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新路——宋代诗歌

进入宋代,诗坛没有了唐代那种恢弘开阔的大家气象,也较少充满青春气息的浪漫主义歌唱,更多的是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痛切国事,沉郁悲愤。这与当时沉重的社会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与唐诗比较,宋诗多善说理,推崇议论,非常注重理趣的营造;唐诗则善于言情,即使说理也多以抒情方式进行,非常注重情韵的营造。宋诗比较喜欢用典,书卷气较浓,显得委曲精深;唐诗多以强烈的激情去感受现实生活,重视生活感受的直接抒发和描写,显得深厚博大。

南宋时期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这样评价宋诗:“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宋诗开出一条以思理取胜的诗歌新路,理胜于情。

北宋诗歌风貌形成与发展

宋代初期诗坛,一度还沉浸在唐诗的辉煌里,学摹唐诗成为一种风尚,由此,出现了“白体”、“晚唐体”、“西昆体”三种宗唐诗风。

白体是宋代诗坛最早的诗歌流派。白体诗人,主要是指学习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如王禹偁。王禹偁,字元之,山东人,曾出知黄州,世称“王黄州”。他的长篇诗歌大发议论,已开宋诗议论化的风气。

晚唐体是指专事模仿晚唐诗人贾岛、姚合的一批诗人的创作。“晚唐体”的诗人,以隐逸诗人林逋最为著名。林逋,大部分时间隐居在西湖孤山。他的《山园小梅》是咏梅的名作。咏梅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诗情画意,耐人寻味。

西昆体指宋代真宗年间出现的学习李商隐的诗歌流派。西昆体因《西昆酬唱集》而得名,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特别注重效法李商隐的诗风,诗风华美而典丽,曾经风行一时。

这些诗歌流派过分注重学摹唐诗风格,没有得其真髓,因此,并没有形成气候,影响宋诗风貌形成的诗人是欧阳修。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第一位在诗、词、文和文学思想各方面都卓有成就的大家。欧阳修的诗歌深受李白和韩愈的影响,带有明显的散文化、议论化的特点,融议论、叙事、抒情为一体。

欧阳修的诗歌有反映现实的作品,但更多的作品表现个人的生活感受和经历,尤以贬谪期间所作诗篇成就最高。

欧阳修的诗歌常以散文手法和议论入诗,如他的《春日西湖寄谢法曹韵》中的“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落寞中透出一派生机盎然,如此洒脱的情怀,与李白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欧阳修的诗大多平铺直叙,语言浅显易懂,形成自然流畅的风格。欧阳修喜欢在诗中发议论,并与抒情、记事结合起来,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内容,如《戏答元珍》一诗,情景意理水乳交融,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

欧阳修的《明妃曲和王介甫作》、《再和明妃曲》,结构参差多变,议论也很深刻,秉承了韩愈以文为诗的传统,为宋诗昭示了新的景象,开创新调。

以欧阳修为主将,共同为宋诗发展开辟新路的还有梅尧臣、苏舜钦和王安石等人。

梅尧臣是一位勤奋写作的诗人。他追求平淡的风格,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从他的《鲁山山行》、《东溪》等诗歌可以看出其诗境平淡的特色。他的《田家语》、《汝坟贫女》等诗歌,和杜甫的《三吏》、《三别》风格相近。

苏舜钦与梅尧臣并提,称为“梅苏”。苏舜钦“状貌怪伟”,性格刚烈,一生壮志难酬,晚年自筑沧浪亭消闲解闷。他的诗常常显得表面豪放、充满激情,实则蕴含了难以排遣的无奈。他早年所写的《对酒》一诗,直白地抒发了个人不得志的愤懑。

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为官时期,主要写政治诗,如《河北民》、《收盐》等。他还写了大量的咏史诗。其中《明妃曲》两首最著名,在第一首中他一扫历代诗人写王昭君留恋君恩、怨而不怒的传统见解。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

……

诗人先勾画出王昭君古今艳传的绝代佳人形象,写出她独去异域、怀念故国的凄苦无靠的心情,叙写的同时也流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心情。

王安石后期成就最高的诗作是在罢相以后写的抒情写景的小诗,人称“王荆公体”。这些小诗新颖别致,炼字炼句,妥帖自然,诗意含蓄隽永,如《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脍炙人口。

欧阳修等人奠定了宋诗的大体风貌,使宋诗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而苏轼以其才华横溢的诗作将宋诗推上了高峰。

苏轼的诗歌内容丰富多彩,题材多样,典型而全面地展示了宋诗创作的实绩。苏轼的政治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政治和社会重大问题的态度和观点,如《荔枝叹》一诗,充分表现出诗人鲜明的政治态度和不畏权奸的斗争精神。

苏轼的抒情诗,着重反映了诗人壮志难酬、屡遭迫害的不幸遭遇和不屈服的精神面貌,如《游金山寺》,在描写波澜壮阔的景象之后,抒发了自己的隐逸之情。

苏轼还写有大量的写景诗,他以自然之子的激情去拥抱,以艺术家特有的敏锐和灵感去观察描绘,他将他的情趣、心怀融入到写景诗中。

《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把西湖景色之美写得特为传神,“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已成为万口流传的绝唱。

苏诗的艺术成就极高,他的诗想象丰富,奇趣横生,比喻新颖巧妙:描写风光、物态、人情,都能做到体察入微,形神俱现,融景、情、事、理于一炉。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通篇寄理于景,做到哲理与形象的高度统一。

苏轼驾驭语言得心应手,出神入化,使事用典,信手拈来,均用得贴切自如。苏轼的诗古近体无不兼备,尤长于古体和七言歌行。

苏轼的诗作典型体现了宋诗的成就和优点,他秉承欧阳修以古文章法为诗,以议论为诗和梅尧臣追求平淡以日常题为诗的经验,又开创了以理趣构诗的新路。

《吴中田妇叹》的直陈时事,《游金山寺》、《泛颖》的直叙游历,《百步洪》的铺排景物,皆运用了散文直叙和铺排的章法。而《和子由渑池怀旧》不但运用了散文化的句式,还展露了诗人以议论为诗和以理趣为诗的才能。

[旁注]

隐逸诗 指归隐田园生活或向往田园自然风光的诗人以田园生活为题材所作的诗。隐逸诗主要描写秀美的田园风光和清闲安逸生活,也有的隐逸诗蕴含对时代的不满,或抑郁不得志的情怀。代表作品宋人陆游的纪游抒情之作《游山西村》。

以文为诗 主张诗歌创作中引进或借用散文的字法、句法、章法和表现手法的诗歌创作主张。“以文为诗”最早由唐代文学家韩愈倡导。

“王荆公体” 王安石创作的一种诗体,其特点是:重炼意,又重修辞。在用词、造句、炼字等方面煞费苦心,既新奇工巧又含蓄深婉,其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其短处在于作诗主意求工,主意之过流为议论,好求工而伤于巧。

理趣 表现哲理的诗歌,要写出具有感发读者的审美情趣。诗不排斥说理,但不能用抽象、直露的理语入诗歌,而要用具体生动、自然和谐的美的形象去表现一定的道理。

[阅读链接]

苏轼是个非常有正义感和操守良心的好官,他所到之处都尽自己的力量为百姓做些好事。他也做了一些些诗描述了百姓的困苦,这首《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就是其中的一首:蚕欲老,麦半黄,山前山后雨浪浪。农夫辍耒女废筐,白衣仙人在高堂。

诗的大意是:蚕要吐丝了,麦要收割了,可是遇上了连阴天,大雨连绵不止,农夫不能下田,农妇不能采桑,眼看平日的辛劳就要付诸东流,靠什么度日?菩萨本是救苦救难的,可是她却漠然地坐在庙堂里无动于衷。

苏东坡博学,深通佛理,但他不相信泥胎木塑的菩萨能有灵验,故予以讥讽。也有人认为诗人是借“白衣仙人”讽刺那些不关心民众的官老爷,这也是可能的。