒙教育。母亲的良好品格,也从小熏陶了柳宗元。

除了母亲外,父亲柳镇的品格、学识和文章对柳宗元更有直接的影响。柳镇深明经术,信奉儒学、能诗善文,曾与当时有名的诗人李益唱和。父亲和母亲给予柳宗元儒学和佛学的双重影响,这为他后来“统合儒佛”思想奠定了基础。

柳宗元20岁步入官场,工作之便,使他得以博览群书,开阔眼界,同时也开始接触朝臣官僚,了解官场情况,并关心、参与政治。

柳宗元目睹政治上的黑暗腐败,逐渐萌发了改革的愿望,后来成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年轻的柳宗元在政治舞台上同宦官、豪族、旧官僚进行了尖锐的斗争。他的革新精神与斗争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与67岁的老母亲寄宿龙兴寺。由于生活艰苦,到永州不出半年,母亲卢氏便离开了人世。

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但是,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

在永州的10年间,他的斗争则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他广泛研究古往今来关于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撰文著书。《封建论》《天对》《六逆论》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

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柳宗元一生做诗不多,现存仅有164首,但他的诗很有特色,是中唐山水诗的代表诗人,与韦应物齐名,并称“韦柳”,“王孟韦柳”中的柳指的就是柳宗元。

柳宗元的山水诗,主要创作于被贬后的永州和后来再次被贬的柳州,这两个时期。他的山水诗也主要是围绕这两次被贬谪的心里变化展开的,诗歌主要以抒情为主。

这种心境可以看作者的《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这首诗通过渔翁在山水间获得内心宁静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自身遭受打击后寻求超脱的心境。

全诗就像一幅飘逸的风情画,充满了色彩和动感,境界奇妙动人。其中“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两句尤为人所称道。

从永州到柳州,柳宗元的山水诗创作发生很大转变。从形式上,山水诗是从五言到七言,以古体为主到以近体为主,从意象上是从清秀澄明到奇崛险怪,从情感上是从忧伤到绝望,形成柳宗元山水诗独特的演变轨迹。

在形式上,柳宗元在永州时期的诗歌以五言诗为主,继承了谢灵运以来山水诗的基本形式特征。

到柳州后,他则开始大量写作七言诗。永州时期那种篇幅宏大的山水诗在这一时期已经不见踪影,取代它的是篇幅短小的律诗绝句。

在诗歌创作中,律诗难于古诗,绝句难于八句,七言律诗难于五言律诗。而柳宗元在柳州时期创作的七言律诗成就之高,被后人称为“比老杜尤工”,这充分说明了柳宗元七言律诗的水平之高。

在意象上,柳宗元永州时期的山水诗追求的是清、静,采用的意象经常是充满清秀幽静之气的,描写水和林的地方很多。他以清水来比喻自己的清白,以弃地来比喻自己的地位,以宁静来平衡心理,这是柳宗元永州山水诗的特点,如《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四句诗,有山有水,有孤舟,有渔翁垂钓,人物与景色浑然一体,诗情画意极佳,是一幅绝妙的寒江独钓图。称得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难怪后世画家,多喜用该诗的意境入画。

这首诗表面上看似乎写景,其实是借江野雪景的描写来塑造诗人自己的形象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一形,实际上是诗人的自画像,它寄寓着诗人在遭受打击后坚贞不屈的精神。

这首诗语言简约,意境高洁。“绝”、“灭”、“雪”都是以入声字作韵脚。入声字短促,很适合表达愤慨不平的心声和幽寂凄冷的情调。

柳宗元被贬永州十年后入京,复外放到更僻远的柳州,在情感方面,柳宗元经过二次被贬,很受打击。这时期的山水诗,没有了那种细致具体地描摹山水的作品,而是通过一些精炼抽象,具有概括性的语言进行的表达。

在这个时期,柳宗元则往往将山水视为一种精神上的负担,因而山水意象也就显得凄婉哀绝、奇崛险怪了,看《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全诗将心境与物色打成一片。景物萧索,不仅因了伤心人别有怀抱、以我观物的缘故,同时反过来又更增其伤怀,结果是宦情羁思更凄凄了。

由此可以看出,柳宗元在柳州时期的山水诗在意象的取舍上除了与地方特色结合外,更注重个人情怀的取舍。这些奇崛险怪的意象一再出现,是柳宗元后期山水诗创作的特色。

[旁注]

郎中 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可以随时给帝王建议,供其差遣。战国开始出现,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

“门荫” 凭借祖先的功勋循例做官。唐代进入仕途之途除了科举考试之外,还有门荫制。唐门荫制规定,三品以上大官可以荫及曾孙,五品以上荫孙。被荫之孙品阶降荫子一等,曾孙又降孙一等。

赋诗 吟诗、写诗。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郡 我国古代行政区域,始见于战国时期。秦代以前比县小,从秦代起比县大。后汉时起,郡成为州的下级行政单位,介于州、县之间。隋朝废除郡制,以县直隶于州。唐朝的排列则是道、州、县。明清时期称府。

士族 又称门第、门阀等。门阀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门阀制度是我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朝廷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氏族所垄断,直到唐代,门阀制度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

唱和 又称为“唱酬”,用诗词互相赠答唱和的意思。有四种方式,第一种是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第二种是依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第三种是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第四种是次序,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

诗情画意 如诗的感情,如画的意境。指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情趣。也指风景优美,耐人寻味,就像诗画里所描摹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韵脚 韵文,即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一篇韵文的一些或全部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采用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因为押韵的字一般都放在一句的最后,故称“韵脚”。

[阅读链接]

据说北宋宣和年间,画院招考画师,考题是韦应物《滁州西涧》诗中那句“野渡无人舟自横”。要求根据这句诗,画出相应的画。各画师接到题目后,无不精心构思,大家都绞尽脑汁考虑怎样才能更好地表现出“无人”之境。经过评选,有一幅名列榜首,被贴出来以供观赏。

这幅画在构图上比别的画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别的画无论构思、设色怎样不同,却都只是按原诗句字面的意思,画了一个幽静的古渡口横着一只空船,表明“无人”。而这幅画的作者却独具匠心,在空船头上添上一只小鸟。这样一来,不但颇具说服力地表明“无人”,而且表现出幽深无人之境中的生趣一下子在意境上就高出众作许多。这正是韦应物的诗意所在。大家看了画后,都认为这位作者深得韦应物的诗魂,将其画名列榜首,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